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3-02-14 14:46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字号:
分享:

2023年2月3日在宁波市镇海区

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镇海区人民政府区长 林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的第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要求,深入实施省、市、区党代会部署安排,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扎实推进“两个先行”,助力打造“六个之都”,深入开展“三个年”专项行动,团结依靠全区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以坚强的战略定力、顽强的战斗意志,克服了前进道路上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实现了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建设的良好开局。

——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力推动经济企稳回升。2022年,新冠疫情叠加俄乌危机,世界经济陷入滞胀;“三重压力”持续显现,超预期突发因素严重冲击,国内经济挑战重重;既要应对好外部环境带来的冲击,又要解决好稳增长、保民生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大战大考,我们沉着应对,坚决贯彻落实稳住经济大盘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稳进提质八大攻坚行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镇海的“稳”和“进”为全国和省市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74.3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全市第一,总量跃居全省第16位,比上年上升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93.69亿元,同口径增长0.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1078元、47027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724,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好于省市平均水平。

——我们毫不动摇落实防疫总要求,全力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及时有效落实各级疫情优化防控措施,落实落细“七大机制”“五快循环”,高效精准处置本土及关联疫情,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有序推进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向医疗救治转变。回首抗疫历程,我们不会忘记每一名逆行者、守护者,在最艰苦的抗疫前线,广大干部和医护人员通宵达旦、负重前行,有苦不言苦;全区人民识大体、顾大局,守望相助,有难不畏难。三年的勇毅坚守,最大程度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我们坚决把牢除险保安总闸门,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扎实开展“除险保安”百日攻坚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各类风险隐患,出台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30条实施细则,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数同比下降20%以上。设立石化区安全发展保障中心,石化区率先成为省内首批低风险化工园区。成功防御台风“轩岚诺”“梅花”,有效应对罕见高温干旱极端天气。主动稳妥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全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重拳打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刑事、治安、通讯网络诈骗案件立案数分别下降4.82%、11%、15.78%,高质量完成平安护航党的二十大各项任务。捧回“一星平安金鼎”。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助企纾困有力有效。全力争取政策、创新政策、用好政策,用真金白银、真情实意帮助市场主体应对冲击、增强信心。第一时间承接落实国家和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制定实施区级助企纾困“27条”和接续政策配套细则,推动各项政策直达快享。全年办理退税、减税、缓税54.4亿元,兑现涉企政策资金11.8亿元,惠及市场主体4.5万户次。扩大普惠金融受益面,“纾困贷”等普惠金融政策撬动贷款764.8亿元,政策性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3.22亿元,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34.1%。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长18.6%,占总贷款比重26%。出台全市首个助农纾困新政。启动“产供畅享”平台,签约“一链式”重点项目12个,打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7个。全市首个实现24小时“政务e站”自助服务全域覆盖,“一网通办”率达97.91%,民生事项基层延伸率达91.3%。出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政策,发放质押贷款1.4亿元。发放消费券及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6834万元,拉动消费7.55亿元。减免市场主体经营成本875.5万元。这一系列政策举措助力市场主体迎难而上、共克时艰,为经济平稳运行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二)产业质效稳步提升。重大项目投产带动作用明显,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943.8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全市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全省第五。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1.8%,增速全市第一。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家。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镇海计划,新增申报宁波证监局辅导企业7家,创历年新高。实施服务业发展系统工程,出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24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12亿元,生产性服务业营收2000亿元,同比增长6.5%;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8亿元,同比增长37.1%,增速居全市第一;新增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入库企业32家,创历年新高。农林牧渔总产值同比增长3.6%,整治耕地“非粮化”8093亩,提前完成高标准农田三年建设任务,粮食产量连续8年创历史新高,建成骆驼、贵驷区域性烘谷中心,区级储备粮规模达到4.31万吨,同比增长4.1%。投用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建成南岚湾水果番茄精品园一期。

(三)重大项目提速增效。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扩投资优结构,抢抓政策窗口期、机遇期,落实“1244”统筹推进机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0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产业投资占比59.8%。新开工项目56个,历年最多,省“4+1”项目、省重点项目、市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均达100%。实施“招大引强”专项行动,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引进市外内资21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9%、7.85%。围绕集成电路、绿色石化等产业,招引亿元以上项目26个,镇海炼化1100万吨炼油和高端合成新材料、英力士ABS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完善“两库两机制”实施细则,出台优质产业项目全周期用地保障措施。持续推进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实质性启动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杜亚智能产业园、招宝智造谷、浦成小微企业产业园上榜省级小微企业园名单,数量居全市第一。申请中长期贷款、贴息贷款、政策性基金项目100余个,获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315亿元,贷款总量全市第一。

