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090号提案的答复
领衔人 | 严辉 |
建议内容 |
宁波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强东亚文都建设,实施城市记忆和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镇海招宝山街道在历史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古城因海而建,宋有“国家雄图”“东南要会”之誉,明有“朝宗古迹”“东南屏翰”“沿海大都会”之称。海防馆也于今年11月继明代手绘古城图后,研发成功定海古城立体书,建议招宝山老城在此基础上联合资源,深入研究,启动“古城记忆工程”,以有效的方式重现镇海的千年历史,重塑千年古城形象,吸引人流,推进招宝山老城发展。 一、存在主要问题 (一)海丝文化宣传展示不足。镇海是历朝历代官方唯一指定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碇港。长期以来,忽略从国史典籍中系统搜集整理资料,引用史料,并用于老城的宣传展示。虽然已经有了仿建的利涉道头牌坊、航济亭、万斛神舟等建筑,但与镇海历史上官方海上丝绸之路启碇港的历史相比尚有许多高等级能凸显历史地位的内容。例如:明代“禹贡通衢”“、“浙直开府”坊这类与镇海城重要历史地位和高等级机构驻地相关的历史遗存却没有宣传和展示。 (二)城池和重要机构未成系统展示。我区已对炮台之类海防军事遗址进行了整理和保护,但对更重要的政治、军事衙门遗产却没有进行系统整理和展示。定(镇)海城城墙、鼓楼(浙江总兵镇倭将军府仪门、南明兴国公府仪门)、浙直总兵府、浙直总督府、威远城等明代城池遗产都是一个系统,目前却是零散、割裂,更不用说延伸拓展到与明代驻镇官员在区外的遗迹,如海曙“瀛洲接武”坊、余姚胡公岩摩崖石刻、普陀山渡海纪事碑等,均未系统整体描述和展示。 (三)城市特质体现不足。我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充满历史厚重感,但却展现不足,未体现历史特质。区内城市识别的清晰度较低,地铁站、公交站等站名采用的是现代化名称,如电影院、自来水厂、南大街等,而非武宁门、向辰门、南薰门等历史名称。 二、具体对策建议 (一)设置历史机构纪念标识物 镇海老城曾经拥有宋朝设置的沿海制置司,明朝浙江总督府、浙直总兵府、浙闽巡抚府、浙江巡抚府、浙江布政分司等国家级和省级重要军政机构,海防馆已经有了一定研究,明确了相关定位,可在此基础上设计纪念标识物,例如灵活多样的纪念碑刻、微型纪念性建筑等,配合相关文字和史实介绍,复原历史记忆。 (二)设置历史人物纪念标识 历史上镇海作为军事重镇,有大量著名将领或文人驻留镇海。也曾经有过各类人物的纪念建筑,如首任总督备倭汤和庙、浙江总督胡宗宪祠、第二任浙直总兵俞大猷祠、第三任浙直总兵卢镗祠、海道谭纶祠,包括著名学者朱熹、徐文长等。建议可适当增加纪念性人物或代表诗作等有设计感的灵活多样的标识物,既供后人缅怀学习又丰富老城游览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三)增加历史建筑标的物 历史上镇海就是海防海丝重镇,古城中曾有“浙直开府”“禹贡通衢”“海门雄镇”“江海澄清”“文武总宪”等重要牌坊;巾子山下有第一个官方海神庙东海龙王庙建筑;招宝山上航海神招宝七郎、明穆宗祭祀东海龙王“隆庆御碑”。建议在这些点位设置纪念性建筑或说明性标识,以追溯镇海的悠久历史。 (四)强化老城文化展示元素 借助老城地铁站、文化广场等重要宣传平台,将以上纪念性遗址点位整合,结合《南宋舆地图》、《筹海图编》、雪舟《定海县图》等重要历史地图,古城图、古城立体书、四小抗等高质量本土文创,以及遣唐使、遣宋使、遣明使的文字记录,镇海老街巷等,整合成为“镇海城市记忆图册”。探索“影视+文旅”多元融合,借助影视IP赋能助力文旅跨界融合,稳抓热播影视剧互动机会,驱动城市文旅消费,实现“剧”“地”双赢共生,推动老城发展。 |
主办单位 | 区文广旅游体育局 |
会办单位 | 区民政局、招宝山街道(物流枢纽港) |
答复意见 |
