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舞龙大会乘势出圈 传统基因触发新魅力 文旅融合演绎新传奇
图为舞龙表演现场。
图为外国友人与村民共舞龙。
中华舞龙文化源远流长,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3个龙舞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如重庆铜梁龙舞、浙江长兴百叶龙等。
镇海九龙湖,得名于九条小龙化山的故事,当地群众舞龙庆丰收、祈福祈雨的习俗也延续近百年。
如果读者朋友们能在端午时节来到九龙湖,就能赶上一年一度的舞龙大会。舞龙大会对九龙湖人来说,是非常热闹、非常重要的时刻。
“番茄龙”将红果串成龙鳞、“菜花龙”则用金黄稻穗编织龙身、“葡萄龙”用葡萄藤缠绕骨架……全镇老少齐上阵,用充满农耕智慧的创意组成数条特色“龙”,取上寓意丰收的喜庆名字,开始舞龙比赛。游龙随着鼓点腾跃翻转,出龙、戏水、戏珠、盘龙、绕旗、钻阵、跳门,五彩缤纷、好不热闹。
进入新时代,年轻的舞龙人也不断生发自己的巧思和创新,舞龙文化与文旅产业不断碰撞出火花,为文化传承注入鲜活生命力。
舞龙中的文化基因
“我属龙,名字又叫东海,天生就该吃这碗饭。”“85后”舞龙人沈东海,20岁开始学舞龙,舞的是龙头,后来他做了舞龙教练,“现在九龙湖不少舞龙队,我都参与了组建和指导。”
擅长舞龙的沈东海还有一个爱好——闲暇时,研究民间故事和民间习俗。业余时间,他化身“自由撰稿人”,书写自己感兴趣的民间文学。
“永不干涸的龙眼泉、龙王堂祈雨、龙女献珠……在排练和教学舞龙的过程中,我都会讲解这些故事。”在沈东海看来,舞龙就是将传说与民俗结合后传承下来的特色活动,只有知晓了这些传说故事,才能理解舞龙表演的内涵。
“三年前,我开始学习舞龙,后来我慢慢懂得,我们舞的不是道具,而是祖祖辈辈对美好生活的祈望。”“95后”河头村女子舞龙队成员费琼芳说道,“舞龙是刻进基因的仪式,是将舞龙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
2024年,九龙湖镇启动村社文化精品扶持三年计划,支持鼓励全民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在沈东海、费琼芳等年轻舞龙人的不断努力下,九龙湖镇已有14支村社舞龙队、3支校园儿童舞龙队和小小龙头队。
这些舞龙队以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为节点开展比武展示,参与文旅表演,成为舞龙文化传承的最佳注脚。
“舞”出文旅新魅力
一声清脆的锣鼓声响打破了广场的沉静,在“哈、哈、哈”的号子声中,九条游龙喷吐着火焰,不停地变换造型。翻腾一番后,锣鼓又是一响,九龙依次飞奔出场,仿佛蛟龙要一飞冲天……
在刚过去不久的蛇年春节期间,九龙湖旅游度假区将这场别开生面的舞龙表演,作为特色演出之一,呈现给天南海北的游客。每逢表演,热烈的掌声、欢呼声,便如同烟花礼炮般遍地响起。大家纷纷称赞,舞龙表演气势恢宏、传统文化多姿多彩。
九龙湖舞龙表演的推出,印证了当下“新中式旅游”的火爆——即适应新一代青年消费者文化和旅游消费的习惯和诉求,把非遗转化为国潮范儿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顺应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这一潮流,九龙湖镇近年来推出了舞龙英雄会、元宵喜乐会、民俗大巡游等各类大型文化活动,鼓励邀请本地手艺人、艺术团队展示展演,共同打造具有特色和新意的文化体验项目。
有龙更有“融”,“龙文化”文创产品也乘势出圈。2024年度,九龙湖镇“龙文化”主题文创产品总营收超10万元,目前已衍生出九龙湖蜂蜜水产品、文创雪糕、龙IP形象抱枕等20余个品类。
统计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九龙湖镇累计接待游客20.3万人次,同比增长近15%,其中民宿住店游客1.5万余人次。
暮色中,九龙湖渐渐归于平静,但龙眼泉的泉水仍在汩汩流淌。当传统舞龙遇上当代青年,当民俗仪式融入文旅消费,九龙湖的故事正在书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