(四)内生动力日趋强劲。推进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筹)开工建设,甬江实验室建成材料分析与测试平台、3D数字制造创新中心,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正式运行,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实体化运作,质谱技术和数字经济研究院挂牌运营,启动建设“甬江芯谷”。石墨烯创新中心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创新中心,磁性材料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开工建设,宁波数字孪生东方理工研究院落地。新建博士后工作站9家、市级院士工作站2家。实施R&D提升攻坚行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4.6%,增速全市第一。实施区“十四五”技术攻关重大专项,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89.2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全市第一。实施数字经济提质扩量行动,新增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23个,省级数字化车间数量全市第一,获评省数字经济优秀区。迭代升级“科创镇海·人才金港”政策体系,打造甬江科创区人才引育共同体,入选国家级引才(培育)工程22人,数量领跑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技术经纪人全覆盖,促成技术交易额49.5亿元。启动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培育农创客120名。发放新一轮“科技贷”3.9亿元、惠及企业129家次。新建国际人才社区等人才安居专用房1718套。

(五)发展活力逐步释放。推动数字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富裕重大改革一体融合,集成突破。迭代完善数字化改革“1612”体系架构,新增省市试点应用27个。“镇e惠”获国家乡村振兴局推介,化工产业大脑获评全省优秀产业大脑,“白蚁智治”“文化心愿荟”全省推广,废弃车综合治理服务升级为市级应用。全省率先开展工业企业与宗地全面评价,“亩均论英雄”改革连续3年获省市督查激励。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全省首创“1+3”法制案审模式,全市率先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赋权模式全覆盖。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新增AA+、AA信用评级国企各1家,融资成本近3年最低。探索社区经济提升发展模式,“强社惠民”集成改革列入省级试点,全市率先完成经营性收入“相对薄弱村”清零。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全年进出口总额714.7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居全市前列。6家企业获评省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实现宁波舟山港首条大宗散装氢氧化镍航线常态化运输,宁波-印尼新能源材料进口模式入选省级优秀案例。投入资金6600万元,推进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

(六)城乡面貌不断优化。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牵引,实施整治项目20个,形成1700亩连片耕地、林带、小微园区等一批标志性成果,打造全省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镇海样板,获评省十佳控违示范典型,全省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在镇召开。完成石化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滚动实施“精特亮”工程,深化城市品质提升“1618”行动。招宝山街道入选国家城市更新试点示范区域,庄市科创策源特色产业风貌区、九龙湖-十七房县域风貌区入选省城乡风貌样板区,蛟川街道、澥浦镇获评省美丽城镇样板,九龙湖镇获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迎周村、勤勇村获评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永旺村上榜省级首批“未来乡村”。汶溪村、田杨陈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A级景区村庄覆盖率全市第一。加快城乡现代社区和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建成全市首个区级未来社区一体化智慧服务平台,3个社区获评省级未来社区,骆驼桥未来社区入选省重点建设项目。开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9个、安置房2000套。改造城中村110万平方米。完成征迁210万平方米,面积全市第一、历年最大。杭甬复线宁波段一期、杭甬复线澥浦互通、威海互通连接线加快建设。开工建设轨道交通7号线沿线站点4个;2号线二期后通段开通运营。新改建路侧智慧泊位833个,新建充电桩386个。

(七)生态治理持续深化。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绿色制造“521”工程,完成节能减碳绿色化改造项目40个,创建三星级绿色工厂59家,整治高耗低效企业96家、淘汰落后产能58家、“散乱污”210家,入选省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区。系统谋划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清新空气行动,PM2.5平均浓度22微克每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86.9%。落实“甬有碧水”攻坚行动要求,开展“污水零直排区”2.0版建设,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获评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建成68个“无废城市细胞”,实现一般工业固废和小微企业危废统一收运体系全覆盖。推进生活垃圾全域治理,基本建成智慧收运体系,生活垃圾总量下降2.65%。高标准开展生态修复,修复滨海湿地399公顷,新增造林面积1518亩;海塘安澜一期、清水浦泵站、庶来闸站扩建等水利工程加快建设,澥浦闸站获评中国水利工程最高奖“大禹奖”。完成上级生态环境巡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6项。

