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36956697/2025-225485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成文日期: | 2025-03-28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区建设交通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镇海区住房和建设交通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思路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区建设交通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新春第一会”精神,对标区委“一流作风当标兵、一流业绩作示范”目标定位,加快建强城市基础设施、稳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提升行业管理能级、有效强化民生服务保障,全力以赴稳增长、惠民生、防风险,奋力推动全区住房和建设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凝心聚力,行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一是经济指标运行承压向前。面对房地产行业低迷、建筑企业产值增长放缓等形势,积极协同对接,精准服务企业,有6项GDP支撑性指标实现正向增长,拉动全区GDP增长0.34%,其中房地产工资总额、商品房销售面积、道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速分别列全市第1、第2、第3。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进。积极扩大投资、狠抓项目攻坚,全力破解项目资金、用地等要素制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35亿元、增速列全市第3,其中交通投资25.5亿元,同比增长137.4%、列全市第2。
三是行业政策扶持有力有效。建筑业方面,谋划新一轮建筑业发展新政并在全市率先出台,发放补贴1197万元、惠及企业23家,悉心走访区内龙头建筑企业,助力2家建筑企业资质提升到总承包一级,新招引1家总承包一级企业,积极服务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重点项目建设,定期协调解决项目推进难题。房地产业方面,系统梳理一揽子房地产新政,通过举办房企交流座谈会、带房企实地走访区内成熟地块、发放购房补贴等手段,推动商品房优存量、控增量、提质量。交通运输业方面,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打好入企服务“组合拳”,扶持本地货运企业适时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新引进外省外市水运企业3家、船舶4艘,新增运力21.5万载重吨,实现三年新增运力零的突破,总运力再次迈上200万载重吨大关。
(二)坚持赋能增效,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提速交通路网建设。全面推进高水平交通强区建设,健全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挂图作战抢抓建设进度,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中官路(金川路-镇骆东路)拓宽改造工程、棉丰路西段及炼化路段先后完工通车,329国道一期、康桥北路、海江大道、甬江北岸滨江休闲带项目开工建设,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九龙大道快速路一期(北外环-东海大道)、明海大道一期(北环东路-镇海大道)等项目提速建设。
二是完善公共交通体系。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顺利通车运营,同步开通公交接驳线路,新增投放共享(电)单车1000辆,配合做好7号线、10号线施工保障工作。深入开展全区公交线网优化调整行动,完成公交线路优化14条、新(改、迁)建候车亭44座、候车亭智能化改造135座、更新新能源公交24辆(其中氢能公交5辆),满足群众多元化出行需求。
三是提升路域环境品质。坚持构建“畅、安、舒、美”路域环境,扎实推进庄俞公路三号桥重建工程、公路应急保障基地等建设进度,完成公路大中修总里程12.12公里。巩固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镇海区余汶线至汶秦线入选浙江省“四好农村路”交旅融合优秀案例,澥浦风情线(绕城高速-金池村)获评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路。
(三)坚持宜居优居,民生保障事业层层推进
一是住房保障提质扩面。紧盯住房困难群众基本居住需求,建立健全“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的“配租型”保障性住房以及面向工薪收入群体供应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住房供应体系。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79套(间),推进海宸府、骆城华苑二期项目520套房源转化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推进存量房去库存。
二是城乡风貌焕新迭代。深化城市更新行动,编制完成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谋划11个更新片区,完成全域街道级体检及区级城市体检工作,实施36个重点更新项目,改造城中村101.32万平方米,谋划申报9个专项借款项目,获国开行授信85.88亿元和全省首单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项目数列全市第1。做优共富基本单元,新建成省级未来社区14个,承办全省街道类全域未来社区试点工作推进会,招宝山街道入选全省首批街道全域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名单,下半年城镇社区专项体检评价指数列全市第1、全省第2;新建成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入选全省首批共富风貌驿3个,打造省级风貌区1个、新时代富春山居图1个,“河安湖晏·新质都会”综合品质区试点建设方案获评省级优秀,开通全市首条共富风貌公交专线和全市首辆助力农村“客、货、邮、商”融合发展“共富巴士”。
