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73428601X/2021-182500 主题分类: 其他
成文日期: 2021-12-11 体裁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镇海分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宁波市镇海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2023-07-04 15:14 来源:
字号:
分享: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快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有力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宁波市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宁波市镇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规和文件,制定《宁波市镇海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是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镇海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依法开展、监督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规划背景、现状与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

镇海区行政隶属于宁波市,位于宁波市东北部,东临杭州湾,南依甬江,西与江北区相邻,北与慈溪市接壤,全区陆地面积24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41.7平方公里,平原区面积204.3平方公里,下辖5个街道(招宝山、蛟川、骆驼、庄市、贵驷,其中贵驷街道委托宁波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管理)、2个镇(澥浦镇、九龙湖镇)51个社区、49个行政村。截止2020年末,全区户籍人口284262人。

“十三五”时期,全区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防灾、减灾、救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大力实施“六争攻坚”,全面建设“港口强区、品质之城”新局面,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实现双提升,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跃上千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万元。民生实事工程成效明显,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总体目标胜利完成,为开启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地质灾害概况

——地质环境背景。镇海区地貌类型涉及侵蚀剥蚀丘陵、侵蚀剥蚀残丘、冲洪积及坡洪积山间谷地、冲湖积和海积平原四类,西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势总体北西高南东低,北西最高峰攲头山海拔385.8米。山间谷地较发育,地势相对平坦。南东部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为冲湖积、海积平原区,一般海拔2~3米。

镇海区地层属华夏陆台华南地层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北东端。境内地层岩性主要为白垩纪早白垩世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白垩系下统火山碎屑沉积岩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燕山晚期,其产物是潜火山岩类霏细斑岩、酸性侵入岩类混合花岗岩及中酸性脉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岩浆岩分布在西北部山区,第四系松散岩类则分布于平原、山间盆地及河谷之间。境内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显,新构造运动不强烈,区域稳定性较好;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区内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红层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三大类型。

——地质灾害现状。镇海区属于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一般县,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为主。“十三五”期间,共发生地质灾害2处,规模均为小型,无致伤致亡地质灾害发生。开展地质灾害“除险安居”三年行动,核销隐患点2处(历史隐患全部核销),其中工程治理1处、避让搬迁1处,让2户41人摆脱了地质灾害隐患威胁。2018年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详查,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更加深入。全省启动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识别以来,镇海区又重新划定了46处地质灾害风险区,均为一般防范区,影响人口8户23人,受威胁财产约5840万元。

平原区发育区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主要因历史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截至2019年,镇海区地面沉降易发区面积176.57平方公里,年平均沉降速率8.8毫米/年,新增围垦区局部工程性地面沉降速率10-20毫米/年,城市核心区地面沉降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三)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明显减少。“十三五”期间,全区共投入综合治理资金500万元,实施工程治理1处和避让搬迁项目1个,减少受威胁人数41人,全面消除历史地质灾害隐患点;平原区继续严格实施地下水禁限采等综合防治措施,中心城区区域性地面沉降平均沉降速率总体处于下降态势。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精度不断提升。全面完成了镇海区1:5万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进一步查明了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沿山厂区等人口密集区房前屋后地质灾害隐患;完成了全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性分区评估;开展了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识别,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46处,初步建成了镇海区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数据库。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逐步提升。优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模型,进一步夯实了镇海区“区、镇、村、网格员(监测员)”四级群测群防网络,做到监测巡查网络地质灾害风险隐患、不稳定斜坡和风险区全覆盖,基层防灾力量不断提升。“十三五末”镇海区基本建成集自然资源和规划、气象、农业农村、应急等部门为一体的地质灾害联合联动预警会商机制。试行“地灾智防”APP管控地质灾害风险,配合上级部门初步建成“区域水准监测+分层沉降监测+地下水监测”的地面沉降可持续化监测体系,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

——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体系初步建成。完成全区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编制工作,地质灾害隐患和风险防范区全部纳入城镇基层治理体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从隐患管理向风险防控转变的要求,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管理探索实践。按照摸排更全面、标准更严格、分类更精确的要求,通过调查评价划定了46个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按照风险一张图、预警一平台、研判一张表、管控一张单、应急一指南、案例一个库的“六个一”要求,初步形成了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成效显著。充分利用3.23世界气象日、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6.25全国土地日、5.12防灾减灾日等特定时间,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文化礼堂、进校园等多种形式主题活动,组织防灾应急演练活动,定期邀请地质灾害防治与重大灾害应急管理专家授课,基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群测群防员等全体防灾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氛围明显改观,农村山区群众识灾、报灾、自我安全防范和临灾避险能力明显提升。

(四)面临形势与存在问题

1、地质灾害防治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镇海区全面建设高质量港口强区、高品质宁波主城区核心区北片的关键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较为严峻。通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实现全区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全部清零的目标,但西北部丘陵山区地质环境条件相对复杂的背景没有改变,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仍有41.43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16.8%,新划定了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46个。梅雨期持续降雨和台汛期强降雨等极端天气的不利影响依然存在,加之区内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对地质环境的改造影响较大,造成人员伤亡的风险仍然存在,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地质灾害风险管控面临更高要求。根据《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总体工作部署,镇海区将积极响应省、宁波市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要求,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新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夯实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管理基础,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为全面建设高质量的港口强区、高品质的宁波主城区核心区北片,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此,对本区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三生联动”的镇海样板建设,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新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生产、生活、生态协同推进为目标,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模式,努力擦亮工业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镇海样板”。“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要安全,更要“高颜值”,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生态系统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2、存在的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丘陵山区地质灾害具突发性、隐蔽性,受工作精度、技术方法、调查手段的限制,对风险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危害性的认识仍不够深入,调查精度有待提高;地质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水平有待提升,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专业监测覆盖面不足,从监测现状向预测预报和风险管控还有一定差距,地质灾害预报预警降雨量阈值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风险预报精准度有待提升;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还不够,通过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源头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亟待加强。

——地质灾害防治现代化体系有待完善。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大数据建设及智慧防灾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地质灾害应急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应用较为滞后,技术手段单一、自动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较为普遍,现有调查成果转化应用不够深入,尚未实现对地质灾害数据的有效集成、统一管理、科学分析。面对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数字化的新要求,相关工作体系有待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按照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市委、区委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总目标,以地质灾害风险识别、监测、预警、防控为主线,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能力,着力提升全域治理现代化水平,为镇海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营造安全稳定的地质环境。

