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化、国际化水平是衡量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随着甬江科创区战略的启动实施,以及新“四大工程”的建设推进,镇海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形象和品质,成为一项十分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年初,区政协把“进一步提升镇海区都市化、国际化水平”作为常委会年度重点调研课题。从4月起,通过组建工作专班、参阅资料、调研座谈、学习考察等方式,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认真分析研讨,形成了5份调研报告。9月26日,区政协召开常委会专题协商,课题组从国际化理念、规划引领、科创赋能、公共服务、青创港建设五个维度,提出对策建议。
“近悦远来”增魅力
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打造滨海拥江、山清水秀的魅力镇海。
“都市化、国际化既是建设科创强区品质之城的重要标尺,也是推进科创强区品质之城的有力抓手。”区政协副主席黄向华在介绍课题时说,我区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推动形成共建共享宜居宜业幸福之城的强大合力。
随着一批高校院所、科研平台和科创产业在我区落地,大量海外人士和高端人才加速集聚,如何让海内外英才在镇海乐居生活、安心创业?汤沁委员建议,“对标先发城市,成立镇海国际化研究中心,系统布局高端城市功能项目,推进国际化街区建设,满足国际居民和本地居民休闲娱乐需求。”针对我区国际化“基因”总体偏少现状,她还建议,“建立城市国际化标识系统,设立国际服务驿站,完善涉外教育、医疗服务体系,让城市既有‘江南味’,又有‘国际范’。”
全域统筹强规划
如何突破区域有限的资源和空间约束,增强区域发展后劲,是提升都市化、国际化水平必须破解的难题。
课题组认为,城市发展,规划先行,建议把杭州市余杭区作为学习标杆,深化城市发展研究,对各类规划进行全面梳理,与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保持协调统一。“注重风貌景观设计,对建筑风格和色彩、公共空间分布、滨水空间保护利用等提出引导性要求。”会上,范柯委员建议,“应科学把控城市开发时序节奏,对条件尚不成熟区域,宁可‘留白’。”
甬江北岸的青创港核心片区,是甬江科创区重要区块,现代工业与历史文化等元素交相辉映。陆文良委员认为,“青创港可按照未来产业先导区、国际社区先行区、青年创业引领区、工业遗存展示区的目标来定位谋划。”他建议,“建立实体化运行机制,统筹推进规划、拆迁、建设、产业导入、社会治理等工作,配套建设标志性建筑和国际化设施,努力建成镇海新的增长极。”
扬长补短优服务
课题组在调研中还就我区科创赋能、公共服务等提出真知灼见。
“支持本地科研机构、科创平台和本地企业的战略合作。包容原创科研成果‘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针对科创平台与企业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王军强委员建议,“应大力发展科技楼宇经济,强化土地、资金、住房等资源要素保障,持续优化我区科创生态。”
现在群众非常关注生活便捷度和舒适感。顾虹燕委员认为,“要精心打造15分钟生活圈,可借鉴苏州邻里中心模式,建设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于一体的居住区商业中心。”她建议,“注重全区一盘棋谋划,加强体现都市化水平的社交、娱乐、购物、运动、住宿等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大家在协商互动中,进一步凝聚推进镇海区都市化国际化建设的共识和力量。区政协将坚决贯彻落实区委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持续深入协商,强化跟踪落实,为镇海品质之城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