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乡魂——柳琴之父王惠然的镇海情结

发布日期:2023-03-10 08:49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图为王惠然。

吹面不寒杨柳风。2月中旬的镇海,800多株梅花在宁波植物园梅园错落有致绽放。一阵微风扫过,梅花落下,玲珑花瓣星星点点散布在石凳上、台阶沿。蓦地,有激昂的乐曲从远处奔腾而来,渐渐萦绕在前。《彝族舞曲》,镇海籍民乐艺术家、柳琴之父王惠然创作的琵琶曲在傲寒亭铮然响起。

演奏这首曲子的,是宁波琵琶学会副会长陈丹丹、琵琶学子朱萸。两名年轻姑娘的发丝随着微风扬起,委婉动人的曲调流水般四散而淌,陶醉了闻声而来的一众游客。除了琴声,现场别无它声。

著名琵琶演奏家,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创会主席傅丹站在数米开外,一面聆听,一面在阵阵梅香中陷入回忆。

结缘在琵琶

2000年,时任宁波市文化局分管艺术的副局长傅丹,在北京接受了一个任务:承办全国首届琵琶大赛。她的师兄王范地(祖籍镇海),向傅丹推荐了一份国家艺术院校、音乐团队著名演奏家的名单,其中就有王惠然。

傅丹习琵琶五十多年。在琵琶界,王惠然创作的《彝族舞曲》是琵琶乐手的必修曲目,此曲被评为20世纪世界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作为镇海媳妇儿的傅丹第一次知道,王惠然也是镇海籍人士。

风光宜人的东钱湖畔,两名彼此熟悉又陌生的民乐界大咖首次见面。傅丹走到王惠然前面,向他问候致意:“王惠然老师,听说您也是宁波人,能邀请您过来,很荣幸啊。”

王惠然告诉她,自己特别高兴,一则为了故乡镇海,二则荣幸担任全国大赛评委。

后来,傅丹在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工作期间,王惠然恰好回镇海寻找故居:骆驼街道龚李王自然村王家。傅丹专门陪他走了这一趟。

阳光温柔,绿水微澜。龚李王村位于骆驼街道的西南角,是一处悠悠闲闲的小村落。王惠然对故乡的情缘藏在一言一语中。他一面走,一面说起了以往种种,和现在心中对家乡丝丝缕缕的牵挂之情。

在傅丹心中,王惠然是一位民乐界大家。他先后创作了《彝族舞曲》《春到沂河》等。这些民乐精品,都是琵琶乐者在技艺演习中需翻越的高山。

2019年8月,中国音乐小金钟——全国琵琶展演在镇海区进行。展演尾声,巧妙衔接“赤子的琴声”——中国柳琴之父王惠然作品回乡音乐会,为老先生了却心头愿。他说:“一直想为家乡人民奉献一台个人作品音乐会,就像一名虔诚的学生在尊敬的师长前展示自己最好的成绩。”

为协助老先生完成心愿,傅丹主动承担了为音乐会寻找伴奏乐队的事宜。她联系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请对方务必支持活动,并将演出费用“压”到了象征性的价格。“专业乐团打班底,可以弥补王惠然老师来不及带个人乐队的遗憾,为其作品展现起到最好的保障效果。”傅丹说。

王惠然赶去杭州现场排练。炎炎酷暑,杭州闷热得透不过气。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排练场所在一处老房四楼,没有电梯,必须走楼梯上去。老伴颜老师说:“王先生太忘我。平时在家里坐轮椅,在杭州排练3天,他坚持上上下下爬楼梯。”

回到镇海后,王惠然在排练时亲自指点宁波、镇海的琵琶新苗,他们受益匪浅。

回乡音乐会也相当成功。

第二天,傅丹作陪,王惠然乘兴到宁波行知小学琵琶艺术馆参观。馆内悬挂着他的画像,也有其艺术成就介绍。王惠然感动于家乡人的热情,表示今后会将个人手稿捐赠该馆。

图为王惠然(右)和哥哥。

柳琴之父

上海、北京、山东、珠海、镇海……这是王惠然人生中重要的5个点。

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王惠然贯注毕生之力,在柳琴领域做了三件事:将中国民间乐器土琵琶改良为柳琴,创作30多首柳琴演奏曲,培养专业人才。

柳琴原是流行于鲁、皖、苏一带的民间乐器,老百姓亲切地称它“土琵琶”。作为中国著名民族音乐教育家、乐器改革家,王惠然改变了土琵琶200年来只能作为戏曲伴奏乐器的“命运”,使之成为民乐队中能够胜任独奏和协奏的高音乐器,开创了柳琴艺术的新篇章。

循着时间线,我们看到了老先生与“土琵琶”交织在一起的音乐人生。

1956年,王惠然进入北京公安军文工团,接触柳琴,学会演奏。他天生乐感敏锐。1958年,王惠然为三弦高音柳琴创作了第一首独奏曲《银湖金波》。1960年,该曲被带到北京,反响强烈。

据王惠然回忆,在改编《游击队歌》《我是一个兵》等曲目时,他发现柳琴没有独奏曲,就像琵琶、吉他的影子。他必须创作新曲,借曲推乐器。

1963年,王惠然所在的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受命进京向中央首长做汇报演出。演出后,周恩来总理接见全体演职人员,对王惠然的乐器改革与创作给予肯定。

