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镇海年鉴
[概况]镇海区陆地面积246平方公里,现下辖2镇5街道,年末全区按户籍口径统计的总户数120180户,人口293515人。全年全社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20.0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973.2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439.3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之比由2022年的0.5∶68.6∶30.9调整为2023年的0.5∶68.5∶31.0。全年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9亿元,比上年增长22.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5.1亿元,增长7.0%,其中,城乡社区支出29.7亿元,增长22.9%;教育支出16.8亿元,增长3.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0亿元,增长7.5%;科学技术支出6.2亿元,增长26.1%。
农业农村持续向好。全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25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农业产值9.16亿元,增长6.6%;林业产值0.20亿元,下降39.5%;畜牧业产值1.30亿元,增长8.3%;渔业产值0.10亿元,增长7.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9亿元,增长7.4%。粮食产量2.01万吨,肉类总产量0.25万吨,禽蛋产量0.07万吨,牛奶产量0.1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0.03万吨。粮食总产量实现“九连增”。全年农田基本建设开工6处,建成7处,疏通河道17条。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补划扩面400亩,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2万亩。农业机械化保持较高水平,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26万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机78台,小型拖拉机及手扶拖拉机134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659台,联合收割机21台。机耕面积10.3万亩,机割面积5.4万亩,机灌面积5.5万亩,机耕率、机割率和机灌率保持100%。全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1%,增速居全市前列。南岚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完成总体规划,水果番茄园一期建成投产,千亩蔬菜保供基地、水果番茄园二期等项目开工。承办全省番茄擂台赛,镇海番茄入选全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
工业基础有效夯实。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64.4亿元,比上年下降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生产法)900.6亿元,增长8.0%,居全市第4。年末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5家,比上年末增加23家,其中,工业总产值超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企业分别有202家、61家、29家。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7.2%,高于全市平均6.6个百分点。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全年全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4.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4.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5.9%。从投资结构看,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7.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4.2%,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增长58.0%。
城乡品质有效提升。编制完成甬江科创启动区、泥螺山围垦区、临俞片区等重点区块控规。滚动实施“精特亮”工程,建成精品线 4 条、特色街区 4 个、亮点工程 20 个。九龙湖·十七房县域风貌样板区入选全省“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全年全区建成省级现代社区 4 个、未来社区 11 个、未来乡村 2 个,改造城中村 85 万平方米、老旧小区 79 万平方米,竣工安置房7400 套,完成征迁清零项目 52 个、征迁面积 140 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33.2万平方米。城镇化率92.4%,保持全市第一。
内贸市场保持增长。全年完成商品销售额比上年增长9.5%,其中,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增长9.5%,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3亿元,增长4.4%。
对外贸易略有下降。全年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671.3亿元,比上年下降6.6%,其中,进口总额372.6亿元,下降2.8%;出口总额298.7亿元,下降11.0%。引进合同利用外资500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688万美元,市外内资260亿元。
旅游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星级饭店8家,旅行社12家,A级旅游景区(点)8个。全年完成旅游综合收入4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5%,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62.6万人次,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数673人次。招宝山景区、九龙湖旅游区、宁波植物园和十七房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分别达到91.8万人次、129.1万人次、134.7万人次和50.4万人次。
交通路网持续完善。杭甬复线澥浦、威海互通连接线如期完工,杭甬复线宁波段一期、世纪大道快速路北延建成通车,明海大道一期、宁慈市域铁路顺利开工,镇浦路一期、轨道交通 3 号线二期、7号线等项目扎实推进。畅通出行条件,全年新增停车位2000个,改造拥堵区域6处,新建充电桩1157个,实施路灯节能改造 2512 盏。年末拥有营运性公路运输工具8169辆,其中汽车8164辆,航运业总运力达184万吨。完成货运量0.6亿吨,货运周转量761.7亿吨公里。全年镇海港域完成货物吞吐量561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71万标箱。
邮电业发展保持增长。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0亿元,发送信函量17万件,报刊订销量1504万件。电信业实现业务收入9.3亿元,比上年增长7.9%。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8.3万户,互联网用户30.1万户。
用电量稳步增长。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39.2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9%,其中,第一产业用电0.1亿千瓦时,下降10.8%;第二产业用电121.2亿千瓦时,下降2.6%,其中,工业用电120.4亿千瓦时,下降2.6%;第三产业用电11.3亿千瓦时,增长10.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6亿千瓦时,下降6.2%。电力日最高负荷208.5万千瓦,增长4.1%。