(八)民生福祉有效增进。围绕“扩中提低”,全力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6%。新增城镇就业1.44万人,残疾人就业率全市第一。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83%、99.92%,医疗救助政策落实率100%,“天一甬宁保”参保率全市第一。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6033套,城镇住房保障受益率21%。支出专项救助资金2696.41万元,创成2个省级无障碍社区。投用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个,建成托育服务项目12个,新增托位605个,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数、常住人口千人拥有托位数均居全市第一,创新众筹互助养老模式入选省级共富最佳实践。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获评省“新时代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8家。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成投用教育项目8个,新增学位7560个,普惠性幼儿园儿童在园率95.93%;实施“校校精品”工程,全市率先建设中小学生荣誉褒奖体系,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新生全部由公办学校接纳,初高中段教学质量保持省市前列。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民办义务段学生占比提前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深化“双减”工作,全面清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区技工学校获批设立并首批招生。全国蹦床集训基地开工建设,实现世界蹦床锦标赛金牌零的突破,竞技体育荣获省级以上综合体育赛事金牌54枚。深化健康镇海建设,区人民医院部分指标达到“三甲”水平,区中医医院启动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创建;龙赛医院改造、危化医疗急救中心和中医院扩建项目稳步推进,县域就诊率达93.7%,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评价全市第二。深化“厚德镇海”建设,15人获评“浙江好人”“宁波好人”。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综合测评全市第二。文化执法工作获评全国先进。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全市率先实现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覆盖率两年倍增。除九龙康养中心因文物抢救工作中止外,7项民生实事均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坚持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政府团队,着力提标准聚心气、提能力强实操,优作风干成事、优机制增效能,加快建设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和党组集体学习制度,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抓好巡视巡察反馈和“七张问题清单”整改落实,推动重大决策部署在政府系统落地见效。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实现全区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标准和目录全覆盖,营造更优法治化营商环境,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73件、政协提案163件。强化作风建设保障,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开展“五问五破、五比五先”机关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打造廉洁政府,强化资源要素管理、工程项目建设等领域监管。

同时,我们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民族宗教、审计统计、对台、保密、档案、地方志、外事侨务、信访等工作有效加强,工青妇、工商联、残联、老龄、慈善、红十字会、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新发展。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一年,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镇海、关心镇海,为镇海发展指明方向,我们备受鼓舞!全体干部群众全心投入镇海、建设镇海,为镇海添砖加瓦,我们倍感振奋!广大企业和企业家选择相信镇海、留在镇海,为镇海加油助力,我们倍加感动!同心者同德,同德者同行。我们始终坚持着、努力着、奋斗着,成功经受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满怀豪情迈上奋进“两个先行”的新征程。

回首过去一年,成绩得来殊为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区委带领全区人民团结奋斗、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为镇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镇部队官兵、部省属单位,向所有为镇海发展付出心血的拼搏者、奋斗者、守护者,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去年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不及预期,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还不够快,制造服务业发展还不够充分,“两业融合”水平还不够高,创新平台和要素加快集聚,但两者转化为技术和产业发展优势还不够充分,平台之间、平台与企业之间联系还不够紧密。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还不够牢固,环境问题反弹回潮压力依然存在。城市能级和品质有待提升,城市风貌还不够大气,体现镇海文化与特色的地标性建筑还不够多。基层治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风险精准识别、快速响应的能力有待增强,城市本质安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少数干部工作的激情、攻坚的锐气、改革的胆识有所减弱,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力。对此,我们将勇于直面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快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党的二十大从战略全局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面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政府必须主动靠前,坚定不移扛起政治担当、发展担当,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坚持每项工作都要向最好的学、与最强的比、跟最快的赛,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战略耐心、提高战略思维,一张蓝图干到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谱写镇海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委、市委、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建设“重要窗口”,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提振市场信心和活力,突出提升招商、惠商、安商质效水平,突出巩固现代产业和实体经济优势,突出增强创新发展和改革攻坚动能,突出优化城市格局和功能品质,突出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建设取得新突破,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建议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95亿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降碳和大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完成省市明确的既定目标。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内外环境依然严峻复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实现上述目标的压力依然较大。我们既要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又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把宏观形势把握好,把叠加机遇利用好,把独特的优势发挥好,因势而谋、顺势而动,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前列。做好今年工作,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工作中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发扬“四敢”精神,加快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创新高地、提升产业质效,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动力。二是全面对标“两个先行”奋斗目标。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为我们清晰标注了未来的历史坐标、发展的奋斗主题。我们要结合镇海实践,在思想上对照、工作上对标、行动上对表,把奋斗目标化为集结力量、引领实践的强大动力,以实际行动扛起奋进“两个先行”的政治责任。三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和落实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要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以防控战略的科学性,应对疫情形势的不稳定性。强化疫苗接种、群众就医用药等,着力保健康、防重症,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把工作重心转到医疗救治上来,加强中西医结合,强化重症医疗救治,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团队、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最大程度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

