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号提案的答复

2025-05-28 18:00 来源: 办公室
字号:
分享:
建议内容

一、提案内容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新时代需要“新农人”,新时代呼唤“新农人”。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和镇(街)的共同努力下,镇海区结合实际谋划农村产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逐步打造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队伍,2024年镇海成功申报全市唯一省级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试点(以下简称先行试点县),培育各类“新农人”1800余人,“新农人”已成为推动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但是,对照省委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要求,我区新农人队伍建设工作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短板:

(一)队伍规模、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截至2024年3月,全区共有“新农人”带头人84名。但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相比,数量仍显不足,特别是在农技推广、乡村文化艺术、农旅发展等方面的优秀人才较为紧缺。整体素质尚须提升,40岁以上的“新农人”带头人占比达79.7%,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新农人”带头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比达38.1%,且多数非农学科班出身,难以快速掌握吸收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艺,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吸引力、实效性不强,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够匹配,尚未真正做到以需培训、量身定培、定向培训。

(二)服务体系、资源倾斜有待加强。工作体系还不健全,区级层面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尚未出台,“新农人”队伍建设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尚未有效形成,落实到属地镇街,尚处于各自培育、单打独斗的阶段。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作用发挥不明显,协会开展活动不多、活力不足,在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农业保险覆盖面小、种类少,难以满足“新农人”带头人多样化需求。

(三)要素保障、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农业创业存在难度大、效益低、回报周期长等痛点,社会资本投向农业领域的意愿不强,而扶持政策覆盖面窄,完善的系统性激励政策尚未出台,“新农人”创业初期普遍面临资金不足问题。孵化平台能级不高,目前各类“新农人”创业创新平台提供的大多为用房租赁、通信网络、综合培训等一般性服务,而政策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较少,在农业领域人才引进和孵化中的作用发挥较为有限。

二、建议办法

为此,建议以推进先行试点县工作为契机,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顶层设计。建议把“新农人”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保障工程来抓,建立区委统一领导、区委组织部指导、区农业农村局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区级“新农人”队伍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和需求目录,制定“新农人”队伍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分阶段目标任务和年度行动方案,落实责任,强化考核,把“新农人”队伍建设纳入乡村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常态化督促和协调解决机制,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地见效。

2、完善工作机制。建议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创新职称评定制度,探索“以赛代评”、“以项目代评”、“学分银行”等多种技能评价方式。建立“新农人”选拔机制,完善“新农人”认定标准,做好分类统计,开展“浙农英才”、省市工匠、区领军人物等人才遴选,发现和挖掘各类人才。建立“新农人”激励机制,加强典型选树,广泛宣传先进事迹,优先推荐参加各级各类评选表彰活动,推荐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等候选人选,不断增强“新农人”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

3、抓好人才引育。建议加强引育站点建设,联动“浙农英才”工作站、乡村工匠工作室、市专家工作站、科研院所、田间学堂,农技协会、成人学校等载体,围绕番茄、草莓特色产业,打造高标准“新农人”培育基地,并给予高标基地相应经费奖补。紧扣挖掘手工艺、种养加服、农村电商、数字化等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双创带动乡间创客,服务乡村的专业精英,乡村治理的能人,各行各业能工巧匠等五类重点,出台针对“80后”“90后”“00后”青年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农二代”接班。加大“走出去”招才引智力度,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重点农业企业合作,实施“柔性引才”工程,引进更多“候鸟型”人才。

4、营造良好环境。建议进一步发挥永旺未来乡村、蛟川都市农业公园、南岚湾农业产业示范园等平台作用,加大“双创”特色街区、现代农创园和农业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中心的创建力度,构建农村人才振兴发展集聚区。建立联农带农促富机制,依托农创客联合会和农技协,带动更多人才投身农业创业。拓展区农创客两会的职能,为“新农人”提供科教、农技、信息、专家、运营指导等服务。强化政策扶持,在资金、融资、用地、职称评定、生活保障等方面,扩大政策覆盖面,加大支持力度。


主办单位 镇海区农业农村局
答复意见

陈修宇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新农人培育的建议》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新农人”培育工作,以建设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为抓手,通过内育外引、点上出彩、面上出新,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厚情怀的“新农人”队伍。一是提升乡村人才数量质量。以宁波时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引进宁波市农科院首批浙农英才领军人才孟秋峰,建设“浙农英才”工作站1个。积极培育乡村工匠,累计已培育各级乡村工匠37名、乡村工匠工作室9家。对照省市乡村振兴“十路”人才分类认定标准,已统筹组建全区乡村人才振兴“智库”1814人。二是强化乡村人才服务保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成立了镇海区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试点工作方案》(镇政函〔2024〕19号)。我局依托机构改革,建强农业农村部门人才职能,加挂“人才科”内设机构牌子,一体化统筹推进全区农业农村领域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强化政策引领,成立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全区登记在册农创客510人。2024年,我区累计承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共32种,广泛覆盖了镇海区农业生产领域,共为677户(次)农户提供5.9亿元风险保障,累计承保保费1343.32万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0.87%。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出台《关于高水平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镇农办〔2022〕8号),全方位、立体式畅通各类人才、智力、科技等下乡通道。修订《镇海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实施方案》等扶持政策,单家经营主体可享受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贷款贴息额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新农人培育,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发挥镇海区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细化落实各部门责任分工,形成多跨联动、齐抓共管的现代“新农人”工作格局。明确“新农人”年度目标任务,把“新农人”队伍建设纳入乡村人才工作目标考核。

二是积极培育“新农人”。坚持量质并举、以质为先,突出培育和招引“三农”领域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全力打造镇海乡村人才矩阵。按照《浙江省现代“新农人”标准》,分类开展,聚力引育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等“十路”人才。积极培育乡村工匠、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招引“甬江人才”“浙农英才”等高端人才。

三是发挥人才平台效能。充分利用未来乡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示范基地等涉农资源载体,集成建设一批现代化农创园、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现代“新农人”创业创新平台,全面拓展提升镇海乡村人才就业创业空间。充分发挥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和农技协会的带动作用,为镇海“新农人”提供更多农技、信息、指导等服务。同时强化政策扶持,为“新农人”在资金、用地、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宁波市镇海区农业农村局

2025年5月14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