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料瘫痪婆婆10年,看护脑梗母亲16年,侍养小脑萎缩父亲21年:她用行动诠释百善孝为先
图为蒋黎丽正在照顾母亲。
“我的邻居是十里八乡都夸赞的好人。那些年,她家每天5点就亮起灯,做饭、洗衣、照顾老人和女儿,自己还要上班。在她照顾下,家里瘫痪的老人没长过一块褥疮。”3月16日,来到九龙湖镇河源社区居民蒋黎丽家楼下,在得知我们要找蒋黎丽时,一位居民热心地介绍起她来。
今年60岁的蒋黎丽,用爱和责任担起家庭的重担。她照料瘫痪的婆婆10年、看护脑梗的母亲16年、侍养小脑萎缩的父亲21年,用一言一行默默传承中华孝老爱亲好家风。
蒋黎丽的双亲1980年定居上海,其父于1999年突发小脑萎缩症状,而母亲身体本就不佳,蒋黎丽为了不让母亲劳心劳累,主动挑起了照料父亲的重担。不料2006年,母亲突发脑梗,于是蒋黎丽和哥哥蒋黎明轮流照顾患病的双亲。那一年,正值女儿高三冲刺的关键时刻,蒋黎丽努力做好工作的同时还要照顾女儿和两位老人。
那些年,蒋黎丽没有睡过一个懒觉,每天早上5时就要起床做饭,给老人擦身、喂饭、喂药,把老人收拾利索才有空吃饭。下班回来做饭,等一家人都吃完饭,她第一时间就得帮老人端屎接尿、换洗脏衣服,平时还要定时翻身、拆洗被褥。做饭要做适合老人胃口的,还要像孩子一样一勺一勺喂给老人吃。有时候老人情绪不好,她会耐心开导老人。在蒋黎丽无微不至照顾下,母亲身上没长过一块褥疮,屋里总是干干净净没有异味。
原本幸福平静的生活,却一而再地被打破。2010年,居住在东北的婆婆遭遇不测,摔了一跤后就再也站不起来了。得知消息的蒋黎丽将婆婆也接到身边悉心照料。2016年,婆婆不幸辞世,蒋黎丽悲痛不已。
2017年,蒋黎丽整顿收拾好心情,重新出发,和哥哥蒋黎明考虑晚年生活的宜居性和舒适性,选择成为一名新镇海人,带着父母在九龙湖镇度过晚年生活。在河源社区的日子,蒋黎丽每天都带着父母出门散步,给父亲买了辆老年代步车,推着母亲在环湖步行道呼吸新鲜空气,自己也在河源社区重拾了兴趣爱好——打太极和跳中国舞,找到了自己的知心好友,能够倾心交谈。
凭着不屈不挠的韧劲和对家人无限的爱,蒋黎丽在照顾好双亲和婆婆的同时,还把女儿培养成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高材生。
“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作为儿女,百善孝为先,再困难的日子也不能抛弃家人。现在一切都过去了。在镇海,我有朋友、有和睦的邻里,和爱的家人们在一起,过上安逸的退休生活。我很幸福,也很知足。”蒋黎丽这样说。“我的邻居是十里八乡都夸赞的好人。那些年,她家每天5点就亮起灯,做饭、洗衣、照顾老人和女儿,自己还要上班。在她照顾下,家里瘫痪的老人没长过一块褥疮。”3月16日,来到九龙湖镇河源社区居民蒋黎丽家楼下,在得知我们要找蒋黎丽时,一位居民热心地介绍起她来。
今年60岁的蒋黎丽,用爱和责任担起家庭的重担。她照料瘫痪的婆婆10年、看护脑梗的母亲16年、侍养小脑萎缩的父亲21年,用一言一行默默传承中华孝老爱亲好家风。
蒋黎丽的双亲1980年定居上海,其父于1999年突发小脑萎缩症状,而母亲身体本就不佳,蒋黎丽为了不让母亲劳心劳累,主动挑起了照料父亲的重担。不料2006年,母亲突发脑梗,于是蒋黎丽和哥哥蒋黎明轮流照顾患病的双亲。那一年,正值女儿高三冲刺的关键时刻,蒋黎丽努力做好工作的同时还要照顾女儿和两位老人。
那些年,蒋黎丽没有睡过一个懒觉,每天早上5时就要起床做饭,给老人擦身、喂饭、喂药,把老人收拾利索才有空吃饭。下班回来做饭,等一家人都吃完饭,她第一时间就得帮老人端屎接尿、换洗脏衣服,平时还要定时翻身、拆洗被褥。做饭要做适合老人胃口的,还要像孩子一样一勺一勺喂给老人吃。有时候老人情绪不好,她会耐心开导老人。在蒋黎丽无微不至照顾下,母亲身上没长过一块褥疮,屋里总是干干净净没有异味。
原本幸福平静的生活,却一而再地被打破。2010年,居住在东北的婆婆遭遇不测,摔了一跤后就再也站不起来了。得知消息的蒋黎丽将婆婆也接到身边悉心照料。2016年,婆婆不幸辞世,蒋黎丽悲痛不已。
2017年,蒋黎丽整顿收拾好心情,重新出发,和哥哥蒋黎明考虑晚年生活的宜居性和舒适性,选择成为一名新镇海人,带着父母在九龙湖镇度过晚年生活。在河源社区的日子,蒋黎丽每天都带着父母出门散步,给父亲买了辆老年代步车,推着母亲在环湖步行道呼吸新鲜空气,自己也在河源社区重拾了兴趣爱好——打太极和跳中国舞,找到了自己的知心好友,能够倾心交谈。
凭着不屈不挠的韧劲和对家人无限的爱,蒋黎丽在照顾好双亲和婆婆的同时,还把女儿培养成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高材生。
“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作为儿女,百善孝为先,再困难的日子也不能抛弃家人。现在一切都过去了。在镇海,我有朋友、有和睦的邻里,和爱的家人们在一起,过上安逸的退休生活。我很幸福,也很知足。”蒋黎丽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