各位代表!今年的目标已经设立,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政府将凝心聚力、齐心协力,在全力建设科创强区、品质之城中勇于担当、勇挑大梁,在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期待的美好愿景中再谱新篇、再创辉煌。具体来说,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激发内需新动力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夯实经济稳进提质的基础。

全力提振市场信心。落实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打好降本减负、助企纾困“组合拳”,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持续迭代企业急需、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推动政策精准直达,兑现区级惠企政策资金7.2亿元。建设政务服务升级版,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和“一件事一次办”,办件再提速30%以上。制定新一轮普惠金融政策,新增制造业贷款50亿元,普惠小微贷款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政策性融资担保在保余额达到13亿元,放大倍数、完成比例等指标走在全市前列。实施新一轮“凤凰行动”,新增过会或上市企业2家。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实施民营经济新飞跃行动,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和“宁波帮”精神,真正把企业家当自己人,切实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让市场主体预期更稳、信心更足、活力更强。

强化投资关键作用。深化“1244”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压实“条抓块统”工作责任,强化全过程闭环管理,提升投资项目审批招标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安排亿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137个,新开工项目73个,总投资2316亿元,年度投资354亿元,其中产业投资242亿元。推动镇海科技文创中心、镇浦路北环东路至望海北路段、骆驼桥未来社区二期等项目开工。加快镇海炼化150万吨乙烯、浙能镇海发电燃机搬迁改造等项目建设。抓好重大项目储备,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优化投资结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工业投资高于投资平均增速。

提高招商引资质效。实施“招大引强”专项行动,深化“两库两机制”,强化招商资源统筹,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市场化招商及数字化招商,加大绿色石化、集成电路、制造服务业等产业项目招引力度,加快集聚更多“链主”企业、头部企业。拓宽外资招引渠道,聚焦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流量经济等业态,定向引进一批外商投资性公司、股权投资类项目。用好广交会、进博会、浙洽会等高端招商平台,策划一批有影响力的城市招商推介活动。搭建“镇街招商协同平台”,实现招商主体与项目落地镇街双赢。完成实际利用外资2.37亿美元以上、市外内资230亿元。

加快释放消费潜力。统筹财政补贴、减税、消费券等政策,继续开展消费促进活动,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推进同心湖、箭港湖等品牌商圈建设,打造4个商业特色街区。优化社区商业布局,加快蛟北、骆驼万科商业邻里中心建设,创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发展商贸新型业态,培育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消费新场景,打造农村电商示范村1个、服务站点3个。落实“三品”战略,扩大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等消费。举办购物节、汽车展、家居展等节庆展览活动5场以上。继续发放各类消费券,推广数字人民币消费,引导居民在镇消费。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二)全力以赴强实体,打造产业新高地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探索两业融合新路径,进一步筑牢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握国家石化产业布局机遇,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推动绿色石化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深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规上工业企业40家。实施管理提升“千百十”工程,培育管理提升标杆企业3家。深入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整治,腾出用地4000亩以上。开工建设三星和棉丰小微企业园。加快消化批而未供土地、促进供而未用土地开发建设。力争夺取“浙江制造天工鼎”。

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围绕建设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枢纽区目标,重点打造科技服务、数字经济、港航物流、大宗商贸等六大领域。推进现代服务业“两轴四片多点”布局,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提升服务业集聚发展和特色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13.5%。推动新零售与传统零售错位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重点发展液化品、油品等大宗商品交易,打造能源与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积极参与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建设。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落实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导向,推进省级新智造区域试点,建设全市未来产业先导区,新增数字化车间10个、智能工厂2个,获评“未来工厂”1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和软件信息服务业,支持优质工业软件开发商做大做强,培育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推动规划落地,超前布局发展先进前沿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引导数字产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快睿晶半导体掩膜版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项目招引落地,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投用智能芯片与系统创新中心。