1970年,王惠然指导徐州乐器厂工人师傅改制出中国第一把四弦柳琴,音域达到4个八度,相当于半架钢琴的音域。“一把柳琴4根弦,可以表现出各种风格。”王惠然说。

观摩油画《幸福渠》,他创作同名曲《幸福渠》。经过两年摸索,王惠然开发柳琴新功能,创作《春到沂河》。该曲描绘流水潺潺、人民劳动情形,极具画面感染力。他在创作中,博采吸纳琵琶、古筝、吉他、扬琴等多种乐器优点特色,融入柳琴演奏。如演奏《十面埋伏》,用柳琴绞弦表现战争场面乐感。绞弦,是琵琶中常用的技法。如用柳琴移植小提琴曲《云雀》《查尔达斯舞曲》等。

1988年,宁波举办全国乐改评审会,每个乐种有15分钟展演时间。王惠然讲了5分钟,女儿王红艺上台弹奏了两首柳琴曲。评委听到此曲,破例表态:“好了,不用再弹了,柳琴肯定是一等奖。”这是民乐史上难能可贵的成绩。

从王惠然开始改革柳琴,到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文化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殊荣,中间走过了漫漫几十年。在颁奖会场,王惠然身边坐着的,有医学专家、导弹专家。别人问他:“你因什么获奖?”王惠然微微一笑:“乐器。”

他改革柳琴,先后创作了30多首柳琴曲。他创作的曲子遵循“三好”:好听、好唱、好记,曲子表现遵守“三动”:动听、动人、动心。行内评价,王惠然作品旋律优美、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其代表作包括民族管弦乐《昭君别》《濠江归燕》、柳琴协奏曲《战士组曲》《江月琴声》、琵琶曲《江南三月》、扬琴协奏曲《飞天》等,作品蜚声海内外。

海外尊称其为“柳琴之父”。美国北美洲《中国音乐》评论称:“他为他的乐器创造了一个时代”。

王惠然出版全国首部《柳琴演奏法》《王惠然柳琴作品集》《柳琴演奏教程》等专著,发表众多论文,成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必修教材,对普及柳琴艺术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2006年,王惠然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颁授的“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

图为王惠然弹奏中。

时空中的音符

设计古雅的老外滩统战之家(宁波帮文化交流中心)落地客厅内,宁波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沈浩杰望着窗外勃发的绿意,感受到了另一个时空中的王惠然。

这对忘年交在10年的光阴里相识相知,王惠然的音乐魅力、人格魅力就像甬江江堤边的习习春风,令沈浩杰无比沉醉。

沈浩杰研究联络与宣传音乐宁波帮已达24年。在这期间,他接触的大量音乐家,遍布世界各地。王惠然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

2013年,沈浩杰在珠海第一次接触王惠然。短暂寒暄后,老先生开门见山谈到民族乐队的问题。他说,中国民族乐队建设在未来有广阔发展空间。以往,很多人以为,中国民族音乐低西洋音乐一等。他坚决反对这个观点,并认为“中国民族音乐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不存在高低之分。西洋交响乐队固然成熟、科学,但中国民族交响乐队有什么理由不可以超越它?”王惠然以宁波人的务实精神,创造了柳琴,实实在在地推进中国民乐队发展。

王惠然对柳琴的开拓性改造,是民乐界一次划时代的事件。作为一名仅有中学文化水平的音乐大家,王惠然凭一腔热情与钻研精神,获国家文化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科技人员同台领奖。这是音乐界罕见的荣光。

老先生跟沈浩杰说过《彝族舞曲》的创作背景。它后来被列入中国十大琵琶名曲。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王惠然作为一名解放军公安部队文工团战士,随团前往云南边防部队慰问演出。几个月来,他辗转边境各哨所。途中,彝族百姓帮忙驾马车驮运乐器行李。一路上,白天听彝族百姓唱山歌,晚上宿营山寨与乡亲们载歌载舞。

王惠然对当地的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带来了创作灵感。他采用彝族海菜腔与烟盒舞的音乐元素,经加工创作,一气呵成写就经典不朽的《彝族舞曲》。

月上山头,王惠然弹奏《彝族舞曲》。汨汨激昂的琵琶曲淌在月光下,带来了群山的呼应。包括乡亲们和文工团战士,大家觉得实在太好听了。

后来,台湾歌手邰正宵聆听此曲,创作了一首爆火流行歌曲《999朵玫瑰》,副歌部分引用的便是《彝族舞曲》的高潮部分。这涉及版权问题,邰正宵向王惠然解释,实在太喜欢这个曲子,所以随口配上歌词。

王惠然说,自己后来时不时收到世界各地寄来的汇款,都是根据他创作曲子改编歌曲的知识产权费。

除了柳琴,王惠然在琵琶演奏上也做过很多改良。如创造了四指轮演奏技法。此外,老先生也精通民乐队表演指挥,相当于一名民乐全才。因此,他被后人称为中国琵琶三巨头之一。“镇海成为中国琵琶之乡的底蕴,来自三位琵琶大师:王惠然、王范地、刘德海,也称为中国琵琶三杰。”沈浩杰说。

今年2月6日,王惠然悄然离世。中国音乐界、有关政府组织和个人,通过网站对老先生进行了缅怀。沈浩杰闻讯,除震惊之外,当即决定去珠海送老人最后一程。这离他第一次去珠海见到王惠然已整整十年。

十年相知,情已惘然。沈浩杰说,自己曾于2021年赴广东悼念深圳音乐拓荒者、指挥大家姚关荣先生(原籍宁波镇海),并在宁波同泰嘉陵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沙力帮助下使其叶落归根,长眠故乡音乐宁波帮纪念园。这次,他将努力促成同样被誉为珠海音乐拓荒者的王惠然先生也能魂归故里。

图为王惠然指挥现场。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