(二)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加强风险隐患调查排查、隐患风险识别、易发区危险性评估,加强监测预警和区域综合治理,系统规划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加强治理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实现“除险安居”长效保障,推进群专结合,提高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增强全社会民众防灾减灾意识,提升群众自救互救技能,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防抗救相结合、源头管控。坚持常态减灾和“防-抗-救”相结合,注重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深入推进“三区一点”新管理模式,注重综合施策,努力把灾害损失降至最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机结合,通过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源头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源头管控地质灾害风险。

——统筹部署,突出重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方位发展,聚焦防灾减灾关键领域、关键问题、关键环节和重点地区、重点隐患、重点时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统筹丘陵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和平原区地面沉降对城市地质安全的影响,深入推进“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注重综合施策,重点防控,源头降低风险。

——属地管理,合力防灾。坚持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地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提高多部门联动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数字赋能,整体智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数字强支撑作用,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聚焦产业数字化、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探索防灾工作创新和智能化建设,推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仿真优化,提升智能化、防灾状态信息实施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和实效。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建立“一图一网、一单一码,科学防控、整体智治”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新机制,构建分区分类分级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新体系,形成“即时感知、科学决策、精准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做到地质灾害隐患即查即治、地质灾害风险有效管控。避免群死群伤地质灾害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基础性地质调查迈上新台阶,地质环境承载力水平明显提升。

到2035年,基本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争取建成地质灾害防治数字化改革率先区,建成现代化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体系。

2、具体目标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更加深入。完成镇海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与九龙湖镇、澥浦镇两个重点防治镇1:2000高精度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开展平原区城市运行安全领域不良地质作用风险评价,全面摸清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基本查明城市运行安全地质风险底数,基础调查评价不断深入。

——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稳健提升。按照“专群结合,全面覆盖”的要求,大力推广普适性专业化监测设备落地安装,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区地下水环境和地面沉降监测。到“十四五”末力争建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2处,新建雨量监测站7处。继续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平台,对接省、市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地质灾害应急装备和应急队伍建设更加完整,险情处置有效到位,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进一步强化,应急救灾能力全面提升。

——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水平有效提升。开展重点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综合治理,实施2处工程治理,13处避让搬迁,当年新增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处置率100%,加大国土空间管控力度,切实规范山区农村农民切坡建房、农业生产等工程活动,从源头上控制和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数字化防灾体系不断完善。按照省、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统一部署,以省地质灾害“整体智治”数字化平台导向,完善镇海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管理体系,深化防灾“三查”制度建设,全面建成地质灾害数字化管控平台。

——科技创新支撑更加有力。加强国内外、省市自然资源部门、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深化地质队员“驻县进乡”活动。拓展地质灾害防治成果利用,为省级、市级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监测数据实时化、可视化智慧管理平台做好数据库支撑,基本实现“即时感知、高效服务、科学决策、智能监管、智慧管理、数字赋能”的“整体智治”新格局,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

镇海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重点指标表


序号

类别

指标

单位

2020年基准值

2025

目标值

指标

属性

1

基础调查评价

1:5万镇海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

%

/

100%

约束性

2

1:2000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0

2

约束性

3

监测预警

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

1

2

约束性

4

新增山区雨量监测站

0

7

约束性

5

县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

1

预期性

6

地质灾害风险区预报预警基础地质参数采集

/

30

预期性

7

综合治理

风险隐患综合治理

/

2

约束性

8

避让搬迁

/

13

预期性

9

新增地质灾害隐患处置率

%

/

100

约束性

10

区域地面沉降平均速率

毫米/

8.8

8

约束性

11

数字管理

地灾智防”APP使用人数

50

100

预期性

12

城市不良地质风险一张图

/

1

预期性

13

应急演练与人才队伍

重点、次重点风险防范区应急预案演练

%

/

100%

预期性

14

县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

/

1

约束性

注:约束性指标,是指须严格管控,确保实现的指标;

预期性指标,是指通过规划引导,力争实现的指标。

三、加强地质灾害“三区一点”管理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以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为主线,深入实施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调查、排查与识别鉴定,科学划分、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和风险防范区,科学鉴定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全面落实地质灾害“三区一点”分区分责分类分级管理措施。

(一)科学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全面落实分区管理措施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由孕灾地质条件控制的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分为高、中、低和不易发区。

1、科学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

全区共划分为5个突发性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1-B5)和1处地面沉降中易发区(Bd)、1个低易发区(C区,含Cd地面沉降低易发区)及不易发区(D)。

(1)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该区山体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属于中等,共划分5处突发性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总面积约19.03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7.7%,1处地面沉降中易发区(Bd),总面积约110.45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44.9%。区内有46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影响人口8户23人,威胁财产5840万元。

——老鹰山、滕山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1):位于九龙湖镇东部、澥浦镇北部丘陵山区一带,面积约3.39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为侵蚀剥蚀低丘陵区,区内植被较发育,人类工程活动以石料开采、切坡建房等为主,对地质环境影响强烈,目前有5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影响人口0户0人,威胁财产730万元。

——大磊山、斗门山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2):位于澥浦镇北部孤丘,面积约0.57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为侵蚀剥蚀低丘陵孤山包,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石料采矿,切坡建房、建厂等。目前有13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影响人口0户0人,威胁财产2530万元。

——西夜壶山、凤凰山、黄羊堰山、西山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3):位于九龙湖镇中部丘陵坡脚一带,面积约3.57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为侵蚀剥蚀低丘陵区,区内植被较发育,人类工程活动以石料开采、切坡建房等为主,对地质环境影响强烈,目前有20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影响人口3户3人,威胁财产1130万元。

——九龙山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4):位于九龙湖镇北西部一带,面积约3.73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为侵蚀剥蚀低丘陵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一般,主要表现为村庄建设、景区开发等,沟谷较发育,极端天气下容易引发突发性暴雨型泥石流。目前有4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影响人口5户20人,威胁财产950万元。

