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镇海区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

浏览量: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专班各成员单位:

为深入贯彻《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22〕33号)、《宁波市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区委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进我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对浙江、宁波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空间融合为载体,产业融合为核心,服务融合为基础,交流融合为特色,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供需对接、加强内涵挖掘、做优公共服务、促进消费迭代、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我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区,提供文旅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发挥“中国大运河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起碇港”天然禀赋,找准文化和旅游融合切入点,以文为魂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质,以游为体彰显文化魅力、促进文化传播,因地制宜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交叉渗透、功能重组和价值创新。

坚持文旅赋能,多业共融。推动文化和旅游以及相关行业各领域、多方位、全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开展多途径产业融合,培育多元融合主体,搭建多层次融合平台,催生多样化融合业态,探索符合镇海特点的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新模式,提高文旅融合发展的综合效益。

坚持数字赋能,改革创新。以数字化手段打造文旅资源共融、文旅消费共享、文旅产业共建、文旅监管共治等核心场景,引领文旅行业丰富生产要素、生产技术、运营模式,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文旅行业的新期望、新需求。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通过规划引导、政策保障、平台搭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元投入的运作机制,加快引进和实施一批文旅融合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聚焦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扩大文化和旅游投资项目,到2025年,推进4个在建实施类、4个谋划招引类重大项目,完成文化和旅游投资150亿元以上,培育千万级核心大景区1个,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覆盖率分别达到100%、80%、60%。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文化标识打造行动

1.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迭代深化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深度挖掘海丝文化、海防文化、商帮文化、红色文化、科创文化等五大金名片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涵,绘制镇海文化地图,编纂一批有镇海味的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开展一批文物社科普及栏目和活动,加快资源融合转化利用,打响“运河出海口、海丝起碇港”、“文明探源”“文种文化”为主题的翠屏山中央公园东门户等文旅体融合新名片。

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区、镇(街道)、村三级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形成城乡覆盖、齐抓共管的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对鱼山、乌龟山、应家等文化遗址的保护,加强对史前文化遗址、海丝海防遗址、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利用,谋划申报考古遗址公园,加强对具镇海辨识度的“文种文化”的非遗项目梳理扶持转化,将它打造成历史文化与山水景观交融辉映,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镇海之源”特色项目。

3.实现文化遗产传承赋新。设计、研发、推广系列主题文创产品,扶持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深入发掘具有镇海“烟火气”的鲜活案例,以精品佳作促文旅融合,全面实现文化传承赋新。制定《镇海区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试行)》、《镇海区新型文化空间扶持办法(试行)》,进一步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我区非国有博物馆和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全面提升主题场馆、历史街区、古建筑展陈利用,推动城市空间向人文主题、科创主题、艺术主题等新型文化空间转化,打造文化乡愁地标。建成镇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擦亮蛟川走书、澥浦船鼓等镇海非遗金名片,拓展非遗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策划推出非遗市集,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进广场、进村(社)、进景区等。

(二)实施重大项目牵引行动

1.加速重大文旅体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品质文化之城12个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建成龙赛体育中心,推动镇海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体育“一场两馆”等重大文体地标立项开工。注重文旅体设施产业元素植入,不断拓展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空间。

2.加快特色文旅项目建设。挖掘文旅项目资源,全域推进“微改造、精提升”行动,重点推进“四十百千”工程,加快镇海南苑国际大酒店改造提升工程、宁和园康养项目、镇海国际科创园项目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扩大文化和旅游投资项目,到2025年,推进4个在建实施类、4个谋划招引类重大项目,完成文化和旅游投资150亿元以上。

3.积极推进翠屏山中央公园东门户建设。以打造翠屏山中央公园东门户金名片为核心,提升文明之源、生态文化、乡村休闲和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旅游目的地,全域推进文旅和农业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争创“翠屏山文旅融合先行示范区”。

(三)实施文旅体产业拓展行动

1.打造文旅体产业融合集聚区。积极创建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培育“吾悦广场-宁波植物园”、“开元广场-同心湖公园”等文旅体消费集聚区。聚焦数字经济和营商环境两个“一号工程”,大力扶持数字文化产业等新兴业态,完善萌恒数字经济产业园、中电(镇海)数字经济产业园、慧谷电商直播基地等园区发展和特色化建设机制,打造甬江科创区最具吸引力的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

2.培育文旅产业新业态。整合串联历史文化、景区景点、美丽乡村、研学基地、网红经济体、特色街区、文体场馆等资源,精心打造若干条各具特色的文旅特色精品线路。发展“文旅+农业”,推进农文旅融合,策划举办系列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推出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打造一批特色乡村旅游村庄。发展“文旅+教育”,擦亮红色研学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基地建设。发展“文旅+体育”,推进“环游步道”建设,加快和提升“皮艇球”、“潜水”项目基地建设,加快培育草坪露营、围炉煮茶、潜水帆船等文旅体产业“新业态”。

