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改”赋能 “匠心”筑梦:镇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纪实

发布日期:2023-07-19 08:55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图为职工文艺展演现场。

“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了样!”这首脍炙人口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歌颂的就是产业工人。

图为工匠学院项目合作签约仪式现场。

产业工人是制造强国的坚实根基。然而进入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面临着不少新要求、新课题,高技能人才占比低、职业发展不通畅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工人队伍壮大。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点题、部署、指导,对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实施改革(以下简称“产改”)。

图为镇海区“产改贷”签约仪式现场。

事实上,我区要实现“再造一个镇海”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产业工人队伍也需要升级。结合中央和省市部署,作为区“产改”牵头部门,镇海区总工会深入实施“强基、护权、赋能、助企、铸魂”五大工程,做实做优“家、心、匠、惠、融”五大品牌,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在镇海逐渐成形。

图为全区基层工会“推优入党”工作推进会现场。

思想引领,“同心圆”越画越大

“酷暑难耐的当下,我们要沉着应对,时刻保持谨慎态度。知道哪里存在危险,才能预防危险,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这是7月18日,金丰机械生产班组“守好红色根脉班前十分钟活动”的一幕,今天他们进行的是安全教育。

“守好红色根脉班前十分钟活动”是全区工会系统着力推广的一项产业工人思想引领活动,融入红色教育、质量教育、安全教育。通过这一活动载体,宣传好党的理论、劳模工匠先进事迹、职工身边温暖励志故事,让一线职工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在产业工人生产生活中,工会印记和作用愈加明显。我区各级工会紧紧围绕产业工人所需所盼,当好职工的“娘家人”。截至2022年底,我区已构建1506家基层工会,有三星级及以上工会1109家,活力基层工会创建率达73.64%。

近年来,我区加强新业态领域工会组织建设,先后建立乡村振兴共富产业联合工会、人力资源行业联合工会、护理护工行业联合工会、新青年广场联合工会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基层工会96家,覆盖货车司机、快递员、电商直播员等群体会员3.36万人,让“家”的温暖传遍各行业领域。

做好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是做好新时代“产改”工作的灵魂和基础,是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有力抓手。我区围绕“融”文章,融思想、融人才,让“同心圆”越画越大。

除了“守好红色根脉班前十分钟活动”,区总工会成立“镇工轩”职工宣讲队伍,开展劳模工匠“五进”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近职工身边、走进职工心里,成为提升职工思想的“红色引擎”。

聚焦“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我区探索“推优入党”机制,将基层工会推荐作为发现更多优秀职工、引导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有力举措。自2018年以来,已在533家基层工会推优874人,经党组织审核入党650人,其中技术能手472人,占比72.6%。

我区创造性地在全省成立首个为产业工人提供“私人定制”服务的“蓝领工社”,引导“推优对象”加入“蓝领工社”,开展工会志愿服务,让一线“好苗子”成长更快,在群众中威信更高。

图为“守好红色根脉班前十分钟”活动。

权益保障,“主人翁”地位巩固

“多亏孙老师为我们调解,我们才能顺利拿到赔偿款!”员工李某在工作期间受伤,因赔偿问题与所在公司产生纠纷。毗邻企业的招宝山街道总工会后海塘和谐工作室专职调解员孙可得知情况后,当即与企业、员工进行沟通,讲解法律法规、恳谈利弊关系,最终做通双方的思想工作,促成了纠纷化解。员工既没有从公司辞职,也得到了相应的赔偿。

维护好职工群体合法权益,是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在镇海,职工群体面对劳资纠纷、工伤侵权等情况时,可以就近找到区、镇街、基层行业协会三级工会组织进行协调。工会组织专业力量创建了职工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受理职工诉求,提供面对面调解服务。

矛盾纠纷往往纷繁复杂,区总工会实施开展“护权”工程、打造“心”品牌,依托区社会治理中心,联合人社、法院、司法、信访、检察院等部门,形成了“商调裁诉执督”联动机制。矛盾纠纷即使调解未果,也会通过“商调裁诉执督”联动机制,开展仲裁、诉讼直至执行、监督,做到闭环处置,以实打实的服务让职工安心、舒心。

