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8号提案的答复

2025-05-19 11:17 来源: 办公室
字号:
分享:
领衔人 严其伟
建议内容

一、提案内容: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载体,对增强地区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更新和人口流动,普通话普及率越来越高,宁波方言生存空间狭窄,在青少年中逐渐被淡化。宁波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的人群比例仅不到7%。宁波方言学习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亟待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一)宁波‌方言的使用率下降‌。青少年以方言为第一语言的人数远远低于普通话的比例,大部分青少年只能满足日常基本交流,使用频率和熟练度均较低‌,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方言的环境也越来越少。

(二)说宁波方言的能力下降。不少中小学校鼓励要求讲普通话,家长也担心教导孩子说方言会影响普通话学习,从而选择放弃教导孩子学习方言,渐渐地青少年容易失去说方言的能力。

(三)‌对宁波方言的认同度下降‌。大部分青少年对宁波方言无感,甚至有的还很抗拒,认同度远远低于中老年,这种认同度的下降可能与对方言文化的了解和接触不足有关‌。

二、建议办法

(一)纳入义务教育。一是将宁波方言传承写入教育大纲。在保障基础性课程教学的同时,结合传统文化教育,适时适度开展宁波方言课程。例如,每周安排一至两节方言课,教授宁波方言的发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以及宁波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相关内容。二是加强学校教育对家庭语言习惯的引导。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方言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使用方言与孩子交流,营造良好的方言学习环境。

(二)加强课外激励。一是编辑宁波方言声像读物。如方言故事集、方言儿歌集、方言纪录片等,丰富青少年的方言学习资源。可以在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等地方放置这些读物,方便学生借阅。二是组织课余方言辅导班。邀请专业的方言教师或方言爱好者担任辅导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方言学习指导。辅导班可以采用小班教学的形式,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三是举办方言知识竞赛、方言朗诵说唱比赛等活动。通过比赛激发青少年学习方言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展示方言才华的平台。比赛可以设置不同的奖项和奖品,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

(三)开展研学活动。一是利用寒暑假,鼓励学校联合博物馆、文化馆、非遗中心等外部单位开展传统宁波方言文化研学之旅。研学活动可以包括参观方言博物馆、了解宁波方言的历史演变;参与方言戏剧表演、体验方言的艺术魅力;走访老街区、与当地居民交流,感受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二是在研学活动中,注重游戏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例如,设置方言谜语、方言接龙等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方言;组织方言采访、方言调研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宁波语言,熟悉传统文化。

主办单位 镇海区教育局
答复意见

严其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将宁波方言学习融入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整合课程资源,推动方言文化进课堂。方言是宁波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局始终重视方言传承工作。近年来,结合《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在保障国家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校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方言课程。例如,骆驼实验学校、古塘中学等校已将宁波方言童谣、俗语等内容融入语文和音乐课堂,通过诵读、学唱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在全校范围开展“阿拉赞宁波 We are in Ningbo”项目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讲好宁波家乡故事、传播本土传统文化。职教中心学校还专门开设《阿拉宁波话》拓展选修课,通过情境式教学,模拟日常生活场景(如购物、出行),教授相应的宁波话词汇和短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创编对话,增进了语言实践能力,课堂上还引入了“趣配音”等语言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实践平台,丰富方言学习场景。为提升方言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各校积极联动社会资源,构建多元化学习场景。如区中心学校依托校园广播,开展“朗读者”——宁波老话专场活动,引发了老一辈的共鸣,更让年轻一代感受到宁波老话的魅力。崇正书院为了让小宁波人们重新审视方言的价值,让外来的新小宁波人更好地融入第二故乡,特邀甬城方言歌手陈启扬开展宣扬宁波话讲座。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联合镇海招宝山街道办举行了宁波话少儿语言艺术大赛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是激发了同学们对宁波话、宁波这片热土的喜爱之情。赫威斯肯特学校以“中国梦 非遗韵”为主题开展校外研学活动,通过制作中国结、学习宁波话等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下步,我局将进一步引导学校探索在低年级开设方言趣味启蒙课,逐步实现方言教学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联合区关工委、退教协会等,通过学伴小组等形式,开展宁波方言研学之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了解宁波方言,熟悉传统文化。

感谢您对镇海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继续对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