——招宝山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5):位于主城区招宝山风景区,面积约0.20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为侵蚀剥蚀低丘陵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强烈,主要表现为道路建设、景区建设等。目前有2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影响人口0户0人,威胁财产250万元。

——镇海新城-庄市街道-镇海港区地面沉降中易发区(Bd):位于庄市、骆驼、贵驷等冲湖积平原区,面积约110.45平方公里,占全区陆域面积的44.90%。区内地面沉降监测点显示,年平均沉降速率一般5-10毫米,2018年实施地下水禁采以来,地下水位有所上升,新城市开发建设工程性沉降问题较为突出,沉降漏斗中心年平均沉降速率10-20毫米,属于宁波主城区核心区北片,工程活动强烈,人口与建筑分布密集。

(2)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共划定2个突发性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区(C1、C2)和1个地面沉降低易发区(Cd),低易发区总面积共88.47平方公里(地面沉降低易发区面积66.07平方公里),占全区陆域面积的36.0%。区内内有2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承灾体范围内无常住人口,影响财产250万元。

——九龙湖西部山区低易发区(C1):位于九龙湖九龙湖村横溪村一带,面积约0.20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为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不均匀,主要表现为村庄基础设施与道路建设,山区农村切坡建房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一般。目前有1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影响人口0户0人,威胁财产200万元。

——岚山、泥螺山、盘棋山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2):地貌为丘陵孤山,面积5.94平方公里,四周冲海积平原区地势平坦。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分布有1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区内无常住人口,威胁财产50万元。

——骆驼-蛟川地面沉降区低易发区(Cd):位于骆驼新城北部与蛟川老城区一带,地貌类型属于与冲湖积平原,面积约为66.07平方公里,占全区陆域面积的26.86%,占平原区面积的32.73%,工程性沉降为主,不存在开采地下水行为,沉降速率8.5毫米/a。

(3)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是指各种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与地面沉降)均不易发生区域,主要为平原区除地面沉降易发区以外冲海积平原区,总面积约27.24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11.07%。

2、全面落实易发区分区管理措施

(1)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管控要求。提高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精度,进一步摸清风险底数,深化地质灾害“三查”管理,及时更新风险“一张图”,动态掌握风险空间分布。建立、完善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的地质灾害风险监测网络,加强风险动态管控。加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力度,及时落实好地灾应急排险“即查即治”,创新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综合整治。优化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山区城镇单元详细规划、新村规划、线型工程和农村建房的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专项调查评价),规范丘陵山区人类工程活动,做到源头防范与管控地质灾害发生。

(2)地面沉降地质灾害易发区管控要求。建立地面沉降中、低易发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加强城建区国土空间规划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针对城镇建设区、重要市政、水利、能源以及对地面沉降敏感的产业园区和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集装箱堆场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预先制定地面沉降综合防治方案。相关部门和地面沉降区属地街道(镇)等责任主体根据专项评估结论建议和方案落实地面沉降防治措施。不断加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地面沉降易发区内禁止承压含水层开采,严厉打击水资源超、偷采违法行为。加强深基坑降排水、地下空间开挖、岸坡(堤)大面积堆载等工程性引发地面沉降的监督检查,源头预防与防范工程性地面沉降的发生。

(二)科学划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全面落实分责管理措施

1、科学划分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是指针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山区村庄、人口聚集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区、工程活动强烈区和城市空间重要规划区进行重点防治的特定区域。全区共划设6个重点防治区,其中5处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1-5)与1处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Id),总面积24.2平方公里(Id面积107.3平方公里),占全区陆域面积9.84%,区内有45处风险防范区,影响人口8户23人,影响财产5640万元。

(1)重点防治区(I)

西部山区丘陵平原交接带区重点防治区(18.18平方公里):包含澥浦镇沿山村-觉渡村重点防治区I1、九龙湖镇河头村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2与九龙湖镇黄羊堰山、西山等三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3,面积24.2平方公里,占全区陆域面积9.84%,区内有45处风险防范区,影响群众人口8户23人,影响财产5640万元。

I4九龙湖镇九龙山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5.80平方公里):开展1∶2000高精度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风险普查,进一步摸清风险底数,开展区域风险防范区综合治理,重点防治镇(村)、特色山区旅游线路开展风险量化评估与区划,管控涉山工程活动,即查即治开展应急排险与治理。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和风险隐患点及治理工程的“三位一体”动态监测预警预报;强化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监测预报预警及应急处置和救援系统,强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监督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强化督查;开展2处风险隐患综合治理,安装专业监测仪器2套,消除5户20人、950万财产免于地质灾害威胁。

I5招宝山重点防治区(0.21平方公里):防治工作重点为孤丘四周切坡建房、建厂,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提高自身防灾减灾自救能力,严控涉山工程开挖,加强地质灾害风险专业动态监测,重点关注丘陵坡脚开挖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落实,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专业生态修复。

Id镇海新城-庄市平原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107.28平方公里):推进城市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严禁区内I、Ⅱ层地下深层承压水开采,建成完善的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监测平台,强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制度建设;强化区域地面沉降区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工程建设地面沉降防治措施落实。

(2)一般防治区(Ⅱ)

除重点防治区以外的其他区域为一般防治区,总面积约113.73平方公里,占全区陆域总面积的46.23%,涉及平原区地势平坦,丘陵区一般防治区生态环境良好,地质环境条件简单,地质灾害不发育。应继续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提高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水平;平原区限采深层地下水,控制地面沉降,加强涉山施工管理,完善地面沉降及地下水监测体系;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源头管控地质灾害风险。

2、全面落实重点防治区分责管理措施

(1)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管控要求。加强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内集镇、村庄、学校、旅游景区以及重要基础设施、工业区和交通沿线等区域的重点防护。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监管,强化风险评估、排查巡查和监测预警,切实落实防灾措施,及时开展综合治理,健全重大自然灾害防范化解机制,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提高基层防灾减灾水平。

(2)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管控要求。本区防护重点为城镇建设区、重要市政、水利、能源以及对地面沉降敏感的产业园区和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集装箱堆场等重点规划建设及建成区。由属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地下水禁采与地面沉降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管,加强地面沉降调查评估和监测,根据地面沉降发展态势及时风险研判及处理。沿江、沿河地区工程建设还应注意岸堤滑坡灾害的发生。

