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解决一个纠纷,就多播下一颗和谐的种子——“娘舅警察”倾心调解助民解忧

发布日期:2025-03-06 08:43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李永和讲课中

3月3日17时,天色渐暗,李永和的微信消息仍在不断跳动。“楼上噪音的事情该怎么解决?”“昨天那起案件最后调解成功了吗?”……手机屏幕的微光映照着这位63岁调解员鬓角的白发。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仅2024年,他和团队处理的几百起纠纷中,就有许多始于微信对话框里的一句“李老师,能帮帮我吗?”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李永和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多年来助人为乐的动力。李永和是镇海公安分局的退休干部,现任镇海区银辉调解指导中心负责人、“永和”调解银辉党支部书记。自部队转业后,他就扎根基层一线,投身人民调解工作,用耐心、智慧和热情化解了无数矛盾纠纷,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娘舅警察”。2022年,以李永和名字命名的永和调解工作室被评为省级金牌人民调解工作室。2023年,他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获宁波市“调解技能大比武”一等奖。

微信架桥:矛盾化解“一键直达”

“以前调解要跑好几趟派出所,现在发条语音就能解决。”家住庄市街道庄一社区的王女士感慨。去年,她因楼上漏水噪音纠纷找到了李永和,因平时工作忙只能通过微信与李永和沟通,没想到仅用几天时间便促成双方调解成功。

这位扎根基层二十年的老民警,如今有时也会化身“云端调解员”,通过一部手机、数十个微信群,将调解工作搬到线上,让群众“零跑腿”化解矛盾。如今,永和调解工作室的微信矩阵已覆盖辖区上万名居民,实实在在帮助居民解决问题。

“调解工作不能总等群众上门,要主动走进他们的生活场景。”李永和滑动着微信聊天对话,展示自己的调解记录。有一次庄市街道兴庄路社区某小区楼上楼下住户因为厨房漏水产生矛盾,社区网格员多次调解无果,李永和得知情况后,直接走进这两户人家,耐心听双方述说,并请来物业工程主管,利用排除法一项项测试,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解决了这起持续大半年的漏水纠纷,使两户人家又重归于好。

李永和始终把纠纷当事人当作亲人,他说:“设身处地去调解案子,才能让当事人感受到人民调解员化解纠纷的真心,才能为调解架起心灵相通的桥梁。”

情通理达:解纷止争更解心结

“法律是底线,但人心需要暖线。”翻开永和调解工作室的调解日志,“法律线”“道德线”“情感线”的彩色标记格外醒目。处理别墅失火引发的邻里赔偿纠纷时,李永和团队同时启动三条工作线: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责任划分,双方多次调解解开彼此“心结”,最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化解矛盾,最终达成赔偿协议。当事人更是送来锦旗表达对李永和多次协调矛盾的感谢。

“调解一个案件就要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李永和展示手机里上百个专业公众号。面对建筑工地矛盾,他研究建筑规范;调解学生吵架矛盾,他恶补法律法规。墙上多面“为民解忧情深似海”的锦旗,承载了许多特别的故事。“低头是一种智慧,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李永和常说的话。

在庄市街道各个村(社区),经常能看到李永和的身影。针对居民反映的紧急问题,无论多晚,李永和总是用心倾听、细心处理、耐心解困。截至目前,永和调解工作室共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两千余起,案值一千五百余万元。李永和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爱心更是感染着身边无数的同事与居民,为庄市街道文明、温馨、和谐的大家园增添绚丽色彩。

薪火相传:让善意接力生长

面对大大小小的纠纷,李永和从未说“不”。多年的调解经验,让他总结提炼出了一套可“传帮带”的调解工作方法,即“三点三线借六力”永和调解工作法。他还撰写了“做好纠纷调解工作,为民排忧解难谋幸福”人民调解精品课程,曾多次受宁波调解学院邀请为全市人民调解员授课。

“我一个人能做的事有限,要培养更多‘娘舅’!”李永和虽不再穿警服,但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他的故事激励更多银辉党员投身社区基层治理,共同书写社区暖心自治的温暖篇章。在他的提议下,社区成立以他为首的银辉“永和”调解工作室,招募银辉党员组成14人团队。三年来,银辉“永和”调解工作室累计培训调解骨干50余人,化解矛盾43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在李永和的带领下,该工作室如今已成为能够“化解矛盾纠纷、收集社情民意、维护基层稳定”的综合性服务团队。

华灯初上,李永和又收到新的微信提醒。他知道,每解决一个纠纷,就多播下一颗和谐的种子。这些在指尖传递的温暖,正汇聚成基层治理的星辰大海——那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处处跃动着最抚凡人心的幸福光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