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交汇处创新浪潮不息 绿色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发布日期:2025-01-14 08:56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绵延约8公里的海天中路,地处宁波石化开发区内,毗邻浩瀚东海,时时沐浴着咸湿的海风、聆听着起伏的涛声。

以它为坐标,望向道路两侧,一批在化工领域颇具分量的创新型企业云集于此。金海晨光、恒河材料、广昌达新材料、海螺新材料、中石化英力士苯领、诺力昂化学、镇洋发展、巨化科技……数量繁多、不胜枚举。

在这里,一个个“行业标杆”接连诞生,一群群“创新标兵”不断涌现。海天交汇之处,创新浪潮涌动不息,绿色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从海天中路东端起点出发,右拐进入海祥路、滨海路,只需经过短短几百米的路程,就能看到宁波金海晨光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北区工厂。

成立于2008年的金海晨光,拥有国内单厂规模最大的碳五分离装置,用于提取乙烯装置副产的工业用裂解碳五中的关键成分,并将其制作成聚合物,最终应用于大众熟知的各类胶水上——譬如婴儿纸尿裤胶水、美纹纸胶带、化妆品和酒瓶标签等。

16年的时间过去了,“蓝海”逐渐变作“红海”,同类企业大量涌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金海晨光依旧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

以碳五石油树脂产品为例,它深受海外高端客户青睐,出口遍布全球,其品牌影响力和质量,一直保持国内领先、全球前三。

这背后,是“创新”的力量在涌动。

对于产品创新这件事,金海晨光的原则始终如一:质量优先、紧跟市场。

对需求较大的“主流牌号”,质量是不可动摇的第一原则。“在制定产品配方的时候,我们就比同行们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宁可成本高一些,也要占领质量高地,牢牢占据市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研发总监池曙辉说。

在市场出现变化时,金海晨光也绝不缩手缩脚——市场部门主动出击了解客户需求,与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共同讨论,随后科学制定方案、生产样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试生产,定型并交给客户。“每一年,我们都会打造出一两个新的产品牌号,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池曙辉坦言,企业大部分的研发力量,都以客户和市场导向为引领,“对于企业的研发工作而言,市场,就是论证创新成果的唯一标准。” 

融合了“创新思维”与“务实作风”的金海晨光,当前已拥有12项发明专利授权、1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还牵头制定浙江制造标准“品字标”《胶黏剂用碳五石油树脂》,并参与过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去年,省经信厅公布2024年第一批浙江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名单,金海晨光榜上有名。

国内水泥建材制造领域“巨头”海螺集团下属的宁波海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金海晨光的“近邻”。

它的主营产品是同样处于激烈竞争市场环境中的水泥外加剂和混凝土外加剂。“虽然我们的产能和销售收入是增加的,但受到下游市场波动的影响,利润空间并不乐观。”企业副总经理曾君表示,“因此,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努力求存、求进。”

宁波海螺之“变”,变在产品线的拓展。

这家企业给予外界的印象,一直离不开“水泥”二字。但如今的宁波海螺,正在谋划二期项目的建设,主要产品是充当锂电池电解液溶剂的碳酸乙烯酯。这意味着,企业正在尝试从“水泥”到“化工新材料”的大跨越。“为了打开这座市场,我们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高效均相催化剂和熔融结晶耦合精馏技术,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能耗降低一半以上,杂质也大幅减少。”曾君说。

宁波海螺之“变”,还变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上。

2022年,企业首次用上了智能化MES系统。曾经靠纸张传递信息、靠主观判断分工协作的低效率工作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工作量、工作时长、工作节奏,都有了科学的依据,来自下游客户纷繁多样的产品配方需求,都能更快且更高质量地予以解决。

引入新技术与新理念的“回报”,是入选当年度的宁波市“5G+工业互联网”试点企业,以及一笔实打实的政策补助。孕育着新产品的二期项目,也在新年伊始破土动工。

离开宁波海螺,继续向前走,直到海天中路与通海路的交汇处。浙江镇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就安家在这里,通过数十年的经营与进取,成为了以氯碱化工为基础、以化工新材料为重点,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企业。

创新,已经渗透到它的肌骨里,成为每位企业员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当前,企业拥有121名高技能人才,建有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等平台,2024年12月又入选镇海区首批工匠学堂,给予员工们思考、创新、实践的良好环境、丰厚土壤。

如今,镇洋发展发起了“金点子”征集活动,收集到80多条建议,其中多个已被采纳实施,且有望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

生产管理部王家峰的“金点子”,就是其中代表。他注意到,VCM装置高负荷运行时产生的过量低压蒸汽,可供其他装置运行,但在其他装置阶段性停车期间,大量低压蒸汽只能放空处理,不仅造成了能源浪费,还进一步推高了生产成本。

依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王家峰的脑海里出现了改进的想法——将VCM装置的低压蒸汽并入氯碱低压蒸汽管网,通过调控蒸汽管网的开闭状态,灵活适应整体装置的运行需求,有效遏制低压蒸汽的无谓损耗,节省装置的生产成本。

事实证明,这个创新“金点子”,能为企业节省高达470万元的蒸汽成本。

“一线工人们提供的想法,往往很务实、很简洁,但通过系统研判并制作成方案后,常常能落地、能见效。”企业生产管理部副经理苏孟波说。

一线创新的星火,汇聚成企业整体发展的强劲动力。如今,镇洋发展在“烧碱”这个传统化工赛道里跑得又快又稳,连续四年荣膺烧碱行业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连续三年获评宁波市竞争力企业百强和宁波制造业企业百强。

道路终有尽头,但“创新”是无限上升的螺旋、是永不休止的浪潮。

几家优秀企业的坚持与奋进,是整个石化园区创新发展的凝练和缩影。

与企业负责人、特别是科研部门负责人接触时,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对园区“创新氛围”和“发展前景”的赞许。

最让宁波海螺副总经理曾君印象深刻的,是企业刚成立时,石化区管委会送来一叠厚厚的政策说明材料,“里面有着满满的诚意和关怀”。

出生于河北、毕业于杭州某所高校的金海晨光工程技术中心研发总监池曙辉,已经在石化区扎下了根,“这里有着非常棒的法治营商环境,在这里做科研,很愉快、很安心。”

镇洋发展生产管理部副经理苏孟波则这样表达感受:“这里的政府官员不官僚、能弯下腰帮助我们,实打实地解决发展创新的各类难题,无论是否成功,都让我们倍感温暖。”

政府部门大力支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给予石化行业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人才们勇气与力量。他们将继续翻越高峰、突破藩篱,为这个具有区域经济“压舱石”意义的重要产业注入新血液、开拓新版图。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