(三)科学识别与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全面落实分类管理措施

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是指针对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或其他损失存在中风险以上的地质灾害风险区进行管理的特点区域,根据风险等级和影响人数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防范区。

1、科学识别与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截至2020年,全区46处突发性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全部属于一般防范区,共影响人口8户23人,财产6310万元。其中九龙湖镇26处(占全部56.5%),澥浦镇18处(39.1%),招宝山街道2处(4.4%)。

2、全面落实风险防范区分类管理措施。强化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风险等级动态更新,将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综合治理纳入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分级落实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监管责任人,发放避险明白卡,加强风险巡查监管与宣传培训,做好风险防范区标识牌(风险码)建设与管理维护。按照“轻-重-缓-急”做好“十四五”时期地质灾害风险隐患专业监测平台建设,加强风险防范区“一区一阈值”研究与评估工作,及时发布降雨阈值信息,调整风险等级,提升应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风险防范区内与周边人口聚集区、重点工程地区切坡建房、修路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风险加剧的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开展普适性专业监测仪器安装,动态与源头管控地质灾害风险,提高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水平。

(四)深入调查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全面落实隐患点防治措施

1、深入调查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地质灾害隐患是指通过地形、地质条件和影响因素的调查,或已经发现斜坡变形破坏迹象,存在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或地段。目前,全区历史隐患点已全部治理核销,今后需要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风险研判,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分析隐患边坡稳定性,合理划定地质灾害隐患危险区。

2、全面落实隐患点防治措施。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按照“即查即治”要求,支持有条件镇开展隐患点避让搬迁、工程治理、专业监测等综合治理措施,及时消除现状风险隐患,要求年度新增隐患点处置率100%。按照《浙江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要求落实监管职责,不断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资金投入,自然资源部门作为地质灾害主管单位,统筹组织隐患点认定、治理工程启动、验收、交付等,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作为主体责任部门,联合属地村(居)委会做好巡查监测和隐患监管、管护等工作。

四、强化地质灾害“六大体系”建设

(一)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体系建设

1、增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早期识别能力。综合运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合成孔径雷达测量、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现代山地工程等多种技术手段,采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绘勘查、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摸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致灾地质环境条件和人口、房屋、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承灾体信息。科学评价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编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图系,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库,不断完善全市地质灾害风险基数,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早期识别提供科学依据。

2、提升基础地质和地质环境调查能力。配合省、市政府开展基础调查和城市地质环境调查,开展特色农产品土壤地质背景地球化学调查、探索性开展异常区地热资源勘查,开展主城区地温能勘查和开发利用。系统开展建成主城区与规划新城区安全运行地质风险排查工作,进一步查明因不良地质作用诱发的城市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地质风险,初步建成主城区城市运行安全地质风险数据数据库,完成城市不良地质风险“一张图”。

3、强化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估能力。对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划定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内集镇、学校、医院、著名旅游景点(含精品登山步道、旅游小镇)、村庄(农家乐经济特色村)、寺庙等人口集聚区、重点治理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等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常态化开展地质灾害“三查”工作,掌握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变化情况,落实防灾责任和防范措施,动态更新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

4、推进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水平全面提升。按照“群专结合、全面覆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专业监测网络覆盖率,推进经济实用的普适型专业监测设备安装,建成覆盖全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和隐患点的自动化专业监测网络平台。统筹气象、农业农村等多部门雨量监测站数据,加密丘陵山区人口聚集区雨量监测站布设。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纳入“基层治理四平台”,强化群测群防员和网格员作用,明确网格事务和职责,加强应急防灾设备配备和技术技能培训,切实提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水平。

(二)地质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设

1、提升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加大自然资源、气象、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预报预警数据共享合作力度,完善镇海区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平台与系统建设。联合气象、应急、地勘等多部门开展地质灾害发生风险概率的降雨阈值研究,动态调整降雨阈值,实现重点防治村地质灾害风险实时预警。探索建立一套基于降雨、位移、应力、地下水位等多源数据驱动的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预警系统,按照地灾智防“五色图”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实时预警风险提示单。

2、提升地质灾害临灾应急处置水平。全面梳理自然资源和规划、应急、农业农村等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关系,健全临灾应急指挥机构,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运行机制,修订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与操作手册,按照“一区一预案”管理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健全“灾前应急准备、临灾应急避险、灾后应急救援”的综合“防-抗-救”应急体系。严格执行应急值守、信息报送等制度,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开展应急调查、会商和处置工作,有效防止险情、灾情进一步扩大。

3、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深化地质队员“驻县进乡”专项行动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地质队员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主力军”作用,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构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服务新格局,进一步弥补基层专业技术力量短板,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切实提高山区群众地质灾害应急避险自救能力。

(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1、提升地质灾害生态综合治理能力。进一步巩固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成果,按照“即查即治”的要求,结合异地搬迁、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尊重群众意愿,加大扶持力度,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及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从源头上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2、提升平原区地面沉降防治能力。开展中心城区和规划新城区地面沉降区划,完善地面沉降监督管理办法,推进以地面沉降监测标为主要手段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补齐基岩标建设短板,实施平原城镇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补白和地下水监测网络提升工程,配合开展地面沉降水准监测和地面沉降InSAR监测,进一步加强区域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监测,实现区域性地面沉降有效控制。

(四)地质灾害数字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数字化改革转型发展优势,健全地质灾害“整体智治”制度体系,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与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在应用中的融合发展,以地质灾害“风险码”为主线,做好“风险码”信息采集工作,将全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划、风险防范区、群测群防、监测预报预警、预警预案、动态排查巡查等信息全部纳入“风险码”统一管理,构建地质灾害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应急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大数据管理平台,加强数字应急能力建设,实现临灾威胁人员精准转移,完善灾前预警、灾中防控、灾后救援全过程现代化数字防灾管理体系。

(五)地质灾害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以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需求为导向,以研究我区地质灾害发生规律为目的,以“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为抓手,加大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应用研究,加强地质灾害降雨阈值研究。针对我区地质灾害主要特征,开展地质灾害基础理论研究,完善和优化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模型、加强与省内外地质科研院所与地勘科研单位专业防灾技术交流,建设一支高水平地质灾害防治科研人才队伍,切实提升全区地质灾害科技支撑能力。

