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45号提案的答复

2025-05-23 17:47 来源: 办公室
字号:
分享:
建议内容

近年来,我区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全区户籍人口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近7.7万人,占比25%。据调查,我区90%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老人的长期照护主力仍然是家人。但对于一些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在家虽有儿女环绕,却少了专业照护,翻身、吃饭、洗浴等“小事”却是一家人的“难事”。如何让老年人有尊严的生活,让亲人们能够从容地面对各自的生活,是一个严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家庭养老床位以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为依托,把医疗服务和养老机构专业化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通过对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提供专业护理、远程监测等养老服务,显著降低了床位建设成本。让老年人在熟悉的家庭中得到专业照护和指导,既保障了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也大大消除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照护焦虑”。我区的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想要进一步普及推广,还有诸多难题有待破解。

一是家庭养老建床难。据了解,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对居家上门医疗和生活照料的需求非常迫切。全区有失能失智人员近3700人,但作为护理和治疗延续的病床多数建在养老机构,家庭病床仅有340张,难以满足患者需求。作为生活照料的养老床受众少,全区仅有家庭照护床位240张,主要面向经济困难又失能的特殊老年群体。

二是服务成本降低难。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服务需求是多元的,需要专业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元化服务,与机构集中照护相比,上门提供综合性服务增加了人力成本,在机构中一个工作人员可同时照护两到三名老人,若上门服务只能是“一对一”。此外,我区家庭养老床位覆盖密度低,家庭病床分布零散,造成服务成本增加。

三是照护权益保障难。在家庭中照护由于服务场所的私密性,养老护理员上门服务过程中,老年人的财产安全、服务安全等都需要建立严密的监管机制和责任分担机制。

为更好地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建议:

一是加大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力度。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逐步扩大家庭养老床位建床范围。家庭病床要扩面,把失能失智老人纳入家庭病床建床病种范围,加大对经济困难又失能老人的补助力度,做到应建尽建。加大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知晓度。学习杭州做法,将卫健部门的家庭病床与民政部门的家庭养老床位功能合二为一,实现家庭养老“一张床”。

二是充分发挥健康驿站作用。我区在各镇街道共建有健康驿站11个,每个驿站配备远程诊疗设备、自助药柜等设施,搭载远程诊疗系统。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及服务时间,更好地满足慢性病、常见病老人在健康驿站享受远程诊疗、自助购(取)处方药品、医保报销等一站式服务。

三是培育扶持优质机构发展。选择专业服务能力强、服务信誉好的机构优先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按片区组团式委托给同一机构,提升服务密度,降低上门服务成本,推动集约发展。要加强服务监管,对上门服务过程、服务内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价,加强对上门服务人员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信用,维护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安全底线。


主办单位 区民政局
答复意见

范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好家庭养老‘一张床’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镇海区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24年底,全区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8.0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25.61%。在区委、区政府的有力领导下,镇海区深入实施“乐养镇海”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健全养老服务网络,优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目前,全区累计建成养老机构16家,床位数2964张,每万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68张。在全市率先实现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00%全覆盖,共建立10个镇(街道)居家养老中心、73个村(社区)居家养老站、86个小区养老睦邻点(老年活动室),均统一配置文体活动设施,提供“一站式”养老、助老、文体服务,认知障碍照护、“物业+养老”、众筹互助助餐等创新探索不断深入。累计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40张,为符合条件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36万人次,引导有需求的社会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连续获市政府督查激励,镇海区入选民政部“十四五”期间建设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清单。

但依然存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护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不强、社会认知度不高等问题。针对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其他职能部门研究,确定下步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深化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推动养老机构医疗设施规范化建设,将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医疗机构毗邻规划,促进医养一体化发展。落实养老机构医护人员配置补助和医养签约合作单位补助政策,推动养老机构对口医疗机构保障机制常态化运行。引导符合条件养老机构纳入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确保机构内重度失能老年人享受全覆盖。推动蛟川北片医康养中心项目建设,计划建设成以养老为主、医疗为辅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以金生怡养院为试点推广“5G+智慧医养”,促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共通,建立老年人的个人健康画像,探索打造智慧医养结合镇海模式。

二、夯实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落实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要求,改造居家养老服务站12家,不断深化一体化运营体系。顺应群众不断增加的“家门口”养老需求,紧抓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契机,继续推进社区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场景建设,完善“15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建成并投用骆驼街道三里风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精神,根据省政府工作部署,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五个方面功能推进我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在开展厨房卫生间改造的同时,将家庭养老护理床、健康监测、紧急呼叫按钮等10余项安全设备同步纳入改造内容,今年新增改造家庭450户以上。

三、建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联动区卫健局,发挥龙赛医院康复护理龙头作用,组建康复护理技能指导团队,设置老年慢病管理、基础护理、功能康复、营养支持、安宁疗护、老年心理疏导等系列培训课程,分级分类组织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养老机构护理员、居家上门服务员、志愿者开展培训。深化“养老顾问”制度,打造一支为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资源链接的“养老顾问”团队,将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在当下。强化人才激励措施,成立区级大师工作室,组建青年护理员骨干团队,深入开展“银龄互助”活动,探索建立志愿助老积分制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