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35号提案的答复
建议内容 |
近年来,镇海区以打造“青年人才金港”为目标,持续加大青年人才引育力度,基本实现青年人才“引、育、留、用”全流程贯通,每年流入大学生近万名。但是随着00后整顿职场、“007、996”工作模式等网络词汇的爆火,越来越多的在镇就业青年对于就职企业与工作岗位的认可度逐年下降。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 (一)制造业岗位的职业发展信心值较低。以区内制造业企业为例,除少数大型企业外,作为主要用人单位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普遍缺少完善的人力资源架构,主要开展以“岗位适应”为主的简单能力培训,并许以口头性发展承诺,没有将企业发展战略与个人成长、职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与深度绑定,形成系统性人才培养体系。 (二)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较为传统。部分企业负责人认为,管理的首要目的在于“保障组织有效运行”,但不少青年群体则将一些管理方式视为职场PUA,成为其选择离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制造业领域应届生离职率高。对每年流入镇海的近万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研发现,应届毕业生首份工作任职年限甚至降至1年以下。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不少青年表示工作缺乏动力、时常考虑离职。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在职业发展初期就选择了离职,大大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培养后备人才的成本投入。 二、建议办法 (一)构建完善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架构。加强区内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培训,引导树立科学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视情引入人力资源咨询服务专业机构,支持其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项目咨询、架构搭建、系统开发等服务。 (二)不断丰富多元化人才职业发展选择。鼓励区内制造业企业实行以专业为基础,多岗位历练的通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通技术、市场、销售、行政等岗位任职壁垒,增强人才岗位适应能力,丰富职业发展方向。 (三)鼓励扁平化人才使用管理制度。坚持“谁使用谁认定”原则,进一步支持用人单位对人才技能等级、专业职称等进行自主评价认定,并积极推动行业内自主评价结果互认,保障制造业人才在镇海自由流动,扩展人才对企业的选择范围,减少人才跨行业跨地域外流。 |
主办单位 | 区人力社保局 |
答复意见 |
张京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镇海制造业从业青年岗位认可度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我们会同区经信局研究,现答复如下: 镇海作为工业强区,202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12.1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达707.6亿元,以占比全市2.5%的土地,创造全市8.3%的生产总值。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但制造业就业岗位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年下降。我区高度重视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全面实施青年人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青年人才树立正确择业观、提升就业能力,鼓励青年人才到制造业就业创业。 一、积极引导青年人才投身制造业 通过在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中开展职业规划咨询和教育,导师指导帮助制造业相关专业青年人才明确职业方向,确立职业目标。邀请技能大师走进区职教中心、区技工学校等校园开展职业宣讲,通过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引导青年人才到制造业岗位就业。聚焦重点企业人才招引需求,每年组织开展精准赴外招聘和宣讲4场以上,推动48所高校和镇海区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设立“雄镇强匠”培育奖学金,组织开展“青年学子镇海行”等活动,近三年每年新招引2万余名青年人才来镇海就业创业。 二、不断完善制造业人才培育体系 立足制造业企业中高层管理能力提升,围绕精益体系架构、企业预算管理、市场营销等主题举办中高层管理提升培训班,年培训1000余人次。加快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每年组织开展工业工程中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积极探索网络化、信息化评审方式,组织专家进行学科评议,2024年新增工业工程中级职称159人,全年兑现职称培育奖励20.85万元,有效提升产业人才获得感。支持企业开展技能等级和职称自主评价,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自主评价企业81家,其中制造业企业64家,每年培育制造业技能技术人才2000人以上。区技工学校设置化工工艺、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等专业,目前在校生590余人,旨在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人才需求保障。 三、持续提升制造业人才技能水平 近年来,结合镇海产业特点及区域优势,分期投入6000余万元,打造了总面积约11000平方米的区公共实训中心。并挖掘重点企业和周边高校资源,探索成立了宁波工程学院、纺院、石化建安公司、区技工学校等4个专业化分中心,为我区制造业企业提供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产品数字化设计、电工综合、钳工等20余个工种实训,年实训可达4000余人次。据统计,2024年全区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9万人次,其中制造业相关岗位(工种)占比约80%。 四、政策支持青年人才从事制造业岗位 全面实施人才及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吸纳青年人才就业,对小微企业新招用毕业2年以内高校毕业生、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生活补助、自主培养奖励、在职研究生学费补贴等政策。实施“雄镇英才”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培养制造业等各领域优秀人才,提供资助并开展培训,助力人才快速成长。与此同时,以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依托,聚焦我区绿色石化(新材料)、装备制造(智能装备)产业,2024年为各类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招引、项目管理、资源对接等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超8000家次。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会同经信局发挥好政府部门职能职责,聚焦制造业人才需求,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依托区公共实训中心、区技工学校、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资源,持续开展人才引育,全面落实各项政策,鼓励引导青年人才从事制造业就业岗位,推进我区制造业青年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