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发现遣明使文献《大明谱》 实证镇海为明代大都会
图为《大明谱》署名页。
图为《大明谱》正文扫描页。
7月18日,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研究人员发现遣明使文献《大明谱》。这是明代已知最早记载镇海民居城建规模的文献。它不但证明了镇海是我国官方海丝之路起碇港,也证明了《明史》所言镇海沿海大都会的历史地位。
此次海防馆发现的是藏于东京大学的复制本《大明谱》,原藏于日本天龙寺。天龙寺主持策彦周良在嘉靖年间两次入明,相关史料大多流传于该寺。此书长25.1厘米,宽20.1厘米,原本无封面。后世所补的蓝色封皮上贴着“大明谱”的字样,因而名之。
《大明谱》书末落款“柳井乡直藏人”,并签有作者花押。柳井乡直是周防国大名大内义隆的家臣,出身于周防国东边的要港柳井,官途名(日本武士与官位相关的名)为藏人。柳井的名字不见于正使周良的日记《再渡集》,由此可推测柳井不是使团最高成员之一,没有北上朝见嘉靖帝的资格。落款之后写有成书时间“嘉靖廿九年卯(四)月十五日”,与明代最为完整的大运河驿站里程录《驿程录》一样,全文的收笔之处为“浙江宁波府嘉宾堂书之”。
《大明谱》前部分是记载使明经过。《再渡集》中既没有从日本出发的信息,也没有返回的信息。此书一定程度上弥补这部分信息的缺失。
《明史·边防·海防》称:“自世宗世倭患以来,沿海大都会,各设总督、巡抚、兵备副使及总兵官、参将、游击等员。”作为明代沿海首城的镇海,是当时唯一设有这些机构的沿海城池。那么,镇海有没有资格被称为沿海大都会呢?《大明谱》就有答案。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信国公汤和成为明朝第一位专职海防的中央大员,任宁波(定海)守备,筹建两浙海防体系,重建定(镇)海城。作为汤和的亲驻地,定(镇)海城达到周长九里多。明代的云贵地区,没有一城规模超过镇海;整个东北地区,也只有辽东镇城辽阳城要大于镇海。
明代地方志书只提及了镇海城池规模,没有提及人口规模。《大明谱》的内容可以作为志书的补充。柳井记载“定海人家四万间也”。以每户人家4—5人计算,人口在16万—20万之间。镇海在明代是大区政府驻地(镇城)。普通县城一般都只有几千人口,很少出现上万人的县城。
在古代,城区人口超过5万就算是一座很大的城市了,可算一方雄城。要是超过10万人,那可以称其为都市是一点问题没有。当时,日本的城池大约只相当于中国的堡寨程度,规模非常小。柳井见到镇海城池和民居规模后,感到震撼也是当然的,可能因此特意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