三是社区治理精耕细作。深化党建引领“居业物”协同共治,锦绣曙光获评省级“美好家园”小区,小区业委会覆盖率达86.5%、列全市第1。全力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老旧电梯更新工作,完成电梯加装20台、完工数列全市第1,申请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电梯更新11台。深入开展高层住宅小区消防隐患排查治理项目,争取区财政补助600万元,完成项目5个。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获省政府办公厅督查激励,我区连续三年获评全省生活垃圾分类优秀区。建成投用西大河公园二期,新增城市绿地26公顷,建成开放口袋公园4处、“甬小园”3处。
(四)坚持综合施策,行业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一是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研究推进我区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管理维护市场化路径,全面梳理各类财权事权,明确职责边界和支出责任,建立分级分类养管体系,促进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管养“一体化”。完善城市管理设施养管及应急体系,印发《镇海区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2024-2035)》《关于进一步完善镇海区粪便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城市运行领域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助推城市管理水平协同提升。
二是强化交通运输要素保障。连续两年承办全国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安全应急能力竞赛(决赛),我区3名选手分获三个赛项全国一等奖。镇海港区公铁水管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入选全省第一批“四港”联动示范项目创建名单,完成海铁联运业务量超1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2%,创历史新高。承办全省汽车加氢站运营安全管理工作现场交流会,获批全省首张加氢站燃气经营许可证。成立全省首个交通运输行业专属法律援助工作站、全市首个新业态就业群体“小蜜蜂法援联络点”。建设“五色”新时代枫桥式交通执法基层站所,打造“乘‘枫’化危·真心镇驿”服务品牌,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
三是推动建设交通领域改革。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建立施工许可、人防报建、建筑工程质安监手续等事项“多合一”体系,打造项目开工、竣工验收、移交接管全流程增值化服务。深化行政执法改革,优化调整新一轮交通运输执法机构运行机制,构建形成“1+4+1”执法模式,我局荣获宁波市“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领域成绩突出集体。
(五)坚持狠抓落实,安全稳定防线全面筑牢
一是健全大平安工作机制。完善“1+X”大安全工作体系,梳理形成各条线安全生产检查清单,每季度召开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推动行业安全监管制度化、常态化;全面推行信访事项办理听证、驻点律师陪同接访等责任机制,初次化解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99%;聚焦房地产、农民工欠薪等重点领域,搭建“项目部+企业+主管部门”诉前纠纷化解体系,民工欠薪诉前纠纷化解率达97%。
二是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建设施工方面,扎实开展超规模危大工程专家论证“后评估”工作,推广实施“举牌验收”制度,建立限额以下建筑工程监管机制。交通运输方面,全市创新实施危货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履职“面对面”述职制度,建立“两客一危”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动态工作机制,开展机动车维修行业安全专项整治。港口码头方面,开展港航危货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履职“面对面”述职,建立港航企业事故隐患内部举报奖励制度,完成9家港口危货企业“甬港安”安责险全覆盖。城乡危旧房方面,全市首创“e安居”房屋安全管理系统,实现全区8.6万幢房屋全覆盖建档纳库,数字赋能房屋安全全生命周期管理。城镇燃气方面,实现燃气用户金属软管应换尽换,完成燃气“瓶改管”4000余户,联合开展“黑气”查处“百日攻坚”行动,实现问题隐患闭环整改。
三是夯实社会稳定基础。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世界佛教论坛等重要节点,打好矛盾化解、风险防范攻坚战,加强对舆情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应对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保交房政策精神,在全省率先破解恒大云溪峰境项目土地证抵押状态下1287户业主产证办理难题。
二、2025年重点工作谋划
(一)聚焦稳投资、促增长,助力经济稳进提质
一是深挖行业经济潜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建筑企业向石化、交通、水利、电力等国家重点投资方向和专业领域拓展业务,构建建筑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全面落实房地产领域支持政策,对照商品房建设“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要求,强化房地产市场需求分析,积极引入优质房企,推动高品质住宅项目落地镇海。持续开展招商引船工作,积极宣贯市、区两级政策,向内服务航运企业开拓远洋市场、优化运能运力,向外争取市外航运企业落户我区。
二是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全面深化我区“十五五”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明海大道一期(北环东路-镇海大道)、镇海大道提升改造工程、庄俞公路三号桥重建工程等完工通车。加快建设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九龙大道快速路一期(北外环-东海大道)、海江大道(东外环-金江路)、林周路(规划一路-聚源路)、康桥北路(纬六路-纬一路)、集成电路产业园污水压力专管项目、镇海港区24#-26#液体化工泊位等项目。紧抓政策机遇做好项目前期谋划,力争镇海大道东延、329国道三期开工建设,推进明海大道二期、兴海路北段等项目前期工作。
