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木质玩具设计师:在圈圈年轮里坚守一份情怀
图为林芝在工作中。
图为林芝的设计手稿。
图为林芝的设计作品。
童年,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所占的比重可能只有十分之一。
随着慢慢长大,曾经能玩耍整个下午的游乐场打烊了,一起嬉笑打闹的小伙伴也穿上了大人的衣裳。大多数人对童年的记忆仿佛带上了暖黄色的时光滤镜,然而它的结束总是有些令人猝不及防。
可有一个人,她打造了一个“乌托邦”。在木头的不断打磨中,时间仿佛被按下暂停键,她的童年好像始终不会结束……
兴趣与爱,构成了这里
毕业于美术设计专业的“80后”设计师林芝在镇海新城经营着一家美学商店。她对于所有和设计相关的物品都有着格外浓厚的兴趣。“不论是花艺,还是我现在手上正在进行的木质玩具设计,对于我来说,所有的设计工作都可以算是我的主业。”林芝说,她从小就学习美术,数十年的绘画生涯让画笔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平面设计、插画设计……凡是和设计相关的,都在林芝的指尖被轻松完成。
“不过,我开始设计玩具还是因为我的孩子。”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幼儿玩具,林芝有些眼花缭乱。制作材料是什么?涂漆安不安全?设计会不会伤到孩子?迟迟无法选择的林芝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能不能自己设计制作玩具?做事向来雷厉风行的她火速开展了玩具设计自学,并应聘入职了某玩具外企。
在专业公司上班的日子里,林芝对于玩具的工艺设计流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也为她开设自己的工作室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间美学商店里,玩具设计与花艺、饰品、摄影等一起构成林芝的工作日常,林芝说:“看上去项目很多,但我始终认为设计是共通的,它们看似‘繁琐’但实际一点也不。”
“我想,我始终都拥有着一颗童心”
在设计一件玩具时,林芝认为创作者的童心是决定成品好坏的最重要因素。她在每幅作品中都融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并尝试用孩童的视角来展现作品,“现在工作室和国内外多家玩具公司都有着长期的合作,我需要根据他们的受众以及玩具的特性进行不同的设计。”2021年,林芝在与某家公司展开合作时,就遇到一个小问题:玩具的颜色到底应该使用跳色系还是淡色系?在经过多次模拟色彩比对之后,林芝最终选择马卡龙色系来为作品上色。“因为这款玩具的目标受众是少女,它的外形是比较可爱萌动的,所以马卡龙色会更好地表现出它的特质。”
玩具不是孩子的专属,一定意义上它也是成年人的一处精神栖息地。“其实我现在设计的一些木质玩具不仅仅是做给孩子的,还有一些大人也会来我这里定制。”林芝打开自己的“设计账目”,展示部分已被制作出来的作品:展翅欲飞的白鹤、温馨的双层木屋、Q版卡通人物……虽然只是照片,但玩具的那股治愈力可以透过相纸被感知到。
让情怀在新时代里“浴火新生”
可以用来制作玩具的材料有很多,为什么会选择木材?“我小时候比较好动,对家里的木质小摆件特别感兴趣,总是喜欢拆开它们。”林芝与“木头”在少年时代就结下缘分,因此在刚开始打算设计玩具时,她一下就想起了她的“儿时拍档”。
但木质玩具和普通玩具不太一样,它的设计制作周期特别长。“有时候我会在设计初始阶段就选定好木材。但经过不断修改画稿,从概念图再到3D图,往往到最后,我的预设木材都会被替换掉。”绘图、选材、打磨、雕刻、上色,从想象化到具象化,可以说一件木质玩具完成品的出现需要经过多道工序的“千锤百炼”。
虽然目前市面上的木质玩具比较少见,但它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算“小众”。比如陀螺、弹弓,这类木质手工玩具曾占据了不少人的孩童时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渐渐变成了老一辈回忆里的物件,甚至在一些古镇的摊市上,才有可能找到它们的一丝踪迹。
面对木质玩具“冷门”的现状,林芝说:“时代在不断发展,木质玩具也逐渐被陶瓷、塑料、金属等制成的玩具替代,不过好消息是,制作玩具的工具也在不断革新。”在她看来,机器代替手工,这种“工厂化”“流水化”的方式,既能提升木质玩具的制作效率,也能扩大木质玩具的传播范围。“这是一份情怀,我想通过自己的设计让更多人看到木质玩具,让他们认识它、对它感兴趣,就像我小时候那样。让古老的木头工艺搭上时代的快车,重新焕发生机,这也是我从事这类设计的一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