职工群众的呼声在哪里,工会服务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是职工的重要权利,镇海各级工会因地制宜地在企业内完善“职工说事”制度,让企业大事小情都由职工商量着办。金丰精密工会负责人说,企业工会通过各种形式聆听职工会员意见,提升企业民主管理水平:“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工资集体协商会、联席会议、每月生产会议、部门例会等途径,让职工会员在企业重大决策、经营管理、工资改革等重大问题上源头参与。”

图为工会劳动关系调处。

赋能成长,“千里马”竞相奔腾

“技能培训、专项奖金、升职加薪,我很荣幸,把握住了好机遇,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2022年,富德能源职工徐彪被授予“浙江省青年工匠”的荣誉称号。回顾从“职场小白”到行业菁英的成长经历,徐彪感谢“产改”让自己握紧了安生立命的“看家本领”。

“产改”带给产业工人的显著变化之一,就是上升通道的建立。近年来,镇海“赋能”工程和“匠”系列工作,让大伙看到了“奔头”。

技能是产业工人立业之本。立足镇海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镇海狠抓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实训强匠”,并打造了由“1”(区技工学校)、“5”(首批挂牌成立的东鼎、匠杰、镇石、中金、瀚宁5家企业工匠学院)、“X”(学校、社会组织等各类技能培训基地)组成的“1+5+X”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矩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输入培养、订单就业、岗前培训、转岗再就业等培训辅导。

“每年组织举行全区‘雄镇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30余场次,辐射带动行业技术比武100余场,参与职工超2万余人次,直接选拔认定高技能人才4000余人。”据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朱志远介绍,镇海通过“竞赛练匠”,近五年已选树全国劳模1名,全国工人先锋号1家,区级以上劳模工匠125人。

“实训强匠”“竞赛练匠”为“以技提薪”奠定了依据。区总工会联合区人社局,推进企业开展技能等级和技术职称自主认定,目前已有75家企业具备自主认定资格,直接授予技能等级证书超1.5万人次。区总工会还不断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引导企业建立薪酬与技能等级挂钩分配机制,探索职工创新成果与薪酬分配、职业发展挂钩的机制,从而实现“增收富匠”。“技能人才人均年收入增幅超过8%,极大增强了技能人才自我提升的主动性。”朱志远如是说道。

“产改”赋能成长,“千里马”竞相奔腾。目前在镇海智造的新征程上,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蓬勃涌现。无数个像徐彪一样的产业工人,正在浩浩荡荡的“产改”大潮中砥砺前行。

图为2023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

关键小事,“暖心巢”纾困解难

破解企业和职工现实需求,是工会的立足点。我区用真金白银的实惠、用精准体贴的实招,为企业和职工纾困解难。

在蛟川街道迎周村,数幢外立面现代时尚的公寓楼拔地而起,工人正忙碌穿梭于施工现场。“主体结构已于2022年末如期完成,目前进入装修阶段。”项目施工负责人介绍道。这里就是镇海区重点公共配套服务项目“蓝领公寓”工程,承载着产业工人的安居之梦。

“蓝领公寓”工程建设,是我区不断健全产业工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吃、住、行等关键小事,最是关乎产业工人的幸福感。引导企业创建示范食堂、全市首创“招手即停”微公交、帮助近百家困难职工家庭脱困……这桩桩件件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实事,解除了产业工人生活中的后顾之忧。

不仅如此,我区聚焦职工普惠服务,持续做响“惠”品牌。聚焦职工照顾孩子难题,我区推出“爱心托班”、暑期“小候鸟”等服务活动;聚焦职工融资需求,我区创新推出“技能人才贷”“蓝领贷”等举措,解决职工融资超5亿元;我区还推行职工书屋、妈咪爱心小屋、“5·1劳动者驿站”等载体建设,为一线职工提供精神和身体的休憩场所。

工会的温暖还辐射到各个市场主体。针对企业面临的原材料涨价、供应链断裂等现实情况,区总工会在全省首创推出“产改”试点企业“助企纾困”专项行动,全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凭借丰富的实践成果,镇海“产改”交出了靓丽成绩单:我区被列入全省非公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县(市、区),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入全省非公企业“产改”试点产业集聚区。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产改”步伐还在提速。工人好,企业强。随着镇海“产改”不断释放活力,镇海产业工人队伍将激发更大力量,在“再造一个镇海”的征程中书写创新和奋斗的新篇章。

图为区总工会开展高温慰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