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52号提案的答复

2023-05-23 10:19 来源: 镇海区住房和建设交通局
字号:
分享:
领衔人 金涛
建议内容

一、 近年来我区危化品运输管理基本情况

据统计,作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镇海每天进出的危化品运输车辆超过6000辆次,日均道路运输量在3万吨左右,其中剧毒化学品运输量占全市90%以上。面对危化品运输的堵点、难点、痛点,镇海区建立电子围栏全域监测机制,依托车辆GPS定位、危化车辆通行道路监控和执法登记点,利用数字化平台对危化品源头装卸、危运车辆行驶路线、停车等环节进行全天候、全过程、全覆盖链条式监测管理。与此同时,镇海区危化品道路运输在线监管平台还结合智慧执法,联合交警、城管等多部门,通过精细管理、精确执法、精准救援,全面构建道路危化品运输安全防控体系。但从近年来我区所发的刑事案件来看,仍存在危化品车辆驾驶员盗窃危化品案件频发、交通运输领域存有危化品与普货混装影响运输安全等隐患,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区的危化品运输管理形势仍不容乐观,需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

二、我区危化品运输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危化品行业产业链的利益驱动使然。随着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危化品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而一个行业的迅速发展,往往会带来较大的逐利空间,也容易衍生出一些黑灰产业链,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相关人员被眼前利益所蒙蔽,便会迷失方向,从而走上违规违法甚至犯罪道路。

二是对危化品运输车辆驾驶员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有所欠缺。部分危化品车辆驾驶员、押运员安全意识明显不足,虽然考取了相关的资质证书,但缺乏扎实有效的安全学习和教育,尤其是从业人员多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学历层次不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法律意识淡薄。

三是危化品运输企业的管理责任未能完全落实。一方面,多数道路危化品运输企业管理人员数量偏少,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一些企业驾驶员、押运员安全责任不明确,挂靠经营的松散管理现象还未得到彻底解决。另一方面,部分危化品运输企业主,往往紧盯企业经营效益,忽视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对各类安全隐患重视度不够,且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措施制度。

三、建议多措并举,形成打击合力

为切实加强危化品运输管理,保障运输安全,防止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是强化危化品运输企业主体责任,细化落实安全措施。深入运输企业开展危化品运输专题宣传,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以案为例等形式讲解各类违法违规运输行为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提高驾驶员、押运员等的安全意识。同时督促危化品运输企业强化自身管理,建立企业安全风险自查自纠工作机制,完善各类人员招录、培训、日常监管等制度建设,确保相关企业的安全责任的落实落地。

二是通过对查处危化品运输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及时研判,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围绕危化品运输车辆行驶的路线、时间、GPS动态监控系统值守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进一步加大危化品运输车辆违法违规行为数据分析和应用,对多次、长期违法违规的车辆驾驶员,一经核实,严肃整改,取消其危化品车辆驾驶资格,并将相关人员列为行业重点监管对象。

三是以“黑名单”制度为抓手,倒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通行证黑名单制度,按照违法违规类型、数量、情节,采用一定时间内取消备案资格、停用、停办通行证等约束措施,倒逼各危化品运输企业、运输驾驶员均落实主体责任,形成“人人都清楚危化品严管、人人都自觉执行监管规定”的局面。

四是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建立打击危化品运输违法犯罪行为的闭环机制。组织交通、公安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击危化品运输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凝聚合力,联合开展排查整治和执法检查。建立办理涉危化品运输违法犯罪案件多部门协作机制,通过有效的线索通报、案件移送、联合调查、审查起诉和审判等工作机制,提高案件办理质效,形成打击合力。

主办单位 区住房和建设交通局
答复意见

金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危化品运输管理工作的建议”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镇海区建设交通局、区应急局、区公安分局等单位凝心聚力抓安全生产,牢牢坚守红线意识,不断加大管理创新力度,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抓好危运行业安全生产、行业维稳等工作。

一是强化危化品运输企业主体责任,细化落实安全措施。近年来,区建交局对辖区危运企业实行网格监察,防控系统性风险。完成危运企业资质复核工作。对全区34家危运企业从资质保持情况、安全管理现状等进行全方位复核;实行重点监察,防控阶段性风险。巩固挂靠和异地经营车辆整治成果,分类别分步进行清理,实现全区75辆涉嫌挂靠车辆“挂靠清零”;排查外省驻点镇海经营车辆137辆,对不符合备案条件的,列入电子运单填报黑名单。实施危运企业安全等级动态评价,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应用,对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加强监督检查频次,并在新增运力上予以限制,2023年一季度企业蓝码率达100%。出台全市首个《镇海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监督检查指引》,夯实行业检查本领,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各类隐患发现和治理能力。开展企业主要负责人、安管员培训,企业安全体检,推动企业整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效提升。8家企业在近两年实现了兼并和重组,行业运行更加规范,企业结构更加合理。区应急局要求危化品充装企业必须与有资质的危运企业签订危化品运输合同,要求危运车辆按规定进行定期检验、检测并合格有效,并配备有卫星定位仪。

