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大地的“情书” ——写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发布日期:2024-09-23 08:46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当稻谷慢慢变黄、果实结满枝头,终于在秋日的金黄里,读懂了农民的浪漫,感受到大地的力量。

9月22日,农历秋分,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岁丰年稔。此刻,有那么一群人,共赴秋实之约。他们在岁月里奔忙,把沉甸甸的收获献给大地,献给所热爱的生活,献给充满希望的未来。

从170亩到3000亩,每一寸都连着我的心

天还没亮透,郑荣希就蹬上他的“老电驴”,往田里头赶了。3000亩土地,每一个角落,每天都必须要走到,确保每一株稻穗都茁壮挺立。“地虽然多了一点,但每一寸都连着我的心,转上一圈,大半日时光就没了。三块电瓶,满满当当,是巡田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郑荣希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片土地无尽的深情与责任。

郑荣希是台州三门人,年轻时在全国各地“追花逐蜜”。1997年,他怀揣着满腔热血与致富梦想,扎根镇海勤勇村,从170亩土地起步,将这片土地打造成了瓜果飘香的宝地。很快,他便在镇海农业界崭露头角,成为种植领域的“带头大哥”。上世纪九十年代省农科院力推“红小玉”小西瓜,因其珍稀,众人皆望而却步,而喜欢挑战的郑荣希毅然投入两万元,种下20亩小西瓜并创新采用“吊养”方式。结果当普通大西瓜滞销时,他的小西瓜却以每公斤八九元的价格热销市场,到现在依旧供不应求。

跨入新千年,郑荣希斥资150万元,在300多亩大棚内构建起智能化灌溉系统,成为镇海区首个瓜果蔬菜智能化灌溉实训基地。他运用现代科技,如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及人工智能,实现了精准节水灌溉,不仅提高了灌溉效率,更在全市范围内树立了节水灌溉的新标杆。

如今,郑荣希虽已年过花甲,却选择再次出发,承担起3000亩水稻田的种植重任。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先进农机的助力下,他采用机械臂育秧、钵苗育种等现代技术,实现了粮食一年三熟的高产种植模式,亩产量翻倍增长。“人生路上,何时启程都不晚。我要给儿孙们树立榜样,也要告诉他们,如果你对这片土地付出了真心,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郑荣希的话语,充满了力量与光芒,如同稻田上空初升的太阳,温暖而明亮。

漫步绿洲,是我最幸福的时光

秋日温柔的阳光透过云层,斑驳地洒向九龙湖畔的群山,落在陆向华的板栗园里。

那是一片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绿洲。被大家亲切称呼为“陆姐姐”的陆向华,一脸幸福,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步入农业这行,或许晚了些,但幸福从不嫌迟。”她轻声道。

2016年,陆向华接手了这片沉寂多年的山林,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板栗树的种植中。她说:“它们,就是我的绿色金矿,我得用心呵护。”年复一年,春种秋收,三年的辛勤耕耘,让这片荒地重获新生。2019年,板栗园开门迎客,占地近200亩,板栗树郁郁葱葱,共计6200余棵。除了种板栗,陆向华还巧妙地在板栗树上寄养了铁皮石斛。“模仿自然,让石斛在板栗的怀抱中自由生长,既节省了土地,又赋予了石斛独特的栗子香。”她解释道,这样的尝试,不仅丰富了园区的生态多样性,也让产品的品质更上一层楼。而板栗树下,一群土鸡悠然自得,它们不仅是这片绿色王国的清道夫,也是生态平衡的小小守护者。土鸡的啄食,有效减少了病虫害,构建起一个和谐共生的自然循环。

随着园区的日益兴旺,陆向华又将目光投向了农旅融合。游客们不仅可以品尝到新鲜的板栗与石斛,还能在这里体验烧烤的乐趣,制作农产品,参与研学、团建等活动。立体农业在陆向华的精心策划下,悄然转型为“立体农旅”,为当地带来了更多元的经济增长点。

“这是我此生最幸福的时光,漫步在这片亲手打造的绿意中,听着自然的交响,心中满是成就感。这份绿色事业,不仅让我实现了自我价值,更将快乐与温暖传递给了每一个到访的人。”陆向华的故事里,每一片叶子都闪耀着热爱的光芒,每一颗果实都承载着梦想的重量。

您走了几十年的路,该我接力了

水稻正步入灌浆的关键期,每一粒稻穗都承载着丰收的希望,而这段旅程的护航者,是年轻的农机手叶森鑫。晨曦初破,夜幕低垂,他的身影总伴随着那辆载满希望的面包车, 穿梭在田野间。手中的遥控器,操控着无人机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精准的轨迹,为乡亲们的水稻喷洒着守护的雨露。

“我是蓝天下的农耕飞手,用科技的力量为稻田披上‘保护衣’。”这名1998年出生的青年,面对父亲的担忧与不解,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子承父业”的道路,当起了新农人,誓要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闯出自己的天地。

“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现在该我接力了。”叶森鑫的眼神坚定,心中却藏着对父亲深深的敬意与感激。尽管起初父亲叶圣水百般不愿,担心这份辛劳会压垮年轻的肩膀,但当儿子提出以无人机为翼,开启创业之路时,那份深沉的爱化作了行动的支持。十几万元的积蓄,四台崭新的无人机,是父亲无声的鼓励,也是叶森鑫梦想启航的风帆。

说起务农的初衷,叶森鑫眼里闪着光。在父亲多年操持下,家里种了几百亩地,但父亲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作为儿子的叶森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2022,他下定决心辞去工作回家务农,虽然遭到了父亲的“嫌弃”,但在不断摸索中也找到了新的商机。“现在务农的老农民多,像无人机这种新型的农机他们操作不了,我这不就找着门路了嘛,还帮大伙儿提高效率。”叶森鑫说。

如今叶森鑫不光“继承”了老父亲的事业,还拉起了一支农机手小队,一群小伙子操控着无人机、驾着拖拉机。他们的服务范围越扩越大。“上半年,我一个人的口袋就鼓了七八万元,下半年继续加把劲!”叶森鑫边说边忙活,汗水浸湿了衣背,但脸上洋溢的是满足和幸福。在这片土地上,叶森鑫和他的兄弟们正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新农人的新故事。

这是属于他们的故事,也是不只属于他们的故事。

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爱,深沉而炽热,永远不熄。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