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听民乐的生生不息——第二届“国韵杯”民族器乐艺术展演侧记
“再确认一下,用的是‘熟’胶吧。”“深呼吸,一定要松弛,不要紧张哦。”日前,第二届“国韵杯”民族器乐艺术展演正如火如荼进行,候场区里,选手们正小声地进行赛前的最后确认。
屋内的悠扬民乐,屋外的“无声”叮咛,这些与蝉鸣、骄阳交织交响,构成了一场民乐盛典。
搭台筑梦,为民乐发“正声”
谈起乐器,你会想到什么?钢琴、小提琴,抑或是吉他、尤克里里?打开搜索软件,乐器演奏榜单大半都被西洋乐器占据,让人不禁感慨民族乐器是否已经“落寞”了。
答案毋庸置疑——中国民乐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以其蓬勃的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古筝、琵琶、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将中国哲学、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它们合奏出的音乐,能够引人入胜,触及心灵深处,在呈现传统艺术内涵、承载民族情感的同时,也塑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格和气韵。
“推动民乐艺术繁荣发展,必须坚持为民乐发‘正声’,做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会长、镇海区文艺大师吴玉霞的话语掷地有声。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为民乐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国韵杯”民族器乐艺术展演,正是这样一个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舞台。
“国韵杯”自2022年举办以来,秉承专业性、权威性、引领性的文化理念,吸引无数民乐爱好者的目光。
2024年的“国韵杯”展演更是首次以线下形式呈现,近4000名来自五湖四海的选手齐聚镇海,琵琶、柳琴、三弦、古琴、箜篌……选手们以曲会友、以演促新,为“中国琵琶之乡”宁波镇海增添了一抹融合、创新的亮色。
竞技之外,更重切磋交流
在职业组琵琶复选的展演现场,北京选手胡宝艺以一曲《狼牙山五壮士》将听众带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指尖的每一次跳跃都仿佛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
胡宝艺学习琵琶已有10年,琵琶对她而言并不只是“兴趣”,如今的她更想把琵琶作为自己未来的事业。胡宝艺告诉记者,“国韵杯”高手云集,虽然不知道能不能入围决赛,但能在切磋之中有所收获,这趟镇海之旅就值了。
同样,杭州选手陈杰也带着对民乐的热爱与执着来到“国韵杯”的现场。今年15岁的他却拥有10年的古筝演奏经验。“之前我的朋友们曾来镇海参加过‘小金钟’,收获了很多宝贵经验,可惜我学的是古筝没办法参赛。今年的‘国韵杯’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我一早就报名了,希望能与选手们在竞技中切磋一下,增进自己的技艺。”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信心。
民乐不息,守正与创新并举
“做个好汉子每天要自强,热血男子热胜红日光……”在吹管乐组合展演点的休息处,一阵流行歌曲旋律突然响起。记者循声望去,一群约10岁的学生,正在进行着展演前的最后排练。传统管弦乐也能演奏现代流行乐曲?看似无关的两者被连结起来,呈现出的效果居然意外的好听。
而在他们的不远处,几个演奏者在吹奏《匆匆那年》,“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这块区域俨然成了小型演唱会,不少选手听着伴奏情不自禁地哼唱着。
“用民族乐器吹奏我们喜欢的曲子,我觉得这特别有意思。”在旁跟唱的一位选手告诉记者,这种形式也带给了他灵感。在他看来,这种传统与流行的结合,既是对乐曲的一种创新,也是对民族乐器演奏技法的一次挑战。“音乐就该如此,不是吗?各种形式都值得我们去尝试,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乐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他说。
民乐是传统的,也可以是新潮的,它蕴藏着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诉说着中华民族的绝代风华。“国韵杯”即将落下帷幕,但那些由习乐者们奏响的丝竹管弦之声却会久久回荡在人们的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