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子树”下,“红声”悠扬:镇海“宣讲爷爷”陈伟高的初心与坚持

发布日期:2024-06-18 08:54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拓宽的村口大道旁,与“脱贫攻坚战胜利”相关的红色标语不时可见,鲜艳夺目。

新建的两层楼房下,身着红色迎客盛装的苗族母亲笑容满面,光彩照人。

清冽的山风吹拂下,操场上的五星红旗猎猎飘扬,与孩子们胸口的红领巾交相辉映。

这一切,都让77岁的陈伟高心潮澎湃。

6月3日上午,经过一天一夜的辗转奔波,这位退伍军人、退休党员干部、优秀宣讲员,怀揣着滚烫红心,穿越四千里路的山川与河流,再次来到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

红,是黔西南州普安县辣子树村摆脱贫困的动力源泉,也是陈伟高的情怀所系。

图为1997年陈伟高(右一)第一次来到辣子树村。

1994年,陈伟高成为镇海区的第一位扶贫办主任。1996年,陈伟高开始参与对普安的帮扶工作。这座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成为摆在他案头的“攻关难题”。

此后,他陆续10次走进辣子树村,亲手推动、亲眼见证,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这座村子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于2019年编印了个人扶贫工作图集《辣子树村的春天》。

这不仅是镇海区扶贫事业的珍贵记录,也成为了陈伟高退休后投身红色宣讲的重要素材。

红,成为了陈伟高宣讲时恒久不变的底色。

时隔五年,与辣子树村第11次相遇,既是回望扶贫初心,也是续写红色故事:“我想通过一场校园宣讲,让村里的孩子们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从沉痛的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动力。”

扶贫需“扶志”,振兴需“振心”。既是“参与者”、亦是“讲述人”的陈伟高,昂扬前行、畅叙新篇。

“这个爷爷,好像有说不完的故事”

每每和陈伟高交流,辣子树村的干部们都是又欣喜、又惭愧。“大到村子发展建设的重要时间点,小到某笔资金的使用、某位脱贫户的身份信息,陈老都如数家珍,让土生土长的我们为之汗颜。”

他曾目睹“背水人”上山,耗时5小时,走到精疲力尽,才能获得一筐救命的甘泉。

他曾与贫困户的孩子面对面,看着他们破烂的上衣、鼓胀的肚子、腐坏的双腿,心如刀绞。

他曾带着自己的外孙进村,与当地的同龄人共栽一棵树。多年之后,象征两地情谊的树苗蓬勃生长,傲立于校园操场,枝繁叶茂。

正是这些鲜活的案例,让辣子树小学的学生们从午间饭后的困倦中暂时挣脱出来,好奇地望向讲台,和身边的同学窃窃私语:“这个爷爷,好像有说不完的故事。”

“说不完的故事”,来自于非凡、独特的人生经历。

他是参加过援越抗美的老兵,曾自发探寻长征路重要节点,所摄照片、所作日记,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

1994年起,陈伟高投身扶贫事业,足迹踏遍重庆涪陵、重庆万州、乐山金口河、湖北恩施和黔西南州普安县,实施60多个实业项目,带领数十万人民摆脱贫困。

退休后,他发起“书知天下·镇海人”捐书活动,首次定向捐献的目的地,就是辣子树小学。随后16年,他孜孜不倦地将知识送往大山深处,捐书数目累计近十万册。

如今,它们都装进了陈伟高的“宣讲故事库”。他自嘲“只有初中学历,写起文章来错字连篇”,但一站上讲台、拿起话筒,就能妙语连珠、打动人心。“我相信,真实的经历和真实的情感,可能不那么精致,但一定充满力量。”陈伟高说。

2006年至今,陈伟高完成500余次宣讲,直接听众超过4万人次。

2021年12月,浙江省关工委发布“‘红船精神’优秀五老宣讲员”名单,陈伟高成为镇海唯一的入选者。

“宣讲爷爷”的“故事库”,还在继续扩容——

时隔五年“回访”辣子树村,陈伟高欣喜地看到,这里已经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道路越发宽敞,产业升级成效明显,更多孩子受到了义务教育、走进了高等学府。

村支书陈华告诉陈伟高:“当前,全村脱贫户人均纯收入都超过了一万元,‘两不愁’情况得到了彻底解决!”

