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红升:让宁波“红牡丹”香飘全球
今日镇海
2023-04-27

图为姜红升画红牡丹。   

人间四月天,倾城牡丹花。每年四月,成片的牡丹艳丽绰约,灿若云霞,光芒盖过大地上一切生长的花朵,让人羡煞。世人皆说“洛阳牡丹甲天下”,然而宁波有一朵“红牡丹”,它的花香已然在海外扩散开来。

1967年出生的姜红升目前是宁波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社长。11年来,作为一名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爱好者,他一直以推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以花为媒、以画做桥,将中华文化推广传播到世界范围,走出一条文化新丝路。累计教授了来自170个国家13000多位外籍人士学习中国书画,组织开展180多场次外籍人士参与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让“红牡丹”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痴迷,梦想源于热爱

“毫无绘画基础的人要怎样在两个小时学会画红牡丹?”“怎样赋予红牡丹新的时代含义?”“如何让外国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感兴趣?”这些思考都源于姜红升始终坚守的一个承诺与梦想——让外国人爱上中国文化。

1990年,刚参加工作的姜红升在一所初中任英语老师,是个毫无基础的绘画“小白”。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接触到书法绘画,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课间十分钟要画,回家后要画,甚至过年也要“泡”在大师家中。对绘画,他有一种几近疯狂的痴迷和本能的热爱。

梦想源于热爱。2012年4月,有45位德国师生前来宁波进行文化交流时,来到姜红升的课上体验中国书画艺术。课上,姜红升用英文细致地讲述着中国书画艺术,并在现场演示牡丹的绘画过程。借助宣纸,轻轻几笔,绿叶、红花跃然纸上。很快,德国友人就被色彩带来的“化学反应”所吸引,整整两个小时都沉浸于此。

自此,红牡丹就像是一个切入口,激发了姜红升要让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决心,同时也打开了外籍人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之后他多次改良,将牡丹花的画法化繁为简,让外籍人士经过简单的学习就可以掌握初步技巧,再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吸纳、融合、生长。

“三无”,鲜为人知的艰难

2012年9月,姜红升做了一个让许多人都始料不及的决定,他辞去了教师职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在他看来意义非凡的公益事业——带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说起这决定,他从未后悔。

一个月后,依托宁波大学园区(鄞州区)图书馆平台创办的“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正式成立。

万事开头难。创立初期,姜红升面临着“三无”的境地,没人、没资金、没团队。就连活动场地也只有4平方米。

他曾六次到访一个学校,费尽口舌却次次惨遭碰壁,大家都不相信会有这样免费的好事,最后只有两名留学生愿意参加;没有经济来源的他只能自掏腰包布置教室、备课、策划,唯一的收入就是每个月1000元的失业补贴;没有平台,没有资源,没有影响力,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每天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忙前忙后。

低谷期持续了大半年。联系外事办、民政局等相关部门、找有国际生就读和结对的学校……最后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姜红升的牡丹课堂终于迎来了突破。

第一堂课上,他通过简洁的教授绘画模式,结合富有叙事性的故事梗概,收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反响。之后每次上完课,他都会总结经验,思考怎样才能比上次做得更好。就这样,每一次成功的授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籍学生,也让更多的单位组织看到“红牡丹”的用心。

出圈,一花迎来百花香

近年来,姜红升始终专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梳理文化上的共性和差异,通过英文国际教学与交流的方式,从教授画一朵红牡丹开始,让学员接触、了解、爱上中国文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模式,不仅创造了让外籍人士2小时画出中国牡丹的“红牡丹传奇”,还带着“中国故事”不断出圈。

2021年3月,位于镇海区九龙湖镇的九龙湖国际家园正式开园。每周末,姜红升都会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目前该地已逐渐成了外籍友人在宁波的“根据地”和“新家园”。

同时,为了更好地顺应国际传播新形势,姜红升在国际家园开设了“红牡丹国际云课堂”,与外籍友人一起,拍摄制作中国画牡丹教学视频材料,广泛向海外传播,满足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跨国追求。目前,“红牡丹国际云课堂”已在法国、英国、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开设。

对于姜红升来说,他的“红牡丹”梦想是一生为之奋斗的方向。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他就思考着怎样将“牡丹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相结合,以花为媒,向世界阐释中国和平、友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