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波市镇海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全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全力推动镇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12.1亿元,同比增长5.6%。
(一)三次产业协同高效,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工业基本盘不断夯实。成功再夺“浙江制造天工鼎”;56个亿元以上项目顺利开工;新增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服务业结构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全市第1。镇海港航物流服务集聚点纳入省级航运服务业集聚规划。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5.7万亩、5224万斤,总产量实现“十连增”。
(二)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发展动能持续激发
科创平台能级跃升。首获“科技创新鼎”,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增全省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8家。企业创新意识增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7家。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66%,居全市第1。创新赋能作用深化。举办23场“科技金桥”对接活动,形成科技成果87项,技术交易额超65亿元。
(三)项目推进加力加码,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坚持规划引领发展。完成“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开展“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编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和加氢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推进提速放量。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5亿元,16个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40亿元,总量全市第1。要素保障力度加大。争取到“两重”“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等各类政策资金39.1亿元。预计完成征迁面积65万平方米、清零项目60个。
(四)内外循环提能扩面,发展格局持续构建
对外贸易提能升级。组织200余家企业出境参展观展超过100场,全年出口额增长14.5%。招商引资加大力度。全年引进市外内资288亿元,其中国内招商引资形成有效投资234亿元,完成总量和进度均居全市前列。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新增用地、新增能耗、产业基金支持民间投资项目的比重均在70%以上。出台年度“8+4”经济政策,累计兑付惠企资金8.24亿元。
(五)城乡品质稳步提升,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实施“一河两街”等城市更新项目36个,完成投资35.4亿元。城乡环境日益提升。20家企业大气污染防治绩效评级B级以上并通过省级验收。市控及以上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水质优良率均为100%。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实施植物园农旅融合等项目9个,累计投资17亿元。建成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省级未来乡村2个。
(六)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发展保障持续夯实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开展“春风行动”等各类招聘活动120余场,新增城镇就业1.6万余人。户籍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9.93%。公共服务加强供给。新建文化惠民工程79个,增设百姓健身房等各类体育设施16个。村社老年助餐服务实现全覆盖。安全发展持续稳固。聚焦工业园区(厂中厂)等重点区域,累计“拆窗破网”1.7万处。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增长动能不强、消费需求不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问题,比如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度有待提升。对此,我们高度重视,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推动解决。
二、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建议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低于市平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进出口总额全国占比份额不低于上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不低于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6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3.5%以内。
(一)坚定不移抢机遇抓项目
锚定领域谋项目。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契机,推动15家化工企业进行老旧装置安全改造。围绕专项债扩大支持领域加快存量房去化。聚焦堵点攻项目。集中攻坚临俞、集电拆迁区块规整土地“拔钉清零”,完成地块清零40个。围绕产业招项目。加快绿色石化、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项目招引。引进内资200亿元以上,加大外资招引力度。
(二)坚定不移抓产业促转型
壮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以“招宝氢谷”为核心承载地打造氢能研发示范及装备制造基地,加快省石墨烯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现代服务业提质扩面。谋划建设蛟川、澥浦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依托科创平台积极培育科技咨询、安全评估等科技服务企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800亩以上。实施农业科技项目5个,推动宁波农科院镇海分院落地运行。
(三)坚定不移促创新增动能
打造更高能级科创平台。推进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省磁性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提能升级。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全省重点实验室3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举办“科技金桥”对接活动20场,技术交易额实现70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7%。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引进领军型战略人才35名以上、博士后人才50名以上。
(四)坚定不移深改革促前行
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石化区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等省级以上改革项目。加快打造蛟川片区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共同富裕基本单元。进一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加快构建“暖企护航”服务体系,打造100个助企服务点位。努力推动新增用地、新增能耗、产业基金支持民间投资项目的比重70%以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打造跨境电商“一站两仓”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20亿元以上。
(五)坚定不移提品质优环境
努力打造品质之城。加快推进城市管网安全提升、老旧居住区宜居改造工程。加强数字新基建,谋划建设城市智能感知中心。全域建设和美乡村。深入实施和美乡村三大行动,完成农房改造360栋。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0%以上。力争市控及以上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优良率实现“双百”。
(六)坚定不移固保障利民生
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加快零工市场(驿站)布局建设,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以上。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000套以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成投用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2家、标准化老年食堂2家,改建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站12个。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完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实体化运行城市安全运行中心。新建和改造城镇燃气管道9公里,新增和更换燃气智能表80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