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入圈” 非遗“破圈” 老手艺在镇海迸发新活力

发布日期:2024-09-27 09:32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风糕、金团、冻米糖亮相景区,引得游客驻足品尝;漆艺、面塑、木雕,老匠人有了自己的“手艺人联盟”;非遗馆在网络云端办起展览,声、光、电之间感受千年文脉……近年来,镇海非遗正带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走入假日集市、走入公众视野、走入“寻常百姓家”。

给“老技艺” 找寻“新匠人”

镇海目前有省级非遗名录3项、市级非遗名录10项、区级非遗名录39项,各级传承人共计60名。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如何避免陷入“后继无人”的局面,镇海区文化部门和非遗传承人们正积极探索,在老技艺与年轻人之间创造更多“触点”。

“这是我们基地建成以来开展的第一次中秋活动,希望到访的客人们都能有‘家’的感觉。”刚刚过去的中秋节,位于九龙湖镇的念青闲庭青瓷文化体验基地热闹非凡,基地负责人、手艺人吴佳佳带着多批海内外游客体验陶艺制作,忙得不亦乐乎。

钟情于越窑青瓷文化、精于陶艺的年轻手艺人吴佳佳,是通过镇海区手艺人“三星”行动(“寻星”“造星”“耀星”)来到九龙湖镇的。在参与青瓷主题民宿运营的同时,她还将通过开展公益体验、作品展览等方式,推广青瓷文化。在镇海,像吴佳佳这样被“三星”行动吸引而来的“新匠人”不在少数。而与此同时,非遗老手艺人们也在行动,“寻新”的脚步正持续加快。

“三点四点饿过头,猪油汤团缸鸭狗。一碗落肚勿肯走,两碗三碗上瘾头……”这段“老宁波”耳熟能详的俗语,讲述的是总部位于镇海的中华老字号“缸鸭狗”汤圆的魅力。在非遗手艺人的介绍和引导下,6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学子们齐聚庄市街道永旺村青创公寓,他们动手揉面、包馅,体验缸鸭狗汤圆的制作过程。

在这场“奔甬而来 镇好有你”高校优秀青年学子镇海行活动中,镇海的众多非遗项目也组团而来:农民画以其淳朴生动的笔触引人入胜,宁波金团制作展现了匠人指尖下的细腻柔情,榫卯木艺的巧妙结构让人啧啧称奇……“在镇海,我感受到了科创与传统文化并重的无限可能。”在参观体验后,几名青年学子萌生了创业新思路,他们希望能将所学知识与镇海的非遗相结合,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创产品。

为了扩大非遗项目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这十余年来,镇海打造起了传统文化公益性培训品牌——“非遗课堂”。通过每年开展的“非遗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文化礼堂”等活动,面塑、虎头鞋、农民画等一大批优秀的非遗项目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镇海共开展非遗培训320多期,惠及群众12000余人次。

非遗“活起来” 更“火起来”

鲜香脆嫩的油焖笋一上架,很快就销售一空。在庄市街道一家“三关六码头”门店,油焖笋产品销售火爆。多年来,宁波油焖笋被视为“家庭作坊”产品,没有标准化生产工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为了让更多舌尖上的非遗美味实现产业化经营,镇海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联动的方式,发起手艺人共富计划,创建非遗工坊。作为镇海特色美食连锁品牌,“三关六码头”与制作油焖笋的手艺人签约,投资超1000万元成立生产线,通过长三角地区350多家连锁门店投放市场,成功打造出油焖笋这款非遗美食“爆品”。

截至2023年底,镇海通过手艺人共富计划与“三关六码头”签约的手艺人达50人,涉及非遗和老字号品牌58个,带动相关产品销售达1000多万元,人均年增收达5.96万元。目前,镇海已创建2家省级非遗工坊和11家区级非遗工坊,探索出了非遗、老字号与手艺人携手共发展、共致富的新模式。

通过老手艺寻找财富密码的,不止“三关六码头”这一家。镇海的“缸鸭狗”等品牌,也在不断适应消费趋势,对核心品类进行配方改良,满足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破圈”开发出联名T恤、冰箱贴、明信片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宁波风糕制作技艺、十七房冻米糖制作技艺、髹漆金缮技艺、甬式家具榫卯技艺……越来越多的传统手艺正实现与产业化市场的“双向奔赴”。

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的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当下,镇海正通过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和政策扶持,为手艺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全方位全流程的周到服务,借助文商体旅融合新载体,促进传统手工艺产品的人气流量转变为消费增量,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让镇海非遗焕发新生。”镇海区文广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