(六)地质灾害防治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全省千名地质队员“驻县进乡”专项行动,运用好地质队员“驻县进乡”办公室这块“金名片”,充分发挥地勘单位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主力军”作用,弥补基层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短板,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库和专家库,切实提升技术保障能力。

五、重点工程

(一)地质灾害风险普查与调查工程

——全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开展已知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核查,完善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总结地质灾害特征与致灾规律。分析地质灾害诱灾机理,研究致灾降雨量阈值,开展地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水平评价,修订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摸清风险隐患基数,建立镇海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调查空间大数据库。至2021年底完成全区1:50000地质灾害普查与数据库建设工作。

——1: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调查工作区孕灾背景条件及地质灾害隐患发育分布规律,分析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研究引发地质灾害的致灾降雨量阈值,评价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识别承灾体及易损性,划定和评价地质灾害风险区和等级,提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风险管控对策建议。至2025年底,完成重点防治镇(九龙湖、澥浦镇)1: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与数据库建设。

——城市运行安全领域不良地质问题风险评价。进一步查明镇海新城、老城核心区等城建区软土变形、涌水流沙和基坑突涌、地面沉降、浅层气、砂土液化、海岸带侵蚀淤积和岸坡失稳等不良地质作用空间分布,开展基坑开挖、地下硐室掘进等工程型引发地面沉降调查,评价影响城市运行安全地质风险,提出风险动态管控与措施实施建议。至2023年底完成镇海区中心城区城市运行安全不良地质风险普查。

——地面沉降区分区评估成果修编。构建平原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新机制,减少评估数量,简化程序,降低成本,提高三服务质量,至2025年底完成平原区地面沉降易发区分区评估成果修订与易发区图册修编。

(二)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建设工程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建设。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与网络建设,优先完成省、市地质灾害风险监测专业监测点安装任务,力争普适性专业仪器监测站点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监测站点50%以上。至2025年,建成并验收2处专业监测预警点,新建山区农村自动化雨量监测站7处,实现并网运行。

(三)地质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工程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能力再提升工程。将群测群防纳入现代化城市治理“四平台”,强化网格化管理,推广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五化”体系建设。因地制宜,适当提高群测群防员(网格员)工作补助,完善奖惩激励制度;推广普适性监测预警设备和方法的应用,落实应急预警与安全防护装备,加强防灾人员自然灾害保险。开展多媒体多形式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持续加强宣传培训力度。至2025年底,力争建成一支约100人的基层监测队伍,不定期组织地质灾害重点、次重点风险防范区应急预案演练。

——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系统建设。以“灾害链”防控为目标,完善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高效利用地质智防APP,深化多部门合作与资源共享,加强突发性地质灾害降雨量阈值研究,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单。至2022年底完成镇海区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系统升级改造,2025年底前地灾智防APP使用人数大于100人以上,及时根据浙江省、宁波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发布风险防范区五色图,做好汛期强降雨极端天气高风险、极高风险区人员撤离。

——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提升工程。配合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落实镇区范围内以水准测量为主、GNSS测量、分层标组、InSAR监测相结合的“空天地一体化”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和地下水监测网络提升工程,全面掌握核心都市区地面沉降与工程型路面塌陷动态。

(四)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工程

——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次重点风险防范区避让搬迁、工程治理,全面落实“即查即治”制度,开展2处风险隐患综合治理;创造条件开展废弃矿山(含裸露破碎山体)生态环境修复或矿地综合整治工程;到2025年年底,完成治理工程2处,避让搬迁13处,全区地质灾害隐患消除率100%。新发生地质灾害当年有效处置率100%,治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与管护率100%。

——地面沉降综合防治工程。严格禁止地面沉降易发区内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开发利用地下水。实施地下水含水层监测保护工程,完善地面沉降监测体系。到2025年底,配合建成主城区地下水-地面沉降监测双控预警模型和管控平台。区域地面沉降平均速率控制在8毫米/年以内。

(五)地质灾害数据中心建设工程

依托省地质灾害“整体智治”数字化平台与浙创3D产业园,布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 /AR)产业,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服务业”新模式,全面提升地质灾害数字化管理。至2025年,进一步完善镇海区地质灾害风险数据中心,支撑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相关领域全方位、全流程对基础地质数据的需求。

(六)地质灾害防治人才队伍和文化宣传工程

——地质灾害防治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强基层管理队伍建设,监理完善专业培训机制,提高基层管理服务能力,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库和专家库,充分发挥好地勘单位的技术支撑作用,结合千名地质队员“驻县进乡”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全区地质灾害动态防控能力。至2021年底,建成由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技术顾问、应急救灾人员与设备组成的综合性镇海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专业队伍1个。

——地质灾害防治文化宣传与科普教育工程。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教育工作,编制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宣传画、读物、视频等系列产品,结合年度“地球日”“土地日”“防灾减灾日”“五个一”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多领域、多形式、多平台、多视角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自然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和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制定地质灾害标识系统建设标准,逐步统一地质灾害标识系统制作、安装,形成规范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标识系统,不断增强全社会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防灾减灾良好氛围。

六、规划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切实发挥镇海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明确应急管理、住房和建设交通、气象、农业农村、文旅体等有关单位职责分工,负责指导本行业、本部门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工作,强化属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切实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合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资金保障,优化政策协同

按照《浙江省自然资源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切实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用地指标和治理经费。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区级财政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各地要将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与乡村振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金保障和投入效率。

(三)加强监督考核,注重科技支撑

建立规划实施监测和动态评估机制,组织开展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加强规划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建设交通、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责定位和职能分工,各负其责、高度重视、密切协作,共同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区里将适时组织对各有关部门督查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定期通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提高科技支撑水平。建立科技人才使用、培养激励机制,通过重大地质环境项目,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业配置合理的人才队伍;充实和提高区、镇两级基层专业队伍技术力量。

(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有关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等平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公益活动,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的良好氛围。

附表

附表1  镇海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一览表

附表2  镇海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

附表3  镇海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

附表4  镇海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分区说明表

附表5  镇海区地质灾害防治镇(街道)、重点防治村(社区)一览表

附表6  镇海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重点工程(项目)一览表

附表1

宁波市镇海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一览表


序号

编号

镇(街道)

名称

风险

等级

影响户数

(户)

