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区推进“无废园区”建设
一转眼,位于宁波石化开发区内的三方联网供热项目,投产已四月有余。在项目负责方之一的宁波中科绿电有限公司,公司安环部负责人每天一上班,就去查看该项目的仪表盘数据,确认项目运行情况。他日前发现仪表盘上又出现了整数:已完成工业蒸汽供应总量11万吨。“蒸汽供应量每到一个整数,就说明这个项目供应周边企业和园区蒸汽的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减碳能力也不断提升。”
2023年,这个最大减碳量可“抵消”6万辆家用轿车一年碳排放的三方联网供热项目顺利投产并稳定运行,是宁波石化开发区建设“无废园区”的“大动作”之一。自石化区全面启动“无废园区”建设以来,园区就针对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频出“大招”。“我们通过不断提升循环、消化、跟踪能力,建立健全固体废弃物处理体系,持续提高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化’水平。”石化区环保所负责人说,近日,园区更入选省2022年度百优“无废城市细胞”名单,获评“无废工业园区”,为助推绿色石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构建绿色链条,提升全链“循环”能力。要提高园区固体废弃物“三化”整体水平,实现减污降碳,不是“单打独斗”可完成的。近年来,石化区不断完善项目、企业、产业的物料流、资源流、能源流,已初步建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体系。除三方联网供热项目通过焚烧其他垃圾,实现热电联产,持续向周边企业和园区供能外,格林兰500吨/日污泥焚烧等项目也通过焚烧发电、余热回收技术,实现固体废弃物资源转化和回收利用,镇海炼化—立达石化废催化剂再生后回用等多个项目更通过建成投产循环生产链,进一步提升园区绿色循环能力,充分显现了协同减污降碳带来的效果。
推进项目建设,提升全域“消化”能力。除了形成循环,也要破解“难点”。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处理难度相对较高、工艺相对复杂严苛的,当属危险废物处理,宁波大地化工环保有限公司就是园区一家专门“吃”危险废物的企业。通过两条工艺线加工,仅2022年一年,占地仅60余亩的大地环保就规范化、无害化处理了46000多吨危险废物。为有效解决因产业发展带来的固废处置量增加的问题,园区加快扩容固废集中处理设施,谋划布局建设了一批固体废弃物利用处置项目,其中就包括了大地环保等危险废物处理项目。此举也进一步完善了分类处理固体废弃物体系,优化了园区整体固废处理能力。
健全智慧监管,提升全程“跟踪”能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在园区处理固体废弃物方面充分发力。园区多家企业就通过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固体废弃物从产生到处置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地环保相关负责人展示了大地环保研发的智能化监管平台——小鱿鱿危废大数据监管屏。在屏幕上,无论是危险废物收集、运输,还是贮存、处置,一目了然,实现了危险废物全过程流向跟踪。园区也在多家企业的数字平台基础上,建设了集基础数据信息、实时监测与数据展示、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地固废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园区整体的固废管理数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