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改革开放以来镇海乡村沧桑巨变 吴鲁言长篇小说《守望》首发
近日,镇海作家吴鲁言的长篇小说《守望》在新书首发式上正式亮相。这部历时五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以镇海郑氏十七房为叙事原点,讲述了沈氏家族三代人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命运沉浮。吴鲁言在首发式上感慨地说:“写作是一场修行,它拓宽了我的生命。”
活动现场,读者们或翻阅书页低声讨论,或排队等待签名,空气里弥漫着油墨与期待交织的气息。作为镇海区2024年度文化精品工程的重点扶持作品,《守望》凝聚了作者吴鲁言五年的辛勤付出。该小说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镇海郑氏十七房为背景,通过沈氏家族三代人的故事,生动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镇海乡村的沧桑巨变。这不仅是一部镌刻着时代印记的社会发展史,更是一曲礼赞民营企业家精神觉醒的奋进之歌。
为了还原乡村变迁的细节,吴鲁言多次走访镇海乡村,记录老宅门楼上的砖雕纹样、祠堂楹联的斑驳字迹,甚至一碗咸齑汤在三代人餐桌上的演变。书中,民营企业家在时代夹缝中的挣扎与突围、乡土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坚守与新生,被细腻的笔触一一勾勒。一位读者感慨:“读着沈家阿爷的创业故事,仿佛看见了我外公那辈人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背影。”
宁波市文联副主席谢安良在致辞中评价,《守望》是“一部带着泥土味的时代镜像”。作品不仅刻画了镇海乡村的沧桑巨变,更捕捉到宁波人骨子里的韧劲与创造力。评论家谢志强在分享会上特别提到书中“分红账本”的细节:“一张泛黄的账页,既是家族记忆的载体,也是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萌芽的缩影。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让历史有了温度。”
《守望》的创作过程亦是一场“马拉松”。吴鲁言透露,初稿曾多次推翻重写,“最难的是如何让虚构的人物承载真实的历史分量”。最终,她选择以“编年体”结构串联起四十年时光,让老宅、祠堂、河埠头成为时代变迁的无声见证者。该书出版后,获贺绍俊、王继军等多位名家推荐,被誉为记录乡土精神的重要文本。
近年来,镇海区高度重视本土创作人才的发掘推介,全力孵化原创文艺精品,通过文艺骨干培养、精品项目扶持、主题创作交流等机制,为文艺工作者搭建起“深扎生活、攀登高峰”的广阔舞台。《守望》的诞生正是这一文化生态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