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镇海区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23年-2027年)

浏览量:

为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补短板,强弱项,促带动,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和收入差距,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城乡居民,构建城乡发展融合新格局,为宁波争创中国式现代化区域样板夯实县域基础。

2027年,千万工程进一步深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覆盖,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的达到10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67以内。

二、深化千万工程,全域建设和美乡村

(一)持续提升乡村产业质效

1、做好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持续推进农业双强行动,优化调整农业生产力布局。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23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0.41亿斤,全区蔬菜面积保持在4.8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万吨以上生猪产能3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1400头以上,水产品产量270吨。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和都市农业公园1个以上。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5家以上、市级5家以上。

2、推进农业多渠道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地瓜经济,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统筹推进平台建设、龙头培育、链条延伸和品牌打造,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2027年,新建冷藏保鲜设施不少于5个,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各1家。实施农业品牌振兴行动,持续扩大镇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

3、深化农业多产业融合。坚持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加快农业+行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为市民进乡村提供全阶段服务,培育壮大农事体验、研学科普、民宿经济、乡村夜间经济等新业态。

4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推广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模式,建设数字化种养基地15家以上。推进现代先进数字化技术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全过程深度融合,加快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创建12个以上农村电商服务示范点2个电商专业镇。推广数字乡村大脑+应用集成平台应用,为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数字化溯源等业务提供数据支撑及应用系统,打造数字农业工厂不少于5个。

(二)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1、提升全域乡村风貌。坚持全域统筹,推进农房整治,加强对新建农房式样、体量、色彩、高度等的引导。推进管线序化。开展村道提升,提升村内道路平整度。深入推进城中村、城边村、镇中村、镇边村整治提升,动态梳理实施整治项目。

2、推进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坚持和美乡村与美丽城镇、县域风貌样板区联创联建,推进跨县域美丽乡村风景线镇海段建设。推进和美乡村、数字乡村、艺术乡村等多村融合,重点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和美乡村全覆盖。建设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3联动打造艺术赋能乡村10个,每年新建美丽庭院500户。

3、推进生态绿色乡村建设。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厕所、污水等村庄环境提质,每年创建农村垃圾分类典范村2以上,推进农村公厕数字化监管全覆盖,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出水水质达标率均达到95%以上。做好农村卫生动态保洁日常管理和卫生村创建。谋划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布局。

(三)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1、推动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法治教育。全面推进新一轮文明村镇创建,建立健全文明村镇动态管理制度机制。完善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百姓戏台等配置,建好乡村文艺传承队伍,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农村特色文化。加快重大文旅体项目落地和城乡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实现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覆盖。开展浙风十礼乡村实践,推动移风易俗入规入约,培树推广婚丧礼俗整治”“乡村德治20”“农民诚信指数等品牌。

2、提升农民综合素养。以全方位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创业致富能力、民主法治观念为重点,促进新时代农民综合素养提升。实施农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农创客培育行动,每年培育农创客120名以上,完成市级高素质农民培训40人次以上,区级各类实用人才培训200人次以上,农业领军人才培训10人次以上。

3、加强优秀传统古文化保护。加强名人故居、传统民居、古树名木等乡村文化遗存的保护。加强乡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发利用,每年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个以上。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建成乡村博物馆8家以上。

4、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区、镇(街道)、村三级治理体系建设,健全落实党组织主导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农村事务社区化治理,统筹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制定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用好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善治积分等农村基层治理创新成果。持续推进善治(示范)村和清廉村居建设。

(四)创造农民美好幸福生活

1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动能。巩固消薄攻坚成果,出台村集体资产相关规范性文件,推进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结对帮扶项目建设。激活村庄经营,对村庄资源统筹管理,支持有条件的村庄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和职业经理人。推进多村合作、镇村联营、国资入股等方式,整合联建产业资源,做大做强组团合作经营主体。确保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5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以上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浙农帮扶数字化应用,完善低收入农户防返贫监测体系,深化一户一策干部帮扶和农户需求响应机制。推进多种产业帮促带动项目,每个镇(街道)每年至少实施1个共富项目,联结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开发和保持公益性岗位20个以上,确保有劳动能力低收入农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建立健全五张清单一统六富N场景标准指引体系,着力打造来料加工、定向招工、电商直播、农旅融合、品牌带动、产业赋能等各种类型共富工坊,到2027年,全区共富工坊达到80以上

3、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以乡镇通三级、行政村通双车道为重点,持续推进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到2027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4.5公里。加速推进海塘安澜工程(一期)、清水浦泵站、庶来闸站扩建、汶溪中心片区防洪治涝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分批推广高可靠性智能农村配电网,持续进行乡村电气化改造,每年新建乡村电气化村4个。推进村邮共富驿站建设,打通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推动管道燃气下乡进村。

4、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服务均衡发展。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农村等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100%,农村一、二级优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5%以上。推进乡村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新(改、扩)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4家。改造提升农村敬老院2家。探索推进村便民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推广委托受理、授权办理、帮办代办等方式,推动政务事项就近办。

、完善政策制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巩固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推进区、镇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开展重点区块控规编制,持续深化国土空间整治成果,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科学确定乡镇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明确功能定位,塑造区块风貌特色。推动农房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二)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开放宽落户条件,便利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健全新型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电子居住证网上申领发放和网上签注,实现电子居住证一指办理。探索新市民积分配套政策应用。深化两进两回行动,落实乡村人才振兴扶持政策,推动大学生、农民工、企业家等返乡入乡创业。优化乡村营商环境,拓宽乡村发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推行连片流转+土地整治+标准农地模式,建立农业标准地招商标准,积极推动南岚湾澥浦片区标准地改革试点落地见效。

(三)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机制,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向乡村延伸覆盖,迭代升级乡村大脑+应用,开启乡村数字生活。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城乡公交线路密度和班次进一步提升。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多途径拓展城乡教师交流渠道,保障乡村教师收入待遇,完善乡村教师成长体系,引导城镇教师向农村学校合理流动。加大引培力度,优化基层卫生队伍结构。健全区镇(街道)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发展乡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关爱服务。

(四)健全强村富民政策

 完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体系,进一步构建农民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的机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继续高于经济发展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深化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出台区级村集体经济持续巩固提升行动方案和农村“三资”管理指导性方案,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确保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5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以上。推动城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向农村延伸,推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参保提标扩面。扎实推进以发展集体经济为导向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迭代升级浙农富裕数字化应用,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五)完善城乡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

按照推进一批、实施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加强千万工程重大项目谋划建设,建立重大项目库并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充分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城乡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社会投资放量。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镇海区深化“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工作专班,专班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局,统筹制定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有序推进工程实施。各成员单位要强化责任落实,密切协同配合,同向发力推进。强化镇街统筹,明确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编制行动计划,制定工作方案,做到任务项目化、责任清单化、节点时序化,确保任务落地落实。

  (二)深化要素保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发挥公共财政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加入千万工程建设投入。区级财政要根据区内精品村线、和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垃圾分类等多方面建设项目予以适当补助。加强重点工程建设用地保障,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

  (三)加强督导服务。分专项分层级建立重大项目实施情况清单和核心指标体系,加强数字化督考平台建设,强化信息共享、监测分析和考核评估。建立重大项目联系机制,常态化开展调查跟踪、分析研判及协调服务。实施工程进展晾晒机制,每月通报各项工作进度,及时调度、及时预警,营造争先创优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