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点赞的这所大学,是一所怎样的学府?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以下简称东方理工)再次吸引全省目光。7月12日,省委书记易炼红会见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东方理工校长陈十一,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东方理工捐资者和创校发起人虞仁荣,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东方理工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张东晓一行。易炼红肯定学校筹建工作,赞赏大家重教兴学、捐资办学的情怀和担当。
江涛拍岸、芦苇摇曳,尽管学校的永久性校区现已开工,但蜿蜒的海塘依稀还留有旧时的模样。在宁波从“三江口”时代迈向“拥江揽湖滨海”时代的当下,正是这所大学的落子,拉开了甬江北岸开发提升的序幕。
让我们与有荣焉的这所家门口大学,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学府?回望东方理工的创办历程会发现,这既是行路思源的善举,更是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
(一)
这是一所传承共富精神的大学。
虞仁荣先生在学校奠基仪式上激动地说道:“在家乡办一所好学校是心底时时翻滚的梦想。”探求这份梦想的滥觞,这位乡贤也曾在不同场合提及,是对老一辈“宁波帮”的学习效仿。
“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在宁波,老一辈“宁波帮”捐资助学的印记不胜枚举:近代,叶澄衷创办“江南第一学堂”,培养了包玉刚、赵安中、邵逸夫等商业巨子。1962年,王宽诚先生捐资100万元人民币,兴办中小学校,定校名为“东恩”。1984年,“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阔别30年的家乡,捐资建设宁波大学。宁波大学里随处可见以人名命名的建筑,每一栋楼宇背后都跳动着“宁波帮”人士的赤子之心。
顾兆田幼儿园、宝韵音乐幼儿园、兆龙小学、逸夫小学、张和祥小学、范桂馥小学、李惠利中学、惠贞书院、中兴中学、龙赛中学……无论在中心城区还是在乡镇街道,“宁波帮”捐资兴建的学校,为家乡的孩子们铺就了成长的道路。
爱国家、爱桑梓,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种种善举,不仅促进家乡教育的繁荣,更形成了深厚的乡贤文化渊源。虞仁荣先生年少时就生长、浸润在这样的乡风之中,耳濡目染包玉刚、邵逸夫的故事,也由此形成了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和家国情怀。
新时代,甬商、甬智、甬资回归的脚步在提速。这既是新乡贤们源于内心的召唤,也是宁波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东方理工又将竖起新的旗帜,感召更多乡贤反哺桑梓,助力宁波发展。
(二)
这是一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大学。
当前中国面临“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守护大变局中国家的安全稳定,都离不开科技自立、创新驱动。而科技自立、创新驱动,归根结底比拼的都是拔尖创新人才。
东方理工对自己的定位是:学校将以卓越的教育、科研和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并以服务社会为使命,注重基础研究、强化工程技术、突出前沿交叉,形成以理学、工学、信息、商科为主,兼备特色人文社科的学科体系。坚持“志存高远、求真务实”的培养特色,培养具有“宽厚基础、创新能力、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事实上,近年来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大国底牌之争,“卡脖子”问题如鲠在喉。镇中、清华毕业的虞仁荣先生深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必须依靠人才,而人才培养系于教育。这所大学的创办,寄托着他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渴盼,而这也正是国家从“两个大局”中“破局”的关键所在。
(三)
这是一所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大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题,从战略高度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整合在一起,作出了一体化部署。而东方理工在建校之初,就始终贯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理念,探索更加需要符合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教育。
东方理工的学科设置主要集中在理学、工学、信息、商科为主,但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却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虞仁荣基金会的介绍中还提到,学校将以产业应用牵引基础研究,实现基础、应用、产业的贯通——也就是说,学校将面向市场所需,让人才走上经济主战场去攻克技术难题,而不是把科技创新停留在实验室和象牙塔里。
目前,该校已经同宁波市政府合作共建宁波数字孪生(东方理工)研究院,围绕宁波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宁波市先进制造工业仿真实验室,与龙头企业谋划半导体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还与镇海区政府合作建设东方理工镇海研究院(暂名)……学校将学科与产业形成良性互动,让人才在实践中接受市场检验,真正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