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家人”靖州行第二站——锹里苗鼟的故事
秋分已过,在地笋苗寨环顾四周,山如黛,林如海。
这片鲜活的土地,位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西部边陲的三锹乡。33年前,抱着甘为人梯和振兴苗寨的理想,苗族青年吴展末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留于此地,选择在三锹乡学校当低年级语数老师。
9月27日上午9点半,“衣家人”辗转奔波来到了三锹乡枫香村。刚抵达就受到三锹乡学校30余名师生夹道欢迎。
学校操场,一块名为“教育兴锹,传承苗鼟”的标语勾起的好奇:“鼟”字怎么念,又怎么解释?
“这个字念teng,第一声,意为鼓,组合起来就是苗族传统民乐的意思。”54岁的吴展末解释。如今的他是该校初中部的思政课老师,无论在教学方法还是在育才本领上都颇有心得。
“从教后,我自学攻读了政治专业的本科学位,也到靖州县城去教过几年书。2021年9月,学校唤我回来,我就立马回来了。”吴展末说,第二次回到三锹乡教书,纯粹是因为对孩子们牵挂,“我就是本地人,每时每刻都想第一时间了解这里的现状。”
学校体育老师吴金珂说,对于枫香村而言,每周有两班车至关重要:一班是周一、周五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公车,一班是乡里集市运物资的货车。
“跑集市的车,来去时间说不准,每次东西运来了,乡亲们就会聚在一起,吃的、喝的、穿的都是在集市上买的。”吴金珂说。
想要告别与世隔绝的生活,就得迈开步子走出去。这几年,吴展末教过的学生中,有人靠知识改变命运,有人靠努力改变人生,许多孩子毕业后去了长沙、深圳等地打拼。
9年级的杨思棋见证了太多学校前辈“远走高飞”的故事,收到镇海运来的衣服、水杯、文具等爱心物资,她愈发有了向外奔跑的冲动,“以前最远只到过父母打工的四川,现在想去大海边上看一看。”
三锹乡学校副校长何友鹏介绍,学校共有73名在校学生,跨度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其中有数十名留守儿童长期寄宿在学校。
如何引导“小守望人”平安成长?作为学校最年长的“老学究”,吴展末想到一个“一箭双雕”的妙招——组织学生们唱苗族歌鼟。“在苗寨,寨民把唱歌与种田、吃饭看得同等重要,唱歌成为他们思想、感情交流的主要方式。学校里没有专业的乐器设备供孩子学习、娱乐。教他们歌鼟,既能传承苗族先辈的非遗文化,又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何乐而不为?”吴展末说。
“现在多数情况下,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均能完整演唱苗族歌鼟。”副校长何友鹏说。
翌日,在三锹乡菜地村,为答谢远道而来的爱心物资,60岁村民潘艳梅带领她的“菜地姐妹团”为志愿者送上一段原汁原味的苗族歌鼟。
据潘艳梅介绍,歌鼟是锹里苗族的传统音乐,源于苗族祖先模拟大自然的和声及在生产劳动中发现的音律,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
2021年下半年,在潘艳梅以及当地乡村“振兴官”秦明的组织筹划下,一只乡村歌舞团“菜地姐妹团”应运而生。30名菜地村妇女化身“中年女团”,趁着劳动间隙排练歌鼟等苗族传统歌舞。
2023年,“菜地姐妹团”甚至在湘、贵、桂举办了小范围“巡演”。得知三锹乡学校如今开设了专业的歌鼟民俗课程,潘艳梅非常惊喜。
傍晚,霞光映红了三锹乡的羊肠小道。“衣家人”的车行在山间,仿佛有悠远古朴的歌鼟在耳畔回响。
这声音是过去,更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