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书爷爷”跨越十七年的“书路长征” 陈伟高为山区孩子送去万卷书
图为陈伟高和三河小学视频连线。
图为三河小学孩子们在阅读陈伟高赠送的书籍。
“孩子们,不要着急,等你们翻开书本,所有问题都能得到答案,可看见宁波的港口,可听见海浪的声音,可找到走出大山的路。”
4月22日下午,78岁的陈伟高通过视频连线四川大凉山昭觉县三河村小学。屏幕那头,孩子们正摩挲着昨日刚送达的615册新书,扉页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寄语还带着油墨香。老人顿了顿又说:“如果还有可能,读完书后,把你们的梦想画下来寄给爷爷,好吗?”
时间倒回至前一日凌晨。昭觉县城邮局外,一辆载着图书的货车正准备出发。“邮局显示签收四天了,可孩子们还没摸着书呐!”陈伟高在镇海家中第三次拨通凉山州邮政热线。电话那头传来好消息:滞留在昭觉县城的615册图书终于启动转运,正沿着蜿蜒山路驶向50公里外的三河村小学。
这场跨越十七年的“书路长征”,始于2009年黔西南的春天。时任镇海区扶贫办主任的陈伟高走访辣子树村小学时,发现图书架上积满灰尘的教辅书和翻烂的几本童话——孩子们争相传阅的,只是偶然流入山区的零星课外读物。返程后,他自掏腰包购买7000元图书寄往贵州,由此拉开“书知天下·镇海人”捐书行动的序幕。十七载春秋,十万册书籍翻越乌蒙山、横断山脉,在川黔两地208所学校筑起“山海图书角”,其中既有《彝海结盟》等红色经典,也有《少年航天梦》等科普读物。
“我年纪大了,大的事情做不了,就给孩子们买点书,图文并茂的,让他们未来都有一个‘可能’。”陈伟高的“可能”哲学,在贵州黔西南辣子树村小学长出藤蔓,图书角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十万个为什么》,书页间还夹着泛黄的纸条:“陈爷爷,我学会算货轮装多少集装箱了。”而在千里之外的四川金阳县则祖乡中心校,五年级女生吉牛么日火在信中写道:“每次翻开陈爷爷送的书,就像推开一扇能看到大海的窗。”
陈伟高介绍,今年新筹备的4600册图书将像春燕般分作两路:一批飞往昭觉县悬崖村寨的三河小学,另一批将在儿童节抵达普格县。
陈伟高计划着6月时去普格县走走——那里8所受赠学校中,红军树小学静静伫立在当年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古柏旁。教室后窗望得见当年红军走过的山道,而今书架上将摆满《红军长征史话》。“是该去听听,这些‘小凉鹰’扑腾翅膀的声音了。”陈伟高轻声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