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
生态治理持续深化。开展全域扬尘污染防治攻坚,加快“数字治气”应用项目建设,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0.5%,PM2.5平均浓度21.2微克每立方米,排名全市第2。完成“镇有碧水”重点工程12项,市控及以上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水质优良率保持“双百”,美丽浙江考核获评优秀,再次捧回“大禹鼎”。“无废城市”建设入选省全域最佳实践案例,石化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级“无废园区”典型案例。建成美丽生态廊道409亩,完成森林抚育1013亩。推进万弓塘河等河道整治,明海闸站、港区海塘安澜工程竣工。“双碳”工作提效扩面,实施节能减碳绿色化改造项目24个,淘汰落后产能项目40个,整治“低散乱污”企业160家,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绿色工厂1家。
城乡品质不断优化。完成澥浦、九龙湖总规编制,基本实现城镇开发边界内控规全覆盖。编制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实施整治项目49个,入选省首批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试点。实施城市更新项目36个,改造城中村101.3万平方米,成功申报专项借款项目9个、数量全市第1,累计授信85.9亿元。建成未来社区14个,承办省级全域未来社区试点工作推进会。完成安置房分配7270套,七村搬迁工作基本清零扫尾。深化和美乡村建设,建成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省级未来乡村2个。持续完善交通体系,329国道一期、康桥北路等项目开工,九龙大道快速路、明海大道一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威海互通连接线、中官路拓宽改造工程完工通车,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顺利运营,优化公交线路14条,新建和改建候车亭44个,完成公交车“大改小”18辆。
下一步,将这么做:
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完成规上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100家以上,新增绿色工厂50家,整治“低散乱污”企业160家。深化石化区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打造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重点企业碳核算10家以上,实施节能改造项目20项以上,腾出用能空间10万吨以上标煤。持续优化区域能源供给结构,加快推进“招宝氢谷”氢气管道和港区加氢站建设,谋划绿电光伏综合应用等项目,新增光伏装机2万千瓦。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面推进绿色机关、学校、家庭、社区创建。
提升污染防治能力。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0%以上。扎实推进国家级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试点建设,实施地下水污染企业分级分类管控,市控及以上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优良率保持“双百”。深入实施无废净土行动,加快打造“无废石化基地”,新增“无废城市细胞”10个以上。迭代升级数字化监管体系,优化“数治危废”场景,上线运行“数字治气”应用,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覆盖排污单位150家以上。
提高生态保障水平。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全面落实石化区规划环评审查意见。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完成11种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验收。高质量建设“森林镇海”,精准提升森林质量700亩以上。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5处。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注重内外兼修,全面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推动区级总规落地实施,实现镇街级总规全覆盖。完成逸夫路以北、临俞片区等区块控规编制和调整。探索制定“通则式”村庄规划管理规定,编制光明村、迎周村等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实现村庄详规全覆盖。深化青创港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谋划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宁波植物园周边综合开发。深入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国家试点工作,开工建设综合整治项目14个,打造蛟川片区土地综合整治共富基本单元。强化城乡整体色彩规划设计,做好景观轴线、建筑风貌、立面色彩统筹管控。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化城市更新试点,实施后海塘生态湿地等城市更新项目20个以上。加快推进钟包围合等重点片区城中村改造,完成城中村改造50万平方米。围绕项目招商、土地储备,加大征迁地块清零力度,完成地块清零40个,征迁面积25万平方米以上。推动历史文化保护更新与城市发展需求相结合,坚持“留改拆”并举,落实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与微改造,开展文保单位(点)保护提升行动,加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实施庄市老街保护性开发。聚焦群众文化休闲与健身需求,开工建设甬江科创区综合体育中心,加快打造镇海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体地标项目。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体系,轨道交通7号线、明海大道一期建成通车,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轨道交通10号线等项目加快建设,力争镇海大道东延、329国道三期开工,推进明海大道二期、兴海路北段等项目前期。优化公交和轨道接驳方式,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00个、公共充电桩300根、共享停车位400个以上。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完成前大河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甬江实验室B区河道工程。开展雨污水管网修复和城乡供水管网改造,完成九龙湖供水管线先行段建设。新建和改造城镇燃气管道9公里,新增和更换燃气智能表8000户。加强市政设施管养水平,推动市政设施管理维护市场化运营。
深化“千万工程”,精心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严守耕地红线,加快推进“多田套合”耕地综合整治,新增粮食生产功能区储备区800亩,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农2800亩以上。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完成粮食种植4.9万亩以上、产量4100万斤以上,蔬菜种植4.4万亩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3.5%以上。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建成投用千亩蔬菜保供基地,力争南岚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创成国家级农业园区。加快蛟川现代都市农业园二期建设,推动宁波农科院镇海分院落地运行。深化农业“双强”行动,争创省级未来农场1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家。
打造全域和美乡村。加快推进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推进澥浦—九龙湖片区乡村风貌提升、庄市—蛟川片区“五村一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新增省级未来乡村2个。加快推进骆驼朝阳农文旅产业、九龙湖稻海粮仓二期等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巩固提升农村“三大革命”成果。深入开展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
深化强村富民建设。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强化“飞地”抱团等发展模式,提升强村公司带农致富能力,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0%以上。深化“三清一促”专项整治,健全村社资金监管机制,完成全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换届选举。打造省级创意农业试点区,加强村集体闲置资源盘活,因地制宜开展特色街区、蓝领公寓等项目建设,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业态。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打造现代化农创园、“浙农英才”工作站等乡村创新创业平台,加强“乡村工匠”等高素质农业人才引育,创成省级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区。
(截至2024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