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013号提案的答复

2025-05-28 16:28 来源: 办公室
字号:
分享:
建议内容

近年来,宁波甬江科创区建设不断提速,甬江实验室、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一系列科创大平台、大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为青年人才集聚按下了“加速键”。随着青年人才消费溢出效应不断显现,近郊农村不少网红“村咖”应运而生,九龙湖GONNA咖啡工业特色鲜明,澥浦镇沿山路77号咖啡日系风格浓厚,庄市“遇见永旺”咖啡坐落在稻田花海间,“乡”味十足。尽管镇海区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果不断显现,但在“青农队伍”引育留用、服务保障,“青农场景”业态打造、氛围营造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要真正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留住青年留乡创业、驻村消费,带动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还需要不断挖掘发展青年推进乡村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新途径。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探索“青农引育”新途径,助力乡村能人激活新动能。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区委统一领导、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广旅游体育局、区团委等多部门具体分工的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青农人”完善认定、选拔、激励机制。例如促进“青农人”职业技能评定、农业特色赛事遴选、领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积极探索税收减免、奖励补助等政策。拓宽人才输送渠道。链接周边高效资源,加强校地合作,加大与宁波专家工作站、省市农科院所合作力度,汇聚多方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农人”活水。发挥保障作用。在用地、资金、职称评定、生活保障等方面,扩大政策覆盖面,加大支持力度。例如土地要素保障方面,建议结合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多田套合”等工作,优化农业产业用地布局;盘活现有集体土地资源,统筹规划农业配套建设用地,积极探索农地入市,便于“青农人”项目落地。

二是探索“青农创业”新模式,助力乡村产业获得新跃升。布局智慧农业。建设“浙农英才”工作站,为“青农人”提供农业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推广一站式服务平台,孵化高端农技人才,打造现代化农场。探索农文旅融合。利用农业配套建设用地,引入“青农人”布局亲子露营基地、民宿、农家乐等涉农业态,将传统的种养领域拓展到农旅结合、科普观光。搭建科创文创平台。依托永旺村“乡野青创集”、南岚湾农业产业示范园等项目,挖掘手工艺、种养加服、农村电商、数字化等产业发展领军人才,为“青农人”提供涉农科创、文创平台。打造“青农”众创空间。为“青农人”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环境,实现“青农人”交流合作、资源对接、创意碰撞,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和创造力。

三是探索“青年消费”新场景,助力乡村经济实现新发展。依托各镇(街道)自身优势,开发多样化的乡村旅游项目,满足青年需求。招引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商业业态,主动洽谈餐饮、消费类网红品牌,争取引入各类“宁波首店”。拓展体育消费业态,例如在九龙湖镇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游民”露营、环965骑行等项目,建设乡村主题的户外探险乐园;在庄市街道建设骑行步道,链接镇海区体育中心(在建)、绿轴体育公园、永旺村等多点位,打造健康镇海。丰富农文旅体验场景,依托时新、家圆、繁荣等示范基地农场,开发完善果蔬采摘、农产品加工、采摘体验、非遗制作等近郊游、亲子游项目,促进村民增收。例如庄市街道光明村的梨可以制成梨干、梨酒、梨味甜品等食品,还可以制成护手霜、沐浴露等日用品,并针对不同节日或场合开发定制搭配,提升农产品及其衍生品的礼品属性,打开销路。拓展旅居场景,在城郊融合村庄内推广乡村短居公寓,为想要深入体验乡村生活、进行休闲度假或开展远程办公的青年提供舒适、便捷且具有乡村特色的居住场所。拓展艺术文化场景,紧抓艺术赋能乡村创建契机,仿照宁波大学与鄞州区东吴镇结对共建模式,发挥党建联建、校地合作优势,浓厚乡村艺术氛围。        