三是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老旧船舶提前报废更新工作,争取企业将新购置或新建造船舶继续落户我区。积极谋划环卫车辆更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等“两重”“两新”项目申报超长期国债。创建完成传化物流司机之家、镇海危运司机之家,全面推广事故车辆“诚信修”,进一步规范维修市场。做好普通货运企业开办“一件事”、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和大件运输“一件事”工作,推进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二)聚焦提品质、塑风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全面深化城中村改造提质。积极谋划全国城中村改造项目库、城中村专项借款项目,为项目启动提供资金支持。根据宁波市城中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加快推进钟包围合、集成电路产业园、庄市老街等重点片区城中村改造,继续攻坚蛟川北区、澥浦等剩余部分征迁,提升城中村改造综合效益,完成城中村改造50万平方米以上。
二是全域实施城乡品质提升。深化城市更新试点,推进实施后海塘生态湿地、一河两街、甬江实验室科创B区等城市更新项目20个以上。新申报街道全域类未来社区1个、单点未来社区1个,新建成未来社区11个。新启动2个彰显浙派民居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实施农房改造660栋(户),完成2个行政村管线序化工作。推进“河安湖晏·新质都会”综合品质区试点建设,加快“北城中心·品质客厅”城市新区风貌区建设进度。推出共富风貌驿培育点2个以上、桥下空间1个以上、省级共富风貌游线1条,培育1个现代化美丽城镇。
三是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改善。推动城市小微绿地改造建设,新增绿地25公顷,新增立体绿化1000平方米,建设口袋公园3个、“甬小园”9个。聚力做好道路整治提升,高质量打造“七彩惠民路”4条、人行道净化4条,新建及提质绿道5公里以上,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公里,贯通“断头路”6条。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规范化建设和改造提升,完成世行二期可回收分拣中心项目建设,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88%,分类投放环境整洁率达到95%。加强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溯源排查和工程施工质量过程监督,确保建成“良心工程”。
(三)聚焦优服务、增福祉,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一是全力构建便捷化交通出行网络。持续推进轨道交通7号线建设,继续做好10号线施工政策处理保障工作。深入开展公交线网优化专项,完成公交线路优化8条(包括轨交融合线路)、新建改建公交候车亭不少于30座,优化轨道和公交接驳方式,建立线网优化多部门联合会商机制。新增公共泊位450个以上,新增共享泊位600个以上,缓解群众停车难题。
二是加快打造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深化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和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市场+保障”双轨并行、“配租+配售”双向并举的良性住房供应格局。实施城市基本运行重点行业一线人员住房保障工作,年度计划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1600户。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有效供给,解决在镇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困难,年度计划新增建设筹集2000套(间)以上。稳步推进存量已建成商品房、闲置未分配安置房转化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新投用人才安居房1100套以上。
三是着力提升协同化物业服务品质。提高物业服务“红黑榜”评比精准度,融合垃圾分类、燃气安全、化粪收运等城市管理内容,设立物业曝光台、点赞台,通过反面警示、正面宣传营造物业信用生态、文明生态,促进物业行业良性发展。强化党建引领“居业物”三方协同共治,指导镇街、村社规范小区业委会换届选举,明确各类资金使用范围和流程。完成住宅老旧电梯更新169台、既有住宅电梯加装12台,通过有机更新实现小区人居环境扩面提质。深入开展“瞭望哨”公共安全智能监控项目,重点提升(更新、改造)至少20个住宅小区的消控系统、电动自行车禁入电梯轿厢系统、监控系统。
(四)聚焦保安全、护稳定,夯实平安建设基础
一是聚焦核心问题抓信访维稳。打好保交房攻坚战,统筹做好房地产开发项目新增风险摸排预警处置工作,健全完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机制。深化房地产项目全过程质量监管,建立住宅工程竣工联合验收机制和质量信访“三方”沟通机制。制定2025年待交付商品房项目“一项目一方案”,联动资规、市监、属地等开展联合检查,做好涉稳风险研判及应对工作。聚焦信访积案清零,推进专班管理、专案溯源、专项攻坚,力争积案平稳化解。
二是紧盯关键领域抓安全生产。聚焦建安,扩面实施“举牌验收”制度,试点开展“举牌取样”制度,试点推行施工现场关键节点“智慧监控”,推动落实限额以下房屋市政工程安全联动管理。聚焦交安,建立“两客一危一重”、公交等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年度安全生产履职情况报告制度,建立第三方机构专家指导服务检查机制。聚焦港安,推进纳入重大危险源管理的危险货物储罐有效使用雷电预警、气体检测、视频监控、紧急切断等“四个系统”。聚焦房安,联合建立出租房违法装修整治工作机制,迭代升级“e安居”房屋管理系统,探索“数智+房安”新模式,提升房屋安全智能预警防控。聚焦城安,推动燃气管家、瓶安使者全面入驻村社,新建和改造城镇燃气管网9公里,新增和更换燃气智能表8000户,强化部门联动加大“黑气”排查整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