二是通过对查处危化品运输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及时研判,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以“数字化”为契机,不断创新,顺利推进危运智控平台二期迭代升级,100%建立电子运单核验制,完成6个执法登记点智能化改造,提升危运车辆进出登记核查效率达80%以上,有效降低廉政风险,完成全区97家危化品装卸作业数字系统改造,对203个装卸点实时检测,从源头遏制超载行为。建立电子围栏全域实时监管,实现数字运单全过程核验、智慧装卸全领域覆盖、电子检测全方位护航。区公安分局积极对接技术公司优化现有数据模型,提高GPS定位精度和准度,实时掌握司押人员工作情况,有效降低企业员工内盗风险,提升研判效率。区应急局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企业装卸作业的安全监管,通过镇海区危险化学品装卸安全数字化监管平台,督促企业在危化品充装前严格落实“五查验”、“六查验”制度,对危运车辆资质证件、驾驶员和押运员从业资格证件、车辆行驶证、专用车辆标志灯、标志牌、道路运输危险货物安全卡等进行查验,验证合格后才能进行充装。对装卸行为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分级预警,从源头杜绝车辆超重、人员无证等情况。

在危化品车辆驾驶资格证管理方面,根据2022年修订的《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发证机关注销其从业资格证件:(一)持证人死亡的;(二)持证人申请注销的;(三)经营性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年龄超过60周岁的;(四)经营性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的机动车驾驶证被注销或者被吊销的;(五)超过从业资格证件有效期180日未申请换证的。因此对多次违规驾驶员如无上述情形,取消从业资格证目前尚无法律法规支撑。

三是以“黑名单”制度为抓手,倒逼落实主体责任。所有进入镇海区运行的危运车辆,在运行过程和装卸货等环节的行为,有监管平台全程记录相关违章或违法行为。区公安分局依据危化品道路运输全链条管理要求积极对区内危险品运输企业开展走访指导,同时对进入镇海区的危运车辆从违法违章率、事故发生率等情况予以记录,对高于依照“黑名单”制度设定的违章、事故上限的危运车辆实行停发缓发取消通行证,动态调整用活用好“黑名单”制度,利用制度提升对危化车辆的约束指导作用。

随着去年通海路危化停车场投入使用,今年澥浦互通高速口的开通投入通行,区公安分局优化辖区内危化车辆的行驶线路,同时配合石化区建立一套停车叫号系统,主动作为分流危运车辆和社会车辆的行驶路线,减少危运车辆在社会路段的过路时间,从硬件条件降低危运车辆的事故发生率,并有效提高社会车辆的通行速度。

区建交局在危运智控平台三期迭代升级中,探索开发“信用评价”模块,对进入镇海区的危运企业、车辆、人员进行信用评价并采取分类监管措施,评价结果将应用于稽查大队通行证办理、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登记点检查和企业装卸前“五必查”。对红码高风险企业和从业人员采取升级管控措施,对于安全信用较差、安全履责较差、安全隐患较多的运输公司采取禁入、整改措施,防范和化解危运事故风险。

四是部门联动,建立打击危化品运输违法犯罪行为的闭环机制。整合执法职能力量,设立由交警、交通、城管等部门组成的镇海区道路运输安全稽查大队,抽调38名公务员、事业编制的执法人员,配置125名协管员,在三条进出石化区的通道上建立了6个执法检查登记点,实现了常态化的多部门联合执法。一是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在6个登记点对进出镇海危化品运输车辆进行核查以及流动巡查执法,对信息化监管平台形成有效的线下执行机制;二是实现了对危化品运输监管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整合、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三是实现了对涉及镇海区危化品道路运输违法行为即时发现、即时查处,形成了监管协作机制和监管合力。2022年危运领域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现场与非现场结合等方式,共完成处罚案件41件,处罚金额99.5万元。区应急局建立定期信息通报机制,加强联合执法,共同打击违规发货和非法充装危险化学品行为。发现危化品充装企业未执行“六查验”和流向登记制度的,向非法改装伪装车辆及其他不具备相应从业资格的车辆、充装或装载危险化学品的,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条例进行处罚。

我们将继续多措并举,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切实加强危化品道路运输管理,保障运输安全,防范事故发生。

感谢您对建设交通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