严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挖掘镇海城市记忆推进古城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城市记忆是城市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城市记忆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因此挖掘和保护城市记忆是实现城市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的必由之路。诚然,镇海招宝山街道在历史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古城因海而建,宋有“国家雄图”“东南要会”之誉,明有“朝宗古迹”“东南屏翰”“沿海大都会”之称。因此,招宝山老城如何整合资源,深入研究,挖掘并合理利用城市记忆,以有效的方式重现镇海的千年历史,重塑千年古城形象,对吸引人流,推进招宝山老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对镇海老城区城市记忆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工作实绩,情况如下: 一直以来,我区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镇海城市记忆的保护和挖掘。为了更好地保护招宝山古城传统风貌,招宝山街道积极谋划,在城市建设规划制定中划定历史城区、历史城区外围控制区及风貌协调区。在历史城市的更新当中,通过城市设计充分保障和展现历史风貌。摒弃大拆大建的粗暴方式,努力将传统建筑、街区风貌尽可能地原汁原味保存下来,以延续城市记忆。同时,活化利用鼓楼、唐宅、徐宅等历史建筑,并合理保留了特色商铺,丰富老街业态。 围绕老城海丝文化,谋划了“烟火海丝漫步招宝”精品线。以串联众多海丝文化遗迹为主切入点,线路周边有生活气息浓厚的美食、休闲、购物、健身、住宿等点位和近年来招宝山片区城市更新的成果,系统展示镇海千年海丝文化活化利用和现代人文景观、市井生活和谐共生的海丝烟火气,让游客在边吃、边走、边看的过程中体验海丝文化,徜徉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之中,充分展示镇海城市记忆推进古城发展的时代脉络。 加强非遗传承挖掘力度。整理蛟川走书的资料与老照片,完成宁波市非遗抢救性记录,口述史蛟川走书篇章将于2024年下半年出版;起源于鼓楼广场的非遗项目“南道武功”成功申报为市级非遗项目,下步将推荐申报省级非遗项目。2023年招宝山街道通过了市级非遗主题小镇实地复核,全区1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全部通过市级评估。 推进地名文化的传承保护。拍摄猪行弄等3条老地名等形式多维度展示镇海地名故事,让区域地名文化根脉得以传承延续;推出数字路牌,采用二维码等信息技术手段,向市民提供地名沿革、来历含义等地名文化信息,让市民更为形象地了解地名所蕴涵的文化和历史,目前老城区域内的隧道北路、沿江路已全部设置了数字路牌。 下一步,我们以挖掘和展现老城的城市记忆为目标,继续研究提炼“海丝文化”“海防文化”“商帮文化”“红色文化”“科创文化”五大金名片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核,从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和文化基因数据库中寻找城市记忆,从“宋韵”“海防”“商帮”“海丝”等标志性文化标识中吸取灵感,设计具有镇海历史特色的文化标识。 招宝山街道将以人为主体,注重文旅项目与游客的链接互动,积极发展换装旅拍等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探索沉浸式体验、虚实结合游览等文旅新业态,通过人在城市中的活态体验来再现城市记忆。重构城市记忆场所,以古建筑活化利用为关键,积极推动辖区内古建筑整合优化,创新一体化开发运营模式,全面打造功能多元、场景多姿、内容多彩的古建筑文旅线。依托元宵灯会、金秋菊展等传统文化活动的深厚底蕴,推动“一会一展”向多元化拓展,持续延伸活动的影响力和品牌力,为老城集聚人气、聚引流量、刺激消费。 相关部门将继续利用镇海媒体平台宣传优秀地名故事,组织开展“传承地名文化,守护镇海记忆”等地名文化宣传活动,指导街道逐步完善老城区路名牌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 宁波市镇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4年5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