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85号议案的答复
建议内容 |
镇海老城区旧有排水体制以截流式合流制为主,且排水自然条件欠佳,难以适应气候变化和急性冲击灾害,面临着愈发严峻的内涝风险。根据上一轮城市体检结果,招宝山街道老城区存在内涝积水问题的社区 6 个,共有 14 个内涝点,仅西门社区、张鑑碶社区、总浦桥社区、海港社区没有内涝积水点。 纵观历年汛期,招宝山街道胜利路社区特别是沿江西路124号、沿江西路160号及江口小区等低洼地段经常会出现短时强降雨后的内涝积水,其中2024年内涝点积水达13次,部分积水处臭气熏天,居民苦不堪言,各类信访件累计达80余件。2024年7月,宁波电视台一套《看点》到小区进行实地采访,引起了各方关注,市区各部门先后多次到江口小区督察积水整改情况。 在老城排涝全部依托泵站强排甬江,按照环保部门要求,水质必须达标才能排江,部分管网未雨污分流,特别是雨天低洼地段积水后,污水溢出窨井与雨水混合在一起,排涝压力很大。聪园路雨水泵站闸口、涨监碶闸口排污被列入2023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问题后,沿江排口全部安装蝶阀,非必要不开启,特别是濠桥换水泵站近两年来不敢开启,造成内城河水体长期不流通,水质经常被投诉。 城市内涝治理是一项事关民生的系统性工程,受城市水系和外围江河水位、排水防涝设施能力,以及降雨强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流域区域,结合城市更新,全面加强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管养,全面有效打造智慧排水系统,全力保障老城城市运行有序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政安全。同时国家对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质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污涝同治完善招宝山老城排水体系迫在眉睫。 一、原因分析 (一)基础数据不明晰。招宝山街道为老城区,早期地下管网资料严重缺失、底数不清,部分背街小巷及散居楼群现状情况不明。早期规划与施工理念落后,施工过程中记录粗略,纸质档案因保管失当与机构变动而损毁缺失,导致部分区域存在资料散失情况,维护工作只能被动开展,管网状况难以全面评估,给后续改造的规划和实施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排水系统不完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地形地貌方面,镇海老城东部低洼且河道分布不均,中大河、内城河、后沙河等水系存在河道窄、水面率低、流动性不足等先天问题。二是规划布局方面,旧有合流制设计标准低、排水能力有限,早期管网规划布局分散零乱、管径偏小,无法形成高效排水网络。三是应急排涝方面,老城洪涝外泄能力受环保影响存在瓶颈,导致强降雨时管网液位普遍偏高,涝水行泄不畅,加大了城市内涝风险。 (三)市政管网陈旧。雨污分流未彻底,地下管道老化破损严重超期运行,污水堵塞、渗溢现象频发,影响雨水管网及河道水质,管网错接乱接现象较严重,虽然城市更新中对小区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但受资金与施工协调难题制约,仍存在部分小区雨污未彻底分流的情况,雨水管口晴天流水现象时有发生。 (四)管网改造难度大。招宝山街道自2020年启动片区化改造,其中地下管网改造约4亿元,对2000年以前的老旧小区实施了雨污分流改造,但2000年以后的次新小区还存在雨污合流或雨污分流不彻底,还有很大部分的市政管网未雨污分流,资金压力较大。城区地下管线交错重叠,且老城道路狭窄、建筑密集,施工难度较大,存在多次挖破天然气、自来水、电力、通信等管线情况。 (五)环保压力大。部分雨水等与环保要求还存在差距,排水压力较大。 二、建议及措施 (一)开展管网检测,摸清底数。坚持问题导向,从“头痛医头”向“正本清源”跨越。开展现状地下市政管线测绘与检测,建立电子数据与三维模型形成公共数字资产,把握城市地下管线脉搏。 1.开展“拉网式”普查。对排水管道进行物探测量,绘制管线图,对排水管道进行清疏后采用CCTV、电子潜望镜等技术手段对排水管网进行内窥排查检测,掌握地下管网布局及管材、管径等具体信息。 2.开展排水专项体检。对老旧小区、沿街店铺排水设施进行检测评估,利用高科技管道机器人、传感器等装备,对城市地下雨污管网进行数字化快速排查,精确采集管道混接、破损、渗漏等缺陷特征及地理信息,及时修复问题管网与设施,有效提升城市排水的安全保障能力。 3.开展三维管线建模。三维管线模型能直观展示排水管网的布局和结构,规避碰管返工、缩短建设工期,同时能更准确地评估管网的运行状态,提高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维护和紧急响应的效率和可靠性。 (二)系统规划,涝污同治,分步实施。坚持目标导向,强化“谋划长远、统筹兼顾”的治水思维。编制排水管网改造规划,系统推进,分步实施,系统性实现“扮靓面子”和“做实里子”的同向并进。 1.编制排水排污专项规划。根据管网普查成果和建立的项目清单,科学编制排水排污防涝系统化方案。采取“一点一策”方案措施,构建“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老城排水排污防涝体系。 2.制定项目清单,分步实施。聚焦国家政策和投资导向,扎实开展项目可研、初设编制及项目审批等前期工作,积极向上级申报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建设。从管网改造、水系连通、生态重塑等方面入手,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和资金安排,按照“启动实施一批、前期推进一批、策划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思路,针对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工作,因地制宜推进排水系统工程项目。 3.精心施工,严格管理。落实分片治理。按照先城边再城中、先次干道后主干道大的原则,以老旧改涉及的排水管网建设工程为基础,将老旧小区和沿街店铺污水分离收纳,实现管网应改尽改,污水应纳尽纳。施工过程严格管理,实施建设全过程监管,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工。 (三)建管并重,提升智能管理手段。“三分建,七分管”,拧紧排水精细管理的阀门,建立具有水质监测、排口远程调控等功能的智慧排水系统,实现排水系统动态监控、预警、调度一站式管理,改善城市韧性“硬环境”,长效提升安全宜居“软实力。 1.多方联动,统筹调度。招宝山辖区的排水排涝设施存在街道、区职能部门多方管理,建议雨天、汛期或台风等天气情况下,建议指定一个部门统一指挥调度,管理全覆盖,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建立智能排涝系统,提升应急能力。对易涝点、主要排水单元等进行重点监测,自动感知超警戒值情况,及时预警。对主要排口水质进行动态检测,实时掌握水质情况。对沿河沿江排口、排涝泵站进行智能化升级,智慧排口根据预警数据,协同控制多排口调洪、分洪、排涝,保障城市排水管网“晴天不排污,雨天不溢流”,韧性全方位,排涝调度一网智治,从 “治水”走向“智水”。 3.数据互通,资源共享。统筹地下管线实时监测平台数据成果,实现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建交等相关部门跨平台数据流通,打破平急两况下的信息壁垒,促进部门间协作联动。 |
主办单位 | 镇海区农业农村局 |
答复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