金融市场局面稳定。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91.1亿元,增长27.9%,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581.0亿元,增长6.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35.1亿元,增长23.9%,其中,住户贷款余额501.8亿元,增长3.1%,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230.7亿元,增长34.0%。全年全区证券机构证券成交总额147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股票成交额812.6亿元,下降10.2%;基金成交额58.2亿元,增长165.4%。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3.5亿元。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55238户,增长0.8%。
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甬江实验室形成“十中心、五平台”科研布局,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核心区块开工建设,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全面启用,甬华创芯中心正式成立,宁波数字孪生(东方理工)研究院启动运营。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全年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327 家、科技小巨人企业 2 家、高新技术企业120 余家,各级企业研发机构 84 家。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71家,区级科技(科普)示范基地16家,科技型企业1754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63家。举办各类科技培训235次,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568份,技术交易额67.1亿元。
教育供给水平持续提升。建成投用教育项目6个,新增学位5070个。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经费1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年末全区拥有幼儿园49所,在园幼儿15880人;小学18所,在校生33692人;初中10所,在校生13983人;高中5所,在校生6524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2983人。幼儿、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达100%,高中入学率99.7%,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
引才育才力度不断加强。全年新入选国家级人才35人、省顶尖人才7人、市顶尖人才项目5个,入选数均列全市第1。年末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8家。组织各类人才招聘活动151场,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12325人,其中,博士45人,硕士及副高以上645人。接收各类大中专毕业生5624人,其中,硕士600人,本科4979人。年末拥有专业技术人员66979人,其中,高级2623人,中级11387人。加大技工人才培养力度,新增石化建安企业实训分中心。区技工学校开设专业增至6个。
文化事业成果显著。获评“浙江好人”“宁波好人”21 人。科技文创中心等文化设施启动建设,区非遗馆建成开馆,西大河公园一期开园,“15 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新增24个。年末全区拥有镇(街道)文化站7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313个。全年组织大型文化演出活动136场,群众性文化活动1200余次。年末累计开通有线电视用户5.8万户,其中,农村3.1万户。新开通数字电视小区14个。
卫生医疗水平稳步提升。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人民医院三级乙等医院创建扎实推进,龙赛医院三级康复医院启动建设,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服务机构255家,其中,医院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0家,村卫生室63家,疾控、监督2家,妇保机构1家。年末医院实有床位2653张,拥有专业卫技人员4865人,其中,医生2039人,护士(护师)2020人。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镇海运动员在蹦床世锦赛上再获女团冠军,在亚运会上获得3金2银。全年获得国家级金牌6枚、铜牌2枚;获得省级金牌43枚、银牌17枚、铜牌17枚;获得市级金牌78枚、银牌73枚、铜牌91枚。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561次,参与人数10.8万人,年末拥有各类健身路径422套。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785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27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186元,增长6.7%。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上年的1.72:1缩小至1.68:1。
就业和再就业加快推进。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3435人,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632个,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475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85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6%。
社会保障水平有效提升。年末区属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8.0万人、28.6万人、19.9万人、33.4万人和21.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0%、3.3%、0.5%、9.0%和1.5%。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福利机构13家,床位4611张,福利企业14家。支出各类救助金6637万元,募集慈善捐款6251万元,纳入低保对象909人,发放低保金1194万元。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全年全区PM2.5平均浓度20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3.4%,比上年上升6.5个百分点;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建成“无废城市细胞”60个,入选省三星级“无废城市”。高标准开展生态修复,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提升872亩,复绿废弃矿山9.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450亩。“森林镇海”建设持续推进,年末城市绿地面积2370公顷,绿地率达39.9%;公园绿地面积62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51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2499公顷,绿化覆盖率42.0%。
社会安全管理成效显著。圆满完成平安护航亚运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比前三年平均下降 20%以上,道路交通亡人事故起数实现三年连降。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刑事案件立案数、治安案件受理数同比分别比上年下降 13.2%、4.8%。成功防御台风“杜苏芮”“卡努”。
[镇海捧回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5月18日,浙江省委、省政府首次颁发“浙江制造天工鼎”,镇海区获得此项荣誉,该荣誉为浙江省制造业领域的最高荣誉。
[镇海集成电路产业园正式开园]6月20日,落户镇海集成电路产业园的首个项目——睿晶半导体项目首期交付顺利完成,镇海集成电路产业园正式开园。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核心区块开工建设]7月19日中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永久校区核心区块开工仪式在镇海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