3.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引导有条件的文化和体育企业进入旅游市场,推进文化旅游体育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积极引进优质度假酒店品牌,在新城、九龙湖合理布局高星级酒店项目,加快推进悦榕庄、南苑等项目建设,提升酒店品牌等级。启动文化产业“新势力”成长计划,加大在线演播、数字创意、数字新媒体、数字艺术展示等新兴业态的引进培育力度,招引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项目、人才、团队落地。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组合拳”,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体育产业。

(四)实施载体能级提升行动

1.打造高能级旅游核心吸引物。持续打造高标准特色景区,推动九龙湖旅游度假区创建“标杆型”特色旅游景区,十七房明清古村、宁和园文化产业园、长胜红色基地、海塘健身休闲公园、秦山生活美学村、永旺田园综合体、横溪唐风竹韵古街区、湖畔科技文创城等创建“精品型”特色旅游景区,到2025年我区目标任务至少完成1家“标杆型”特色旅游景区创建、5家“精品型”特色旅游景区创建。

2.大力培育文旅融合村镇。深入推进百城千镇景区化工程,推进九龙湖镇争创5A级景区镇、“皮艇球”、“潜水”运动休闲乡镇,九龙湖村争创全国旅游重点村,争创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省级红色旅游融合示范区,助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

3.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以创建人文乡村为引领,大力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扩大镇海乡村旅游影响力。加快民宿高质量发展,出台等级民宿专项管理办法,结合永旺、秦山、横溪等乡村特色,重点打造大众化、高端化错位发展的民宿集聚区,培育青年旅舍、房车营地、汽车旅馆、野奢帐篷酒店等特色民宿。

(五)实施文旅品牌传播赋能行动

1.打响城市旅游品牌。整合提升优质文旅体品牌资源,深挖“镇海十碗”美食、“五色微游”研学、“嘉年华”节事等多品牌潜力,推进“镇High”旅游品牌升级,进一步擦亮镇海“海丝文化”“海防文化”“商帮文化”“红色文化”“科创文化”五张金名片,讲好镇海故事,提高镇海城市形象辨识度、美誉度、影响力。

2.扩大文旅节事影响力。整合文旅体重大节庆赛事活动,全力打造品质文化艺术周、市民文化旅游节、文旅嘉年华、九龙湖马拉松等重点文旅体活动,举办文艺展赛、创意市集、展览展示、非遗体验等百余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旅活动,以节促游,以节兴市,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特色,全年可持续”。

3.加强文旅传播交流。积极对接长三角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策划举办镇海专场推介会。借助海丝之路文旅博览会、国际旅交会、省旅交会等重要展会平台,带动景区、酒店的特色文旅产品积极参与,展示推广镇海文旅资源,拓展省内外重点客源市场。深化与全国重点媒体及省、市主流媒体合作,充分借助互联网营销手段,持续导入多元、优质外宣资源,提升传播能级,扩大传播影响力。增强对外交流,持续办好“中华设计奖”“海峡两岸民间艺术交流”等活动,做强“红牡丹”等优势对外交流品牌,建设一批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创建一批国际人文交流基地,培养一批文化传播“出海”队伍,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

(六)实施环境设施优化行动

1.加快智慧文旅体建设。全面接轨“浙里健身”“浙里文化圈”等应用平台,实现数据与省平台互通共享。依托“文化心愿荟”打造大文化联盟圈,打破各文化群团之间业务壁垒。打造智慧型图书馆,推进有声图书馆向村社全覆盖,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阅读服务圈。大力推进文化生活空间、体育健身场所、景区景点等智慧化改造,全面提升智慧监管、智能导览、自主语音讲解等服务水平,实现旅游场所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下单,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

2.完善文旅体设施配套。探索全区文化场馆、体育设施、景区景点统筹管理机制,编制《镇海区文体设施专项规划》,试行公共文化场馆延时开放、错时开放、夜间开放模式,实现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依托景区现有停车场升级改扩并结合规划和现实需求,新建停车场。加快通景公路规划建设和旅游公交观光专线开通,构建便捷、安全的旅游交通体系。

3.加强文旅体市场监管。全面深化“互联网+监管”常态化应用,完善“心愿荟+信用”应用场景,将行业监管、信用建设应用纳入文化心愿荟市场经营主体评价体系,加强智慧监管。强化公安、文化和旅游、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配合,加强对玻璃滑道、帐篷露营等新业态项目的安全监管。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建立健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党政统筹工作体系,加快构建党委政府主抓、各部门齐抓共管、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式推进的工作方式。调动各方力量,统筹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二)强化要素保障。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优化支持结构,推进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制订出台刺激文旅体新消费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土地供给支持保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和运作。

(三)强化人才支撑。加大业余文艺团队激励扶持力度,扩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非遗保护队伍建设,推动非遗传承师徒结对工作。壮大旅游人才规模,提升旅游人才素质。研究制定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引进政策,推进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文化旅游人才培养。

(四) 强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旅游国企改革,推动区属文化主体、旅游企业进一步整合重组,搭建文旅融合统一运营平台,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品质化管理服务体系,统一开展产品谋划、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盘活存量资产,发挥和激发文旅体资源总体效益。

                                                                                                                                                                                                                                                                                                                                                    宁波市镇海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专班办公室

宁波市镇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代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