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27号建议的答复
领衔人 | 夏挺 |
建议内容 |
一、培育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的重要性 人形机器人是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制造的具有类似人类外观和行为的机器人。相比其他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需要保持相对平衡并适应不同行走环境从而能够解决并应用于各种场景,能够有效缓解未来制造业人力供给不足的突出问题。 当前中国低生育率化、高老龄化持续加速,人口红利效应逐渐减弱。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是缓解制造业人力供需矛盾的关键一环,人形机器人可以完成非结构化制造环境中组装、分拣、检测等任务。劳动力缺口将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人形机器人的出现,将有望缓解这一局面,未来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将会持续上升,预计到2029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324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前瞻产业研究院)。 这两年来,人形机器人发展迅猛,带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厂商的发展。同时国家对于人形机器人发展格外重视,对于整个人形机器人市场未来的发展,工信部2023年11月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到2027年,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培育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持续引领镇海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二、我区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宁波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发展报告(2023)》宁波累计拥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74家。其中,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4家,占全国的6.68%,数量连续7年居全国之首。宁波也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破百的城市。此外,宁波有市级单项冠军培育企业570家。我区有众多依托汽车制造等产业的优秀先进制造的公司,对于发展人形机器人有得天独道的优势,但目前尚未形成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我区人形机器人产业虽得到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绩,但个别问题仍旧存在,如: 1、技术协同和资源共享无法形成合力。随着我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各优秀制造企业都加大对人形机器人各部件的投入且都取得一定成果,但人形机器人作为一个高度集成且各零部件科技含量、精密度等较高的产品,无法通过单一零部件的发展带动产业发展,目前各企业间的技术协同和资源共享无法形成。 2、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不足。相较于其他省市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我区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较为缓慢,面对机器人产业的高速发展,快速形成合力将有助于我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区对人形机器人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保障还略微滞后,政策和资金保障的滞后将不利于未来我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3、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尚未专项开展。在产业层级方面,我区主导产业以化工、汽车零部件、轴承等传统产业为主,自主研发设计和智能化产品研发不足,产品附加值低,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水平较低。如要借助人形机器人实现产业升级,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能力尚需有序引导建立。 三、打造全国优秀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建议 长三角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最为完备的区域之一,产能规模大,产业链条完整,产业投资集聚度高,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当其时。我区在产业化转型和“专精特新”培育上已取得骄人成绩,这对打造全国优秀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基础。而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建设,将使我区能够快速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对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快推进建设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人形机器人作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新质生产力载体,将对社会产业变革和全球竞争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人形机器人目前各零部件价值量占比大致为行星滚柱丝杠19%、无框力矩电机16%、减速器13%、力传感器11%、惯导imu2%、空心杯电机8%以及其他31%,我区应加强上述产业集群,使各核心零部件之间能够技术协同和资源共享。集群内部的企业可以通过合作与竞争,促进技术创新和升级。同时,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2、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目前国家和其他各省市密集出台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各地方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例如,上海市宝山区发布了《宝山区促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旨在打造国家级智能机器人特色产业园区。建议加大对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补贴和相关发明专利的奖励机制,鼓励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集成厂商相互合作,加大对入驻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的资金保障。 3、加强人才培养与吸引: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可以为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为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应加大对相关人才的政策性支持,以加快吸引相关专业人才留在我区,从而实现人形机器人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4、加强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市场拓展不仅仅依托产业发展,更应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提供更为充足和集中的宣传,通过官方媒体多介绍我区高科技产品和成果不仅能够展示我区的企业形象和科技水平,同时也能更快的是优秀的企业能够快速的得到市场的拓展和品牌的建设,随着集群内的企业通过集体形象展示和参与各类展会活动,提高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 |
主办单位 | 区经信局 |
答复意见 |
