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底国家个人养老金政策出台后,养老话题愈发被频繁讨论。
社会正在走向老龄化。有相关数据显示,预计2035年时,中国会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
到底要存多少钱才能体面养老,这或许是一个无法精准量化、却又被人挂怀的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有三大支柱:第一是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占据养老金资产比例的60%;第二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为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2022年11月4日正式对社会发布实施的个人养老金,属于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月13日,调查访问了三位与个人养老金接触的市民。
养儿防老的观念 正在成为过去时
今年51岁的国企员工陈露(化名)距离退休还有四年时间。两个月前,她刚办理了农业银行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储蓄存款。“每年一万二,四年后取出来,扣税还有优惠,这比许多理财产品稳健多了。”以陈露为代表,接近退休的中老年群体对个人养老金产品青睐有加。在他们看来,个人养老金不仅代表稳妥的投资,也是体面养老的“定心丸”。
“现在的孩子们大学毕业都去大城市工作,不指望他们能给我们养老,可能我们父母辈还存在养儿防老的观念,无法接受去养老院。但我们这代人是愿意接受的。”陈露坦然一笑,她正在浏览以泰康高端养老社区为代表的连锁养老机构,40平方米的单人间,每月费用7000元人民币起步,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异地养老。这点对陈露来说非常重要,她的独生女读完研究生计划去一线城市工作,不再回老家。陈露希望能够离女儿近一点。同时,个人养老金的加持将会使老年生活更加滋润。
养老问题 正逼近年轻人
阮琳(化名)今年30岁,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她就在考虑买学区房了。90后赶上“独生子女一代+少子化一代”,上有父母要养老,下没子女帮养老,或许还会延迟退休,自己老了养老金会不会不够,令“阮琳们”焦头烂额。
“现在的就业大环境不太好,很难说以后不会出现工作变动。我每个月拿出工资的10%存入个人养老金里面,这样存35年,将来退休后几十万的个人养老金也是及时雨。”阮琳表示,等她退休后也想加入“银发打工族”,做些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目前阶段父母都有自己的养老金,不太需要操心,而孩子的教育开销比较大,也是未来要面临的长期压力。
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在进入老龄之前,很难真正关心老年生活。而当成为老年人再准备,又会来不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三十年后可能面临一个“无法顺利变老”的环境,这份焦虑随着社交媒体的扩散,蔓延到每一个年轻人的心底。
男性与女性 在养老观点上并不一致
在个人养老金办理的客户中,男性比例偏低。张建(化名)表示自己并不想考虑二十年后的事情。“离我还很遥远,如果近几年资金困难,这笔钱也无法取出来。”张建年近不惑,运营一家咨询公司已有十来年,平时喜欢炒股、购买基金。按照他的说法,资产不可以被套牢,需要灵活配置。
阮琳的丈夫也对个人养老金兴趣缺乏。在传统文化中,男性更加希望由家人帮助养老。生理结构与社会属性,是男性与女性养老观点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
《中国女性养老与风险管理白皮书》显示:在国内,73%的女性相信自己将比配偶更长寿,而女性更早退休意味着收入期短于男性。有鉴于此,女性特别重视她们的长远财务需求。相对男性,女性面对养老的焦虑程度更高,对养老风险意识更强烈,也会比男性更早进行养老规划。
对一个普通人而言,现在每个月的工资,需要养现在的自己、养现在的老人、养未来的自己。养老在逐渐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体面养老,不至于稀里糊涂活到退休,也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谨慎思考的宏大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