这让他兴奋不已:“发生在眼前和脚下的故事,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宣讲素材。”

“愿意听的、能听懂的,就是好的宣讲”

辣子树村的故事,陈伟高讲了许多次。主题相同,但“说法”各异。

面向成年人,他会拔高立意:“辣子树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凝聚了两地无数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汗水。”

与孩子们交流,他会把语言“软化”:“你们脚下的路,以前都是烂泥和碎石,一辆车都开不进来。”“人和牲畜混住的‘杈杈房’,或许就是你们父母以前住过的家。”

事实上,陈伟高在气势磅礴的大礼堂做过宣讲,也走进过紧凑温馨的小课堂,曾在阳光照耀下的户外草地发言,也钻进过晃晃悠悠的大巴车厢。

他的听众,可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学生,也可能是缺乏学习机会的农村居民,可能是牙牙学语的幼儿园孩童,也可能是白发苍苍的90多岁老党员。

但陈伟高从不用“模板”应付。他准备了20多套宣讲科目,涵盖了烈士生平、镇海抗日、长征故事、援越抗美、脱贫攻坚、机关工作等多个主题,还会根据宣讲地点和对象的改变不断调整内容。

他时常叮嘱自己,“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做到见人见事。”而到最后,他的宣讲又会落在同一支点上——牢记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激发奋进动力。

在陈伟高看来,经年累月地奔波,动辄跨越数千公里开展异地宣讲,并没有多么辛苦。真正考验他的,是为不同受众“定制”宣讲内容,兼顾“方法出新”和“落点准确”。

所幸,陈伟高有着不错的记忆力和良好的记录习惯。面对海量宣讲素材,他信手拈来、挥洒自如。

听众也不断地给予他正向反馈——辣子树小学的学生用稚嫩语调立下“走出村子、考进大学”的誓言,普安县的青年教师闪烁着泪光表达“您身上的红色精神深深鼓舞了我”。

这让陈伟高愈发地自信、笃定:“人们愿意听的、能听懂的,就是好的宣讲。”

“用经历影响下一代,用话语激励下一代”

在陈伟高的心中,高原上的这棵“辣子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数十年为之奔波辛劳、投入了大量心血,几年不见,就会心生牵挂。

但孩子终会长大、终须放手。

让年轻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在新征程上立志前行,是陈伟高重返辣子树村的“初心”,也是他18年来坚持红色宣讲的目标所在。

陈伟高始终相信,那些记录在课本上、尘封在资料室里、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人和事,只需精心挑选和打磨,就能成为最生动、最有力的主题教育素材。

他坦承,“我老了,和我一起奋斗的‘战友’们也老了。但我们的经历可以影响下一代,我们的话语可以激励下一代。”

图为搬着椅子走向宣讲场地的辣子树小学学生。

图为陈伟高在辣子树小学宣讲。

图为陈伟高在宣讲时和学生互动。

在辣子树小学工作数十年的老校长匡维林,与陈伟高一起走过脱贫攻坚的漫漫长路,也在台下见证了陈伟高的“回村宣讲”。

他的身后,辣子树小学新校舍的白墙上,一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红字,熠熠生辉。

他的身旁,辣子树村的学生们被铿锵有力的宣讲声吸引,挺直了脊背、聚焦了眼神,有所体会、有所感悟。

此刻,匡维林由衷地感到高兴:“这是一场生动的历史课、思政课,它潜移默化地教导着孩子们,也为年轻的乡村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普安思源实验学校的青年教师代卫凤,就被陈伟高的宣讲深深影响着。

养育她的白沙乡中箐村,距辣子树村不远,同样贫瘠、穷困。四年前,代卫凤在镇海参加东西部协作人才交流活动,意外地听到一场关于辣子树村的宣讲,强烈地触动了心弦。

“陈老讲述的每一则故事,都能唤起回忆。一时间,对扶贫干部的感激涌上心头,泪水不受控制地掉落。”回忆当时的场景,代卫凤难抑激动之情。

她的家乡,就有镇海炼化出资建设的希望小学。她工作的普安思源实验学校,同样也由爱心人士捐建。辣子树村的伤痛与幸福,她都感同身受。

这份深情与厚恩,难以回报,但可以传承延续。“我会履行好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教会孩子们饮水思源、不懈奋斗,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代卫凤的承诺,真诚、坚定。

“这是我应该做的、可以做的事”

6月6日,行程终了,陈伟高与老友们、老师们、孩子们依依惜别,踏上回家路。

图为陈伟高在黔西南州委党校宣讲。

图为陈伟高将《辣子树村的春天》赠送给村党支部。

但他并非空手而别。凝结了数十年扶贫经历的图集《辣子树村的春天》,赠送给了辣子树村党支部和辣子树小学,赠送给了普安县的扶贫干部和优秀本土企业家,赠送给了黔西南州委党校的老师们。

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不会因他的离开而褪色、而被淡忘,反而愈发炽热和闪耀。

回到家乡的陈伟高,也会带着新的素材,继续把辣子树村的故事讲下去,把起步于2006年的红色宣讲视作终身事业,鼓舞和改变更多人:“这是我应该做的、可以做的事,辛苦但有意义,能给予我无与伦比的快乐和幸福。”

四千里很远,远到汪洋变作山川、海风没入丘壑。

十八年很久,久到孩童长成大人、银丝攀上发梢。

往事已矣,但“辣子树”下的悠扬“红声”,还在久久回荡。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