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05号提案的答复

2024-06-03 16:36 来源: 镇海区教育局
字号:
分享:
领衔人 民盟镇海区基层委员会、范柯
建议内容

镇海素有“浙东门户”“海天雄镇”“院士之乡”“书画故里”和“宁波帮发祥地”等美誉。镇海区是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长期处于浙江省和宁波市前列水平。镇海区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海丝、海防、商帮、红色、科创等历史印记。明清以来有“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抗击侵略历史。近代以来一批批镇海人外出谋业,呈现出外出经商多、捐资贡献多、领袖关注多等特色,是名副其实的商帮故里。镇海还是全省四个“一类革命老区”之一,党组织建立早、英雄人物多、红色基因厚重。镇海向来崇文重教,是“院士之乡”和科创沃土。按照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及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有关精神,我区在学校教育和红色文化之间,应加快搭建桥梁,抓好结合点,提炼整合镇海优秀红色文化,实施美育浸润,厚植未成年人家国情怀。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时代学校功能转变仍然滞后。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当前多数学校功能仍停留在以学业成绩为重心、分数决定成败的功能上,没有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学校德育和美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更谈不上学生家乡红色革命文化和家国情怀的培养浸润。

二是红色革命文化提炼整合仍然缺失。尽管我区有鲜明的海丝、海防、商帮、红色、科创等文化积淀和文化创新,但各类文化存在碎片化、口语化,未加分类整理,更没有从美育资源化的角度,延展到学校,直通未成年人。目前,中小学教材中,涉及红色资源的课程内容也相对较少,部分以红色作品鉴赏为主并没有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

三是红色革命文化传播路径仍未打通。目前学校美育师资大多是来自大专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对本地红色资源缺少了解;我区掌握红色文化的专家又局限于博物馆研究员或地方文史研究机构人员,红色文化从专业到学校、从专家到教师的路径未打通。

四是家庭社会的帮辅作用仍然不足。社会家庭对未成年人红色文化教育仍存在真空,尤其是受互联网影响,红色文化教育的资源、方式等都日渐式微。进步调研发现,网络游戏、短视频、推文等片面、否定、抹杀红色文化,容易对未成年人形成错误导向。

二、意见建议

一是强化学校新时代美育功能的责任主体。新时代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学校是美育育人的主阵地,要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系统提炼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夯实美育基础。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学校、学生做好统筹服务,牵头系统汇总、提炼、整合本地各类红色文化资源,将资源体系化、教材化、数字化,为学校实施美育行动夯实基础;本地博物馆、档案馆、文保、文联、文史、党史等部门应积极配合,梳理各自红色革命文化资料资源。学校要根据整合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编写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的教材、打造特色教育阵地。

三是精心培养美育专业教师打通文化传播路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应组织地方专家与美育教师互动交流、学习培训等,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文化内涵。教师应精准定位,尝试学科融合地方资源的教学实践,将美育教学与红色文化内涵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深入挖掘家乡的红色经典文化和历史,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不断整合,努力打造一批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积极创建名师工作室。

四是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努力减少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将学生从室内转向室外、从手机空间转向实践空间。当地政府要主动为学校、家庭开放博物馆、艺术实践工坊、非遗展示传习场所、历史建筑等红色文化场所,展览、论坛、讲演等活动对学校、家庭开放,丰富艺术实践活动载体,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在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未来社区建设中融入当地红色文化,设置展示场景,建设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

主办单位 镇海区教育局
答复意见

民盟镇海区基层委员会、范柯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提炼镇海红色文化资源厚植未成年人家国情怀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区教育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切实做好我区中小学校的德育、美育工作,不断将红色主题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以全区深厚的红色历史底蕴和红色遗迹资源为基础,传承“红色根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一是五育并举,深度促进红色文化融合。为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区出台了《镇海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五育并举工作的指导意见》(镇教〔2020〕109号),明确提出要完善德育评价,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鼓励学校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增强美育熏陶。我区中小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美育育人功能,不断尝试将红色文化融入美育教学。崇正书院“陶立方”团队开设红色主题陶艺课程,学生在体验黏土制作的过程中重温红色革命岁月的故事,《陶立方》红色陶艺微课入选“2023年浙江省素质教育精品课程”。乔梓学校引导学生通过版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浸润党心,以画传情,述说红色建党历程,相关事迹得到“学习强国”媒体的专题报道。区教育局每年举办艺术节美术比赛,搭建红色教育平台,我区学生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展现爱党爱国、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区教研室积极组织红色专题讲座、红色艺术作品展、研讨会等活动,鼓励美育教师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美育教学的探索实践。

二是打造阵地,持续提炼红色文化资源。区教育局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深挖校园里的红色历史底蕴和遗迹资源,探索建设“镇红苗”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形成具有镇海特色的“校园红色根脉风景线”。如镇海中学的“英烈伴读党建红廊”,一条近百米的红色长廊,再现着英烈们爱国奉献、无私无畏的伟大形象,学校组织编写的《红廊:奔涌在血脉里的记忆》校本读物,获评“宁波市首批百本红色读本”。艺术实验小学庄严典雅的“八音壁”,通过“艺术+思政”的模式,讲述红色故事,唱响红色歌曲。截至目前,区教育局共投入280万专项资金,试点学校配套170余万元,建设两批24个“雄镇红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为学校红色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

三是家校联合,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区教育局坚持“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各类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古塘中学开展“古塘人游古塘”红色研学活动,学生沿着古海塘城墙,走过望海楼、巾子山等红色场所,走进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抵御外辱的峥嵘岁月。区中心学校组织学生前往浙东大竹海,开展小红军特训营研学活动,在体验红军爬雪山、穿草地等项目的过程中感受长征精神。此外,我区学生还以我区独有的学伴小组形式,在周末、节假日期间实地走访红色文化场所,学习感受红色文化。目前,全区已有1000余个“学伴小组”,每年近万人次学生参与其中。区文广旅游体育局也为我区学生免费开放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镇海区非遗馆、朱枫故居、九龙湖红色历史陈列馆等一批红色文化场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功能。

根据您的建议,下一步我局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拓宽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做好新时代学校功能的转变,加强五育并举工作的推进,进一步组织开展各类红色主题的教师培训,鼓励美育教师开设更多有特色、有意义的红色主题课程。利用好学伴小组的形式,打造更多红色研学基地。

二是挖掘各类红色文化资源。持续打造“雄镇红苗”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实现红色思政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讲,也在校园景观中讲,还在社会实践中讲,使“学思践悟”融为一体,让红色根脉代代相传。鼓励学校发掘整合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红色读本。

三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加强与区文广旅游体育局、区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协作,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课”、“流动博物馆”、专题特展、研学活动等主题宣教活动,深化未成年人对镇海优秀红色文化的认知,继续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美育育人、社会宣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感谢您对镇海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继续对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