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茗屋正在潜心篆刻。
篆刻是一门小众艺术,面临着一个新挑战。
在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如何将篆刻艺术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呢?“篆刻始终是小众的艺术,篆字不易识别的特性局限了它。是不是要让篆刻成为大家接受的艺术?我看大可不必。”陈茗屋直言。
陈茗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冷印社社员、全日本古典篆刻研究会会长。在与陈先生交流中,感受到他非常平易近人,为人十分谦虚。“丫头,冒客气。”一口流利的方言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出生于上海,后居日本,但他对家乡镇海仍有着别样的情感,陈茗屋说:“在历史上,家乡文人、艺术家辈出,每次回乡就是‘仰贤’,在前辈精神的鼓励下,努力学习,继承传统。”
“我的创作理念很落后,很保守,我不喜欢花哨的东西,我喜欢‘侘寂’,朴素的外表,丰富的内容。”在日本近三十年的艺术生涯使陈茗屋先生对日本书法界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始终认为值得国内书法篆刻界学习的地方——保持传统,“其实保持传统也是一种朴素,字画如人,如果过于追求形式讲究创新,反而将最基本的东西丢了。”
诚然,篆刻首先要会写篆字,这是两千年前使用的文字,专业从事篆刻的人尚且容易弄错,何况社会大众。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刻印章的艺术”,实则不然,篆刻艺术蕴涵着诸如工艺属性、书法属性、美术属性等多门技艺,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技法语言和表现形式。陈先生自称是“保守的艺术家”,他说,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年轻人容易被新奇的东西吸引,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不要一味地标新立异,应该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陈茗屋,字禅,耄耋之年的他性格里有着天然的温润儒雅、忧郁善感的气质,陈先生有一方为自己刻制的闲章,名曰“一瓢饮”,边款刻“任凭弱水三千,苦茗只取一瓢饮”。他参与各种与篆刻相关的创作、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尤其创作已成为他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篆刻是他的感情归宿和精神依托。篆刻与人生融为一体,成就了身在世俗而超越世俗、情感细腻而意蕴丰厚的禅家精神。
“很高兴再一次回乡与同仁切磋、交流、探讨,为繁荣家乡的文化艺术事业,提升家乡的文化艺术品质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陈茗屋表示,尽管自己不在镇海,但一直关注家乡的文化发展,“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篆刻、欣赏篆刻、学习篆刻,我感到很欣喜。希望越来越多对篆刻感兴趣的人加入我们,延续海派篆刻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