四是探索“青年文化”新传播,助力乡村文化开辟新路径。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故事、地域特色和传统民俗文化,依托镇海区非遗馆,常态化开设澥浦农民画、蛟川走书等非遗体验研学项目,借助入驻的文创企业打造有灵魂、有个性的乡村文创产品,传承地方文脉、厚植乡土情怀、展现本土文韵。依托区内网红“村咖”,举办乡村咖啡生活节,充分挖掘乡村的自然、人文资源与咖啡文化的结合点,在“村咖”内开展各类小型聚会活动,如读书分享会、摄影交流会、乡村音乐之夜等,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在微信、小红书等平台建立线上青年社群,定期发布乡村活动计划、商铺优惠等信息,引导社群青年自发进行攻略分享、结伴游玩,部分乡村活动可通过线上直播平台向更多青年传播,扩大乡村影响力。


主办单位 镇海区农业农村局
答复意见

包凌燕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青年赋能镇海区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得益于“科创镇海·人才金港”的全区人才大环境,我们通过产业聚才、平台引才、系统育才、政策助才四大路径,开展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

一是产业聚才。通过“专家+产业+人才+培训+农户”模式,立足区域特色产业和城市近郊优势,大力发展产才融合的都市精品农业,带动培育了一批本地“番茄名师”、“草莓名师”,在省市精品番茄评比中获奖数持续保持领先。510名农创客队伍中,90后占比达56.67%,本科以上占63.33%。涌现出如三关六码头、缸鸭狗、小6买菜、时新生态农业等新质业态。        

二是平台引才。依托南岚湾现代农业园区等农业大平台,成功引进落地首个院士级专家工作站,共建浙东地区人才集成创新高地。与中国农科院华东中心、市农科研究院等农业科技人才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协同开展农业创新技术攻关。同时,立足本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引得进,用得好”的理念,不断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

三是系统育才。依托我区1556乡村人才振兴体系,充分联动专家工作站、科研院所、田间学堂等乡村人才培育资源,引进一批智才(如河南大学甬江引才项目),重点培育五类英才(领军人才30名、农创客、专业精英、能人乡贤、能工巧匠),每年完成高素质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超过1000人,逐步形成了省市区三级乡村振兴人才雁阵格局。

四是政策助才。22年,率先出台人才振兴实施意见,每年落实领军人才、甬江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培育资金130万以上,贴息贷款额度达300万,农业“双强”资金200万元以上,产业化项目补助比例高达60%(全市领先)。

今后,我们将以创建试点县为契机,聚焦十路人才培育、四链融合聚集区建设,优存量,扩增量,构建“1+3+N”创建体系,重点推进乡创、产创、科创三个引才育才平台,全力打造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镇海样板。

首先,是乡村创业增收人才引育主平台。我们将持续深化永旺模式乡创平台,借助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材料研究所等“五校一所”资源,着力打造农村“双创”基地,鼓励新兴产业落地,完善青年公寓等配套基础设施,用新环境、新业态和新企业留住原乡人,唤醒归乡人,吸引新乡人,健全人才多元评价机制,深化共富工坊发展模式,创新推行“一中心四统一”管理机制,每年打造共富工坊”10家以上,形成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的良性循环。

其次,是特色产业发展人才引育主平台。我们将紧抓水果番茄精品园二期,千亩蔬菜保供基地一期、二期,南岚湾智慧冷链研发转化中心项目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南岚湾模式产创平台建设。同时依托赵春江院士宁波专家工作站、省级田间学堂、甬江引才,创建“浙农英才”工作站、乡村工匠工作室等一站式服务场所,积极引导优秀人才在农业产业聚集,定向培养番茄、草莓等特色主导产业基层农技人员,加大职称评聘向基层农业人才倾斜力度,深化职业农民职称评审改革,打通乡村人才流动和晋升通道。充分发挥农创客发展联盟、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动带农优势,示范推广“能人大户+示范基地+周边农户”的镇海番茄共富联合体发展模式,写好土特产文章,走实产业富民之路。

最后,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主平台。我区蛟川都市农业公园是以草莓为产业基础,联合育种育苗、生产基地、仓储设施、科研院所、加工流通、农文旅等环节主体,一体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带动区域融合发展。依托甬江科创片区,引进市农科院,共建蛟川分院,不断筑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阵地,打造“科创主平台、人才新高地”,作为浙农英才工作站建设储备点。

最后,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宁波市镇海区农业农村局 

2025年5月13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