(三)全力以赴优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

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为第一资源、创新为第一动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创新工作迈上更高层级、更高效率。

夯实创新平台支撑。加快甬江科创区镇海片建设,打造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筹)校地创新联合体,启用宁波数字孪生东方理工研究院,推动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二期建设,加快磁性材料创新中心建设,建成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2个。推动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市场化,实施3-5项技术攻关专项,新增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10项。打造“科技金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技术交易额达到56亿元。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好发挥创新主体特长优势,加快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科技经费财政投入增长15%以上。开展企业研发创新“诊断+提升”行动,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规上工业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90%以上,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力争达到3%。构建科技型企业发展梯队,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培育省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10亿元。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水平,新增发明专利700件。

优化创业创新生态。打造“甬江芯谷”人才发展新地标,出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促进政策,推进甬江科创区人才引育共同体建设。探索创新人才举荐制和人才互认制,新引进“雄镇英才”高端项目30个以上,入选市级及以上重点人才工程80个以上。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创新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科技贷款总规模达到4亿元。筹集人才安居用房600套以上,探索人才房票制,拓宽特定人才子女就学绿色通道。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和作风建设,完善科研诚信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四)全力以赴抓改革,扩大开放新优势

以改革开放纾发展之困、汇合作之力,坚持高水平“走出去”与高质量“引进来”有机统一,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活力。

提升数字化改革实效。把着力点放在急用先行、实战实效上,持续迭代“1612”体系构架,落实“三张清单”,推进数治大气、产销畅享、平安园区等一批应用场景建设,形成一批有省市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深化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提升智能感知、数据共享、网络安全等支撑保障能力。探索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开展特色应用场景试点。优化政务云资源供给。深化数据仓能力建设,推进省市公共数据回流,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到99%以上。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加大重点改革力度。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严格执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实现规上工业亩均税收12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6%以上。推进创新型产业用地,探索混合用地供给,完善土地二级市场配套政策。“一企一策”稳妥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2家企业混改,加大国企资产清点和盘活力度。深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完成综合行政执法指挥中心建设,确保1675项新划转事项“接得住”“管得好”。

拓宽开放合作渠道。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度参与浙江试验区宁波片区枢纽自贸区建设,探索“保税非保税同罐仓储”模式,建设新能源材料交易贸易中心,推动B型保税中心高效运营。发展跨境电商,支持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开拓东南亚市场,做大化工、机电等产品出口,更高水平“买全球、卖全球”,继续保持进出口总额全国占比份额不降低。深化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工作。

(五)全力以赴提品质,塑造城乡新风貌

推进全域统筹发展,强化城市规划与设计赋能,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推动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塑造经纬有序、错落有致、精致紧凑的都市形象。

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适配”体系。加快甬江北岸、镇海老城、新城1890区块、甬江实验室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强化“优化、盘活、修复、提升”四大核心功能,用好全省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成果,推动蛟川示范片早出形象,新开工和续建整治项目25个。推进区、镇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开展新城南区、临俞片区、集成电路产业园等重点区块控规编制。谋划打造翠屏山中央公园东门户。

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完成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招宝山老城、庄市老街、蛟川片区更新落地方案,推进钟包围合区块城市设计及控规调整。打造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省级样板,滚动实施“精特亮”工程,新增4条精品线、4个特色街区、20个亮点工程,完成年度投资150亿元以上。构建城乡现代社区体系,推进17个未来社区创建。改造老旧小区69万平方米,完成征迁180万平方米。加强街区设施、公园绿地等城市肌理更新,实施路灯节能改造2000盏,新增绿道10公里、绿地30公顷。推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开放式活化利用。塑造区块风貌特色,招宝山街道打造老城城市更新示范片区全国样板;蛟川街道优化“北工-南居-中田园”整体布局;庄市街道建设综合性、国际化社区,高质量打造甬江科创区核心区;骆驼街道打造新城核心区“城市客厅”;九龙湖镇打造“双优”品质乡镇;澥浦镇打造“一核两翼三轴”空间格局。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成杭甬复线澥浦连接线、威海互通连接线一期及二期北段。开工建设宁慈市域铁路、九龙大道快速路、明海大道北外环至镇海大道段。启动镇浦路、东邑南路下穿箭港湖隧道、镇海大道东延西扩项目。保障轨道交通3号线、7号线施工。推进炼化周边消防救援道路完善工程、石化区瑞祥路通港路改造工程。完善公共出行网络,新改建公交候车亭12个,新增路侧智慧泊位500个、充电桩150个,探索区块化停车管理。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新改建农村公路2.8公里。