夏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培育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各级政府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有关规划方案情况 人形机器人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远期市场规模可达万亿乃至数十万亿美元,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战略性产业竞争焦点。2023年11月,工信部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2025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举措的通知》,旨在通过创新驱动、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生态共建,统筹布局算力、数据、模型基础设施,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目标到2030年,全面形成可持续发展、领跑发展格局,通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产业应用全国领先,全省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超1.2万亿元。《通知》提出通过6个方面27个举措对人工智能产业进行培育扶持。 宁波市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2024年底,市经信局开展机构改革,内设市人工智能局(副局级),下设三个处室,专门负责推进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近期正谋划制定宁波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以及人形机器人产业专项政策,计划从创新主体培育、关键技术攻关、高层次人才引培、加大项目投资力度、鼓励整零协同发展等角度,对全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进行全方位支持,力争到2027年,全市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更加完备更具竞争力更富吸引力,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宁波市和镇海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宁波依托深厚的制造业底蕴,形成了覆盖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及科研创新的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目前已聚集超50家规上机器人企业,2024年产值超80亿元,并在关节减速器、传感器、柔性电子皮肤等人形机器人细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率先发布了国内首个全尺寸、全功能人形机器人“领航者2号”。总体来看,产业以“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场景创新”为路径,依托重点区县差异化布局,总体呈现“多点集聚、链群协同”布局特征。 镇海区在人形机器人产业方面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轴承、齿轮等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的研发制造。二是人形机器人驱动系统及材料的技术布局。轴承、齿轮等作为通用型关键基础部件,被广泛应用于精密传动领域。人形机器人量产落地将带来关节模组(旋转执行器、线性执行器)需求增加,对应轴承、减速器(含齿轮)、滚柱丝杠等关节模组相关零部件占整机的成本约20%,相应需求也将快速增长。镇海区在轴承、齿轮、紧固件及减速器等核心部件领域具备深厚产业积淀,拥有一批骨干企业,有机会为人形机器人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零部件支持。 三、下步工作举措 依托已有产业基础、科研资源优势,以及片区的发展环境,镇海区具备切入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承载关节模组也就是控制与驱动技术(驱动系统、传动部件、传感系统)领域的机会。为实现从基础零部件配套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转变,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具体举措如下: (一)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 深入开展产业规划。围绕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智能感知系统、基础关键材料等关键领域,着力构建“精密制造+智能驱动+感知控制”的产业生态。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依托,联合本地轴承、齿轮、紧固件等基础件企业,全力突破高精度丝杠、轻量化减速器、高密度电机、高性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立志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供应基地,从源头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积极搭建合作桥梁。通过建立产业联盟、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举措,积极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携手开展技术攻关,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比如支持达尔机械、银球科技等轴承企业与关节模组厂商合作,开发适配人形机器人的高性能轴承;推动夏厦精密与拓普集团等整机企业对接,形成行星滚柱丝杠供应链协作,提升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 实施人形机器人“种子工程”。加强项目招引和服务保障,加快构建“财政+基金+空间+人才+服务”五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开展人形机器人“种子项目”排摸和遴选,强化政策精准供给与资源高效配置,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生态。 (二)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 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资金支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针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区级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核心零部件研发的补贴力度,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技术创新步伐。同时,提高对相关发明专利的奖励标准,激发企业及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此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开发多样化的融资产品,积极争取“两重”“两新”等上级资金支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格局。 深化产教融合,培育专业人才。加强与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基地。根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实际需求,优化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创新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开展内部培训,针对不同岗位和技能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指导,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三)拓市场、树品牌,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 拓展多元市场,扩大市场版图。支持区内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知名展会、高端论坛等活动,全方位展示产业发展成果,提升镇海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国内外的曝光度。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广泛合作,通过技术合作、产品配套、市场共享等方式,借助对方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渠道,拓展市场份额。同时,加强对本地市场的深入开拓,与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生活服务等行业的企业紧密沟通对接,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特点,开发定制化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提高市场渗透率。 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形象。引导区内企业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将品牌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鼓励企业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充分利用官方媒体、行业网站、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通过新闻报道、专题宣传、案例分享等形式,广泛宣传镇海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成果和优秀企业,讲述品牌故事,提升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后续工作中,我局将持续强化部门协同,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全力确保各项措施精准落地、高效实施。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优化策略,积极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镇海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将逐步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从基础零部件配套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转变,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为镇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