影响人数

(人)

影响财产

(万元)

防范区类型

防治措施

1

330211FF0001

澥浦镇

沿山村大同园林雕艺西侧泥石流隐患风险防范区

0

0

300

一般防范区

雨量监测站

2

330211FF0002

九龙湖镇

横溪村东侧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5

20

150

一般防范区

雨量监测站

3

330211FF0003

九龙湖镇

655乡道自来水厂上方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50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

4

330211FF0004

九龙湖镇

九龙湖畔四期北侧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

5

330211FF0005

澥浦镇

沿山村海峰采石场不稳定斜坡风险防范区

0

0

30

一般防范区

专业监测(综合治理)

6

330211FF0006

澥浦镇

沿山村袁家采石场不稳定斜坡风险防范区

0

0

150

一般防范区

避让搬迁

7

330211FF0007

九龙湖镇

中心村永兴石料场东不稳定斜坡风险防范区

0

0

30

一般防范区

区域综合治理

8

330211FF0008

九龙湖镇

九龙湖镇汶溪村小洞岙净圆禅寺北侧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10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雨量监测

9

330211FF0009

九龙湖镇

九龙湖镇汶溪村灵感庙东侧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30

一般防范区

工程治理

10

330211FF0010

澥浦镇

余严村老鹰山浙力紧固件厂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15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

11

330211FF0011

九龙湖镇

中心村中心自然村小石塘黄菊青屋后边坡崩塌隐患风险防范区

1

1

50

一般防范区

工程治理(巡查监测)

12

330211FF0012

九龙湖镇

田顾村马家桥自然村顾明朝屋后崩塌隐患风险防范区

1

1

50

一般防范区

工程治理(巡查监测)

13

330211FF0013

九龙湖镇

马家桥村蒲家山田顾村马家桥采石场应急治理点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0

一般防范区

避让搬迁

14

330211FF0014

九龙湖镇

杜夹岙村宁茂紧固件厂房西侧边坡崩塌隐患风险防范区

0

0

0

一般防范区

避让搬迁

15

330211FF0015

九龙湖镇

九龙湖村横溪自然村农贸市场南山体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300

一般防范区

雨量监测站

16

330211FF0016

九龙湖镇

道路运输管理站西侧(河头勤山采石场)裸露边坡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1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

17

330211FF0017

九龙湖镇

田顾村华力紧固件场南西侧裸露山体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0

一般防范区

避让搬迁

18

330211FF0018

九龙湖镇

宙盾北宁波雨华建材有限公司北侧山体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10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

19

330211FF0019

九龙湖镇

宙盾西南侧建筑模板堆放点边坡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1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

20

330211FF0020

九龙湖镇

汶溪村宁波恒联光电有限公司南侧裸露山体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30

一般防范区

避让搬迁

21

330211FF0021

九龙湖镇

汶溪村宁波恒联光电南侧汶溪水泥砖厂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30

一般防范区

避让搬迁

22

330211FF0022

九龙湖镇

汶溪村方李村黄泥边坡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15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

23

330211FF0023

九龙湖镇

镇海长石村八方日用杂品有限公司后方边坡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15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

24

330211FF0024

九龙湖镇

风景区养老项目西侧裸露点(半山庵)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50

一般防范区

工程治理

25

330211FF0025

九龙湖镇

河头村金池采石场裸露山体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0

一般防范区

工程治理(巡查监测)

26

330211FF0026

九龙湖镇

秦山村春毫茶厂西侧土质边坡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200

一般防范区

工程治理

27

330211FF0027

九龙湖镇

宁波亿星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管理房东侧边坡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3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避让搬迁)

28

330211FF0028

九龙湖镇

杜夹岙村北裸露点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3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避让搬迁)

29

330211FF0029

九龙湖镇

油罐边坡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250

一般防范区

避让搬迁

30

330211FF0030

九龙湖镇

杜家岙村宙盾东侧夏兴龙屋后边坡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1

1

3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

31

330211FF0031

澥浦镇

觉渡村宁波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澥浦供水营业所西侧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150

一般防范区

避让搬迁

32

330211FF0032

澥浦镇

觉渡村宁波宝瑞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北侧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200

一般防范区

避让搬迁

33

330211FF0033

澥浦镇

觉渡村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妮兴友谊铸造厂东侧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200

一般防范区

避让搬迁

34

330211FF0034

澥浦镇

觉渡村宁东工业燃料油有限公司西侧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250

一般防范区

避让搬迁

35

330211FF0035

澥浦镇

觉渡村(工农采石场南侧)玲丰五金厂等3户西侧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250

一般防范区

避让搬迁

36

330211FF0036

澥浦镇

山头方(中欣商品砂浆有限公司)裸露点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50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

37

330211FF0037

澥浦镇

俞范岚山采石场淡水湾塘口东裸露点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50

一般防范区

避让搬迁+综合治理

38

330211FF0038

澥浦镇

沿山村金张废弃山塘边坡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0

一般防范区

避让搬迁

39

330211FF0039

澥浦镇

方针采石场(宁波宝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山体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150

一般防范区

避让搬迁

40

330211FF0040

澥浦镇

沿山路志浩金属制品场东南侧边坡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25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

41

330211FF0041

澥浦镇

觉渡工农采石场东裸露点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350

一般防范区

避让搬迁

42

330211FF0042

澥浦镇

袁家采石三塘裸露点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15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

43

330211FF0043

澥浦镇

袁家浦啊地山塘裸露点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3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避让搬迁)

44

330211FF0044

招宝山

街道

招宝山旅游风景区中法战争纪念碑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5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

45

330211FF0045

招宝山街道

招宝山旅游风景区虾虾浓餐厅屋后边坡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20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

46

330211FF0046

澥浦镇

觉渡小南山澥浦欣城五金厂风险点风险防范区

0

0

150

一般防范区

巡查监测(避让搬迁)










附表2

宁波市镇海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

易发区级别及编号

易发区名称

面积

(km2)

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

地质环境条件简述

主要防治监管要求

数量

(处)

影响人数

(户/人)

影响财产

(万元)

