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05号提案的答复
领衔人 | 汤沁,王丁盛,王军强 |
建议内容 |
医疗水平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提升区内医疗水平,对于增强城市吸引力、促进城市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区品质之城的建设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我区的医疗水平存在明显的短板。一是公立医院综合实力不强,区内暂无三甲医院,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对标三甲医院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高品质的医疗资源和涉外的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特色学科和知名专家数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市级以上重点学科仅有一个。三是高水平医疗资源的空间分布还不够合理,庄市、蛟川等人口集聚区域没有大型医院。四是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高,存在医疗人才匮乏,医疗技术和经验与与城市差距逐渐拉大,群众就医不便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速推动医院等级提升 中医院和人民医院要积极冲刺创建三甲医院,与我区建设品质之城的目标相匹配。建议与宁波市或浙江省已有的三甲医院合作,如宁波市妇幼医院、中国科学院附属华美医院等,在镇海区开设分院。加快第五医院的破产和政府回购进程,新医院或在现址,或重新规划用地建设一家新的三甲医院。考虑到甬江科创区核心区的建设需求,以及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重大科创平台的高速发展,建议对庄市、蛟川片区现有的医疗资源进行优化和扩建,争取在核心区内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改建出一所高质量大规模综合性医院。深化医疗品牌合作,可考虑引进国际化私立医院,为患者提供更多样化的就医选择。 二、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 坚持引进和培育两手抓,要进一步加大高层次和高学历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重点学科带头人等领军型人才或有国际化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可考虑引才政策的适当倾斜。创新薪酬制度改革,保障医生收入稳定且合理增长,确保人才引得进更要留得住。要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现有人才参加进修学习。进一步拓展与宁波本地高级别医院、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快速提升医院内部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水平。 三、加强专科医院和医保体系建设 对于镇海区群众需求量较大的专科门诊,比如儿童专科门诊、眼科、口腔科和老年疾病专科,应加强加快建设步伐,满足当前高需求的专科就诊需求。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医保在民营专科医疗结构的眼科、口腔科等科室的覆盖程度,推动其尽快纳入公费医疗保险系统或商业保险系统,降低人民的看病费用负担。 四、加强基层医疗人员专业素质提升 一是加大名医下沉力度。要依据各地实际需求和名医资源状况,精准规划名医下沉时间地点,同时借助多种平台,公布名医下沉信息,加大宣传。名医除常规坐诊外,应增加教学查房频次,定期组织病例讨论;开展手术示教,条件允许时可指导基层医生参与手术操作,强化名医“传帮带”效能。二是建立长效培养机制。设立名医工作室或专家门诊,组建以名医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团队,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供系统学习课程和进修机会,培养一批技术过硬、能独立解决常见疾病和多发病的基层医疗骨干。设立名医下沉专项基金,根据名医下沉工作时长、服务质量、带教效果等给予相应经济补贴。对表现突出的名医,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和考核,将业务能力提升情况、患者满意度等纳入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岗位晋升挂钩。三是深化区域医疗资源协同。以区域医疗联合体为依托,实现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共享。加强上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轮岗、进修学习,统一规划设备配置。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实现医疗数据共享和远程会诊、诊断。 |
主办单位 | 镇海区卫生健康局 |
答复意见 |
汤沁、王丁盛、王军强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关于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局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医院能级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全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区域均衡布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医院能级得到提升。过去两年,我局统筹谋划、久久为功,紧盯区级医院能力建设与健康发展,区财政累计投入12.46亿元用于区中医医院、龙赛医院和区危化医疗急救中心新改扩建工程,区内2家主要医疗机构(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成功晋级三级医院,为全区居民提供了更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二是人才队伍得到加强。近年来,区卫生健康局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将实施“学科人才提能行动”作为2024年度系统七大重点工作之一,推动高层次人才引留。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紧缺岗位招聘等,共招录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0名,引进高层次人才5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博士1名。 三是“两体融合”得到深化。推进龙赛医疗集团与宁波市第二医院深度合作的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从医教协同、学科发展、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搭建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持续推进“联院、联科、联病、联健康、联群众”五联协同,通过同质化管理,使医疗质量和各项核心指标得到持续改进和提升。2024年,中医医院外科业务量增幅明显,开展手术3068例,同比增长10.40%,其中三四类手术530例,同比增长19.64%。 四是专科能力得到提高。围绕“医学高峰”攀登行动核心内容,集中精力打造6个区级品牌专科。目前,我区建有5个市级重点学科、16个区级重点学科。2024年,全区获得省医药卫生科研项目立项7项,区公益类科研项目立项17项。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耳鼻喉科、消化中心等3个学科为市李惠利医院“科联体”重点协作学科。在7家基层医疗机构中建有市基层特色专科11个,为基层发展和方便群众就医提供了坚强保障。 下步,我局将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品牌专科建设,实施“学科人才提能行动”,不断提升镇海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一是推进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坚持“扩能、提质、均衡”三个原则,系统推进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全面优化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效能,推动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和医院错位特色发展,完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合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区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三级医院创建成果,加强临床专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提升医院能级。 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持续完善“引、育、留、管”于一体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强化“抢人”意识,在现有人才招聘模式基础上,通过猎头公司、组队招聘、高校合作等多种形式主动走出去“抢人才”,吸引更多的潜在人才。强化“育人”意识,推进新的薪酬分配和职称评聘政策实施,解决卫健系统“躺平、躺赢”以及“薪酬大锅饭”现象,激发系统内生动力。强化“留人”意识,推进卫健系统高层次紧缺人才(团队)选聘工作,对引进人才提出薪酬待遇、职称岗位、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在政策范围内尽量予以解决。强化“管人”意识,做好改革配套文章,制定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后的“一人一策”考评细则,明确业绩目标,服务期内每年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服务待遇挂钩。 三是强化特色专科建设。继续深化专科建设,优化服务模式,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强化学科发展,以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做强区级医院口腔相关学科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口腔特色专科水平,方便群众到公立医院就诊。加大儿科、老年病科等紧缺人才引培力度,选派青年骨干到省级重点专科进修,开展儿童哮喘规范化诊疗、老年慢性病综合评估等专项培训。 四是加强基层能力提升。全面推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卫生健康优质服务全覆盖。持续深化医共体建设,推动医共体向健共体转型发展,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扶,实现医共体内下沉专家和下转病人“双增长”。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老年病以及康复医疗、安宁疗护等住院能力建设,新增“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单位”不少于1个。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