法理情融合,我区审前调解刷新纠纷化解“加速度”
7月14日,区社会治理中心协同调解窗口内,调解员陈德荣正通过“浙江解纷码”系统,将法院的审前调解案件流转到各位调解员手中。这是我区通过“社治中心+骆驼法庭”联动机制高效处理审前调解案件的一种方式。
2024年以来,区司法局在区矛调大厅设立“协同调解”窗口,专门承担区法院流转调解事件的分析研判和疑难复杂事件的协调,为持续健全完善“一站式”解纷平台筑牢基础。这一联动机制已促成大量纠纷在进入诉讼程序前就实现“案结事了”,既有效减轻法院诉讼压力,也为当事人节省了时间与精力成本。
据了解,区社会治理中心5名专职调解员全面参与骆驼法庭审前调解承接工作,成为审前调解高效运转的“源动力”。“中心强大的资源整合力与法庭的专业指导形成互补,让纠纷化解既有速度又有温度。”区社会治理中心负责人表示。
在协同调解专窗,陈德荣刚完成一起典型案例调解。外来务工人员杜某在施工中摔伤,雇主梅某、包某对赔偿金额存在异议。陈德荣既详细阐述了相关法律法规,又以“家庭顶梁柱”角度引导共情,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比起诉讼,调解省下了好几个月时间,还免了不少诉讼费。”杜某在司法确认书上签字后感慨道。
同样以“情理法融合”的调解风格和高效纠纷解决能力著称的还有调解员丁达君,日前成功化解一起特殊纠纷。56岁的郭某某因清理厂区鸡棚摔伤致十级伤残,但因超龄无法认定工伤,与企业陷入赔偿僵局。丁达君采取“分头突破”策略,一方面向企业释明法律法规中作业环境安全保障义务,一方面引导双方互相体谅,解释调解结案的优势。通过多次沟通协商,丁达君计算出双方都认可合理的赔偿金额,最终这场纠纷得以圆满化解。“丁老师既讲法条又算经济账,我们心服口服。”企业主说道。
以陈德荣、丁达君为代表的驻中心调解员,在审前调解工作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纠纷的“化解者”,也是司法资源的“分流者”、社会关系的“修复者”,更是基层治理的“参与者”。他们通过专业化、本地化、联动化的调解服务,推动矛盾在诉讼前端高效、柔性化解,是镇海区构建“多元共治”纠纷化解体系的核心力量。
如今在镇海区,“有纠纷找调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随着更多优秀调解员的加入,这条融合法理情的“快车道”,正不断刷新纠纷化解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