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

B1

老鹰山、滕山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2.86

5

0/0

730

地貌类型为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区,海拔5-188m,自然坡度15-35°为主,局部大于35°。残积层厚度一般0.3-1.0m,地层岩性为下白垩统大爽组(K1d)流纹质含晶屑玻屑凝灰岩夹喷溢相流纹岩及喷发沉积相凝灰质粉砂岩和混合花岗岩(γΜ),坚硬块状,岩石具差异风化现象。区内植被较发育,人类工程活动以石料开采、切坡建房等为主,对地质环境影响强烈。

1、加快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普查\调查\勘查工作,摸清风险家底,新增隐患即查即治,实时更新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

2、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用途管制,严控区内工程活动强度,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配套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加强监管力度;

3、完善专群结合监测网络,做到专业监测点和自动雨量站重点防范区全覆盖,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强化应急处置和救援系统建设,率先加强隐患风险双控管理;

4、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鼓励开展区域综合治理,扩大资源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5、强化城镇单元详细规划(新村建设规划),地质灾害评估制度,监管防治措施落实;

6、加强宣传教育、应急演练、防灾知识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救灾和互救能力。

B2

大磊山、斗门山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0.78

13

0/0

2530

地貌类型为平原区孤山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山包,海拔标高5-84m,自然坡度15-30°。地层岩性以下白垩统大爽组(K1d)流纹质含晶屑玻屑凝灰岩夹喷溢相流纹岩及喷发沉积相凝灰质粉砂岩为主,残积层厚度一般0.3-0.5m。区内山体表部植被发育,但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强烈,主要表现为石料采矿,切坡建房建厂等。

B3

西夜壶山、凤凰山、黄羊堰山、西山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9.94

20

3/3

1130

地貌类型为侵蚀剥蚀山低丘陵区,海拔高程5-196.0m,自然坡度以15-35°为主,局部稍陡。残积层厚度一般0.3~0.5m,地层岩性为下白垩统高坞组(K1g),深灰色碎屑流相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偶夹凝灰质粉砂岩薄层,局部岩体较破碎。区内植被较发育,人类工程活动以石料开采、切坡建房较为常见,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强烈。

B4

九龙山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5.24

4

5/20

950

地貌类型为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区,海拔在30-365.0m,自然坡度一般25-35°,局部35°以上。地层岩性主要为下侏罗统枫坪组(J1f):杂色石英砾岩、砂砾岩。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一般,主要表现为村庄建设、景区建设等,沟谷较发育,极端天气下容易引发突发性暴雨型坡面泥石流。

1、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做好监测和预报预警;

2、做好地质灾害隐患、风险防范区等重点防治区汛期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及时更新风险“一张图”,动态掌握风险;

3、及时处置新发生地质灾害灾情/险情;

4、做好工程建设和农村建房等项目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5、做好宣传教育,提高景区防灾意识,提升防灾救灾能力。

B5

招宝山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0.21

2

0/0

250

地貌类型为平原区孤山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山包,海拔在5-80.0m,山体自然地形坡度一般在30~40°,局部40°以上。出露地层岩性主要为下白垩统九里坪组(K1j)浅灰紫色英安质凝灰角砾岩及英安质含角砾玻屑熔结凝灰岩。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强烈,主要表现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景观改造建设等。

C1

九龙湖西部山区低易发区

21.58

1

0/0

200

地貌类型为侵蚀剥蚀低山丘陵,自然坡度一般15~35°,局部较陡为25~45°,海拔高程5~332.0m,地层岩性有下白垩大爽组(K1d)、西山头组(K1x)与茶湾组(K1c),以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为主,局部为凝灰质砂岩,残坡积与松散第四纪覆盖层一般在0.3~1.5m,沟谷内变化差异性大。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不均匀,主要表现为村庄基础设施与道路建设,山区农村切坡建房较为常见,南坡以景区建设切坡为主,总体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一般。

1、深入开展高精度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摸清风险底数;

2、加强地质灾害汛期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完善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及时更新风险“一张图”,动态掌握风险;

3、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及时处置新发生地质灾害灾情/险情;

4、夯实强化工程建设和农村建房等项目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制度,加强防治措施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5、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救灾能力。

C2

岚山、泥螺山、盘棋山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0.82

1

0/0

50

地貌类型属于平原区孤山,岚山山顶海拔101.10m,四周冲海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地层岩组为下白垩统大爽组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泥螺山棋盘山原为海岛,出露岩性为澥浦组花岗岩,断裂构造影响趋势加强,第四系地层厚度较大,人类工程活动频繁,改造地质环境活动相对较强烈。

小计

41.43

46

8/23

5840

/

附表3

宁波市镇海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

易发区级别及编号

易发区名称

面积(km2)

地质环境条件简述

主要防治监管要求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易发区

Bd

镇海新城-庄市街道-镇海港区地面沉降中易发区

110.45

地貌类型为冲湖积平原,第四纪地层厚度40-120m,全新世淤泥质土、淤泥平均厚度20-50m,分布多层承压地下水,赋存结构复杂,水量丰富、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城市化进程加快,多地下空间开发,地铁、地下商场建设等。

1、完善地面沉降、地下水、不良地质监测网络,加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

2、加强都市区国土空间、地下空间规划、修编平原区地面沉降分区评估成果;

3、加强地面沉降防治措施落实监管,重大项目基坑开挖备案制度完善,建立工程型自动化路面塌陷、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4、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强化地灾评估制度管理,规范可能引发地面沉降的城市建设施工图设计内容,严格执行地下水尽在制度,有效保护地质环境资源;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基层群众防灾减灾自救能力。

Cd

骆驼-蛟川地面沉降区低易发区

66.07

地貌类型为冲湖积平原,第四纪一般厚度50-90m,全新世软土层厚度20-30m,地下水含水层结构相对复杂,承压含水层水量丰富,区内沉降速率8.5毫米/a。处于城建初级阶段,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强度大,工程深基坑开挖现象较多。基坑开挖支护不当引发路面塌陷为主要不良地质风险。属于城市建设加速后,新增地面沉降区。历史开采地下水现象不明显,人口密度有增大趋势。

1、完善地面沉降、地下水监测网络,加强自动化监测体系平台建设;

2、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强化平原区重点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修编地面沉降易发区分区评估成果;

3、规范易发区人类工程活动内容,禁止开采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有效保护地质环境;

4、做好城市运行不良地质风险普查,落实防治措施;

