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平安建设 守护公共安全 我区多维度打造平安建设“新样板”
全区累计检查企业22557家次,闭环整改隐患38145个;建成充电驿站825个,形成“15分钟便民充电圈”;危险品运输领域未发生亡人事故,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5%、60%;开展园区危化品企业员工培训43151人次,承包商现场大检查机制覆盖率达97.1%……2024年,我区夺得“二星平安金鼎”荣誉称号,平安镇海建设交出了高分答卷。
安全是民生之本,平安是发展之基。近年来,我区以“大平安”理念为引领,创新构建“智慧防控、精细治理、全民参与”的平安建设新格局,从风险防控、应急救援、交通运输到校园安全,多部门协同发力织密公共安全防护网,让平安成为我区鲜明的底色。
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筑牢安全防线
“电气线路私拉乱接、配电箱未安装漏电保护器,还有车间消防通道堆放杂物的问题。”在澥浦镇某机械加工厂,安管员王师傅拿着手机扫一下二维码,上周巡查发现的3处隐患都在这里列明了,他一边对照手机上的整改清单,一边指导工人进行整改作业。“以前整改单都是纸质的容易丢失,现在手机上就能清楚看到隐患清单,便于我们对照整改。”王师傅说道。
去年以来,区应急管理局积极推动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全面融入“141”基层治理平台,实现风险精准管控、隐患闭环治理。“我们按照工矿企业、危化品企业、厂中厂、园中园、消防高风险店铺等5大领域22类风险标签,对企业进行精准的分级管理。”区应急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区已有11735家纳管主体完成“数字画像”,日均检查企业、店铺60余家次,排查隐患230余个,所有排查发现的隐患通过“141”平台应急消防应用全量录入,形成“发现—交办—整改—复核”闭环。
“充电驿站”破解,电动车安全难题
在骆驼街道静远社区,一排排智能充电桩整齐排列,居民李女士正在扫码为电动车充电:“以前大家都把车推上楼充电,现在驿站就在楼下,充满后自动断电,安全又方便。”曾经的电动车乱停乱放,经过改造后,停车点化身为带雨棚和灭火装置的标准化充电区。像这样的“充电驿站”我区已建成825个,覆盖全区7个镇(街道),形成“15分钟便民充电圈”。
除了便利性,收费透明化始终是群众最关注的问题。针对充电驿站价费分离推进过程中出现的运营商执行不一、群众理解偏差等问题,区消防救援大队联合发改等相关部门打出政策“组合拳”:一方面明确电费与服务费分离执行标准,对运营商实行功率分段收费备案管理;另一方面建立动态调节机制,市民通过扫码即可实时查看费用明细及成本构成。
“这项改革既要算清民生账,也要把选择权交给群众,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区消防救援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动态监管拧紧,危险品运输“安全阀”
凌晨3点,海天中路上一辆辆危险品运输车正有序通行,每辆车都装有智能监控系统,驾驶室内的摄像头能够实时监测司机状态。在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动态监控运维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区1200余台危运车辆的运行数据。“这辆槽车的驾驶员已连续驾驶近4小时,如果没有及时休息的话,系统即将触发疲劳驾驶预警。”值班人员指着屏幕上闪烁的警示标识说道:“一旦出现抽烟、接打电话、行驶路线异常等行为,系统会立即报警。”
依托危化品运输监管平台,区建设交通局多措并举,以数智升级、制度创新、服务提质,撬动危运监管行业治理创新,持续加强区域内运行危运车辆行驶、装卸和停放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全域、全天候高效监管,确保即时发现隐患、及时推送预警、按时闭环处置,动态消除安全隐患,实现各类风险报警数量下降63%,违章停车预警数量下降91%。
在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发中心通过“承包商管理提升年”“员工素质提升年”专项行动,提高一线危化从业人员应急处置能力,督促企业提升外来承包商管理水平,一支专业过硬的安全铁军正在形成。
走进我区各个学校,崭新的防冲撞隔离设施格外醒目。区教育局投入专项资金,为全区93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统一安装石墩、金属升降柱等硬质隔离设施,配齐防暴器械,设置“一键式报警”全覆盖,实现校园安防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的跨越式升级。
从石化区的智能监测到校园门口的物理防护,从危险品运输的数字化监管到电动车充电的惠民服务,我区正以系统思维构建全域平安新格局。一项项创新举措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守护群众安全的磅礴力量,让镇海这座滨海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步履更加从容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