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非遗主题月圆满收官
五月的粽香尚未散尽,六月的漆韵又染红了千年屋檐。2025年初夏,“最镇海 等你来”非遗主题月于郑氏十七房景区的浓浓民俗味中启幕。为期一个月,数十场活动如珠玉串联,带来一场关于美的全民体验。
当沉睡的技艺被现代生活唤醒,老手艺人的指尖触碰到市场的脉搏,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驱动焕新的澎湃引擎。
沉浸体验,非遗“活”在当下
漫步郑氏十七房,白墙黛瓦间,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全景画卷徐徐展开。
烟火气十足的端午“千人粽香会”率先吹响集结号。亲手填米、裹扎,指尖传递着节俗的温度与亲情的暖意。
镇海非遗馆内却是另一番世界。
“漆彩流芳·千年匠心”大漆艺术展陈列着明清至当代的漆器,朱红如缎,纹路如丝,观众惊叹于“永不褪色的东方之美”。转身步入古村学堂,童声打破了寂静。孩子们化身“小木匠”,屏息凝神地拼接着小小的木构件。
探讨的火花在“海丝掇珍”沙龙燃起。温润的景德镇青花瓷与浩渺的浙东海丝传奇在此相遇。古与新,在此刻深情对望。悠长的尾音回荡在非遗馆深处——《文种传说》新书首发。千年前,越国谋臣文种在九龙湖畔推行农耕、传播医药的民本智慧,终于被拂去历史的尘埃。
其中,国际元素成为亮眼注脚。宁波大学留学生兴致勃勃地包粽子,体验“舌尖上的中国节”。外国教师走进永旺村手艺部落,剪刀翻飞学剪纸,豆粉香甜裹豆酥糖,更在衍纸艺术中感受“毫厘力道”的中国匠心。一粒粒非遗种子跨越山海,悄然播撒。
古韵新生,活力奔涌
这场盛宴何以焕发光彩?答案在于“活化”——让非遗走向生活,让游客变参与者、传播者。
踏进郑氏十七房景区,便踏入了一幅流动的非遗长卷。千年古村的飞檐斗拱间,镇海区非遗馆化身文化枢纽,与澥浦农民画文创中心、“老刘冻米糖”等店铺交织成“手艺部落”生态,带来深度体验。
寄一张农民画明信片给远方的朋友;等候在老刘的灶台旁,只为一块热乎出炉的冻米糖,涌动的人流成了天然“文旅流量入口”。“游客不再只是看客,他们沉浸其中,带走镇海味道。”澥浦镇文化站站长李闰说。
深度参与感直接转化为消费动能。一月间,手艺市集引流消费超200万元,研学项目吸引1.2万人打卡。宁波十七房开元观堂酒店副总经理陈夫猛坦言:“非遗月周末,入住率显著提升,常一房难求。”
镇海打造的“手艺人集聚区”,成为强大引擎。它们连接起“单打独斗”的手艺人与现代产业。在九龙湖“念青闲庭”民宿,主理人吴佳佳指导游客拉坯。漆艺传承人潘垒博士找到跨界伙伴,共同破解大漆过敏难题,为古老工艺“脱敏”。政策加持的“手艺贷”“手艺险”等金融工具保驾护航。
短短一年多,7个部落吸引150余位优秀手艺人落户,带动相关销售超2.8亿元,绘就文化与产业共融的生动图景。
非遗主题月虽落幕,榫卯的智慧闪光犹在,漆器的千年华光仍映未来,古村的青石板上,“最镇海 等你来”的邀约依然回响。更多手艺市集、研学课程、国际对话已在酝酿。
这场以非遗为名的相遇,让千年文脉在当下鲜活跳动,更让文旅消费的脉搏,随匠心的节奏,强劲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