5、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救灾能力。

小计

176.52


地质灾害

不易发区

D

27.24

主要分布于平原区,地貌特点是地形平坦,地貌类型较为单一,地质环境条件相对简单,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活动强度一般,目前尚未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和不稳定斜坡。

1、规范人类工程活动,做好预防工作,防止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2、区内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建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附表4

宁波市镇海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分区说明表

序号

防治区

编号

名称

面积(km2)

重点保护对象

防治工作措施和要求

责任单位(镇、街道)

1

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I1-3

西部山区丘陵平原交接带重点防治区

18.18

集镇、村庄、学校、旅游景区,以及重要基础设施、工业区和交通沿线等区域

1、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摸清风险底数;

2、完善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强化日常监测和预报预警;

3、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强化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卡;

4、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及时处置新发生地质灾害灾情/险情;

5、强化城镇单元详细规划(包括村庄规划)、工程建设和农村建房等项目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6、强化监管,规范人类工程活动,保护地质环境;

7、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救灾能力。

澥浦镇人民政府

九龙湖镇人民政府

2

I4

九龙湖镇九龙山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5.80

九龙湖镇人民政府

3

I5

招宝山平原区孤山包重点防治区

0.21

镇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招宝山街道办事处

招宝山旅游风景区开发管理有限公司

4

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分区

Id

镇海新城-庄市平原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

107.28

城镇区、工业区、车站、仓库堆场以及重点交通沿线和对沉降敏感的重点产业园区等城市重点规划、建设区、深基坑开挖区

1、完善地面沉降、地下水监测网络,强化“空天地一体化”监测;

2、强化区内都市区规划、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地质灾害;

3、强化工程基坑开挖项目备案与防护措施监管,实施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禁采,规范人类工程活动内容,有效保护地质环境;

4、沿江、环湖地区工程建设应注意防范河岸堆载引发岸坡失稳灾害;

5、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减灾能力。

平原区属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附表5

宁波市镇海区地质灾害防治镇(街道)、重点防治村(社区)一览表

序号

重点防治镇(街道)

重点防治村(社区)

行政区面积(km2)

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km2)

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

数量(处)

威胁人数

(户/人)

威胁财产

(万元)

1

澥浦镇

沿山村

3.18

0

0.80

0.01

3

0/0

580

2

觉渡村

3.95

0

0.52

0.87

8

0/0

2000

3

岚山村

3.92

0

1.10

2.64

1

0/0

50

4

九龙湖镇

九龙湖村

15.17

0

5.80

8.70

4

5/20

950

5

田顾村

3.53

0

0.64

0.86

2

1/1

50

6

长石村

4.11

0

0.32

3.23

1

0/0

150

7

汶溪村

16.47

0

4.24

9.91

6

0/0

540

8

中心村

5.33

0

2.34

0

6

0/0

470

附表6

宁波市镇海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重点工程(项目)一览表

序号

重点工程

项目名称

工程任务要求

规划实施时间

预算经费

(万元)

1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工程

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

至2021年年底,全面完成镇海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开展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编制成果报告和图件,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库。

2021年

80

2

1: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至2025年底完成澥浦镇、九龙湖镇1∶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编制地质灾害风险区风险管控图册,提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措施。

2022年-2025年

120

3

地质灾害与风险防范区三查与动态监管

开展“十四五”期间年度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的“三查”工作,检查治理工程竣工后管护责任与维修质保情况,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变化情况,动态更新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

2021年-2025年

75

4

城市运行安全领域不良地质问题风险评价

配合上级政府,至2023年底完成全区平原区城市运行安全领域不良地质问题风险普查与评价,构建镇海区主城区运行安全不良地质风险“一张图”。

2022年-2023年

20

5

地质灾害专业(含普适性)监测仪器安装

2021年底前,先期建成1处专业监测点,到2025年,累计建成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2个,做好专业监测仪器设备维护,完善专业监测网络,逐步建成镇海区地质灾害风险自动化监测平台。

2021年-2025年

25

6

丘陵区人口聚集区、重点风险防范区气象雨量站

2021年底前,先期完成1处雨量监测站,十四五期间,统筹气象、农业农村等部门雨量监测站数据,加密山区(尤其沟谷谷口)雨量监测站布设,新增山区雨量监测站7处。

2021年-2025年

15

7

地质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工程

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配合区气象局,在原气象地灾预报系统的基础上,升级改造完成区级地质灾害风险预报系统,加强地质灾害降雨阈值研究。

2021年-2025年

10

8

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保障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深入结合地质队员“驻县进乡”专项公益服务行动,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提升应急装备,强化技术保障,至2022年底,建成区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队伍1个。

2021年-2025年

25

9

基层地质灾害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将群测群防纳入“基层治理四平台”,推广群测群防“五化”体系建设。落实基层工作补助,设备装备配备和保险,完善奖惩激励制度;加强防治减灾知识技能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重点、次重点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应急预案编制及演练覆盖率100%。

2021年-2025年

80

10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工程

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

至2025年,全面完成历史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开展2处风险隐患综合治理与13处避让搬迁,按照“即查即治”要求,及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2021年-2025年

500

11

地面沉降综合防治

配合上级政府新增自动化地下水监测井2眼;开展地面沉降水准监测,建议开展地面沉降InSAR监测,按年度发布监测公报。完成区块地面沉降易发区调查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估成果更新。

2021年-2025年

10

12

地质灾害数字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地质灾害数字库建设

依托省地质灾害整体智治平台,聚焦数据采集管理、模型算法集成、应用场景建设,完善镇海区地质灾害“整体智治”数字库,提升信息集成、智能分析、风险研判、决策支持和应急响应等功能。

2021年-2025年

25

13

地灾智防APP防灾

积极推广地灾智防APP的应用推广,至2025年,全区地灾智防APP使用人数达到100以上,积极推广“应急码”“风险码”管理机制,完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标识体系,做好告示牌、警示牌等制作安装及维护,探索推进重点区“风险码”智能警示牌建设,实现风险防范区“一区一码”“一码管灾”新格局

2021年-2025年

40

14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工程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教育

结合年度“地球日”“土地日”“防灾减灾日”“五个一”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多领域、多形式、多平台、多视角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自然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

2021年-2025年

20

合计

1045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