(六)全力以赴优生态,谱写绿色新篇章

忠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深化环境整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保卫战,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实施挥发性有机物“1246”提级治理,持续削减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空气质量优良率90%以上。实施水环境质量考核,高标准完成水生态专项巡察整改,石化区建设“污水零直排区”省级标杆园区,市控及以上断面水功能区达标率、水质优良率分别达100%、83.3%。创建省级“无废城市”,建成国家级“无废石化基地”和60个“无废城市细胞”,工业固废综合处置利用率99%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95%以上。深化“生活垃圾分类”,“两点一房”改造覆盖面提升至95%以上。

推动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石化建安高效节能装备制造等重点双碳项目建设,争创减污降碳国家试点。深化绿色制造“521”工程,实施降碳绿色化改造项目100个,创建三星级及以上绿色工厂40家。推进石化园区循环化、绿色化改造,加快配套动力中心建设。促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完成光伏装机容量30兆瓦,探索布局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项目,逐步实现多能互补和能源资源梯级利用。

强化生态保障。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完善环保问题整改闭环工作机制。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一张图”,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数字统管”。深化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配置方式和交易改革,试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应用。高标准建设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建成清水浦泵站,推进庶来闸站扩建工程,实施万弓塘河、前大河等综合整治,开工建设后海塘生态湿地二期。谋划“海塘安澜”二期、甬江塘镇海段提标等重大项目。深化“森林镇海”、美丽河湖建设。推进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底调查。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万平方米。

(七)全力以赴强三农,绘就乡村新画卷

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先行”主线,塑造“1811”工作体系,提升“绿色都市农业强区”新风貌。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种植面积5.11万亩以上、粮食产量4000万斤以上,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0.9万亩,新建澥浦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抓好“菜篮子”保供稳价,建成市级千亩蔬菜保供基地,蔬菜产量达到8.5万吨以上,生猪出栏能力超3万头。深入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实施涉农科技项目12个,创建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新业态,推进南岚湾水果番茄精品园二期、蛟川市级都市农业公园建设,新增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个以上。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实施镇美乡村工程,建成1条省级共同富裕示范带、2个省级未来乡村和1个市级艺术赋能村。实施农房建设“十百千”工程,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3个。持续深化农村“三大革命”,启动澥浦、蛟川等多片区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改造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出水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95%、91%。争创省级“5+1”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体系集成建设区。

深化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实施集体经济持续巩固提升行动,规范农村“三资”管理,推进股权活权赋能,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均达到15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均达到50万元以上。健全土地流转集中连片激励机制,推动南岚湾澥浦片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鼓励多主体多方式参与闲置农房激活利用。开展“产业+”精准帮扶行动,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20%以上。实施“镇农数字”工程,完成4个省市“先行先试”项目落地。深化“两进两回”行动,引进培育“五类英才”50人,打造省市示范性青创农场1家。深化农合联改革,创建省数字化融合“三位一体”深化改革实施区。

(八)全力以赴惠民生,展现共富新图景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民生保障更暖心。把保障和促进就业作为“扩中提低”的根本前提,新增就业1.16万人。构建“全龄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健全“5+N”托育服务体系,推进5家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建设,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实施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一体化运营,开工建设九龙康养中心,建成招宝山街道西片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加快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000套。提升医保惠民水平,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完善困难群体托底保障政策体系,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完成公共场所无障碍改造11处。优化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

公共服务更贴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夯实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创建基础。推进中小学和幼儿园扩容提质,新建临俞规划小学等工程,投用明德书院等教育项目6个,新增学位5070个。统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实施体育、艺术工作监测报告制度,强化创新人才培育,打造“科学家之乡”。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深度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巩固“双减”成果,完善家校共育机制,营造轻负高质教育生态。深化医共体建设,打造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完成区中医医院扩建项目,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贵驷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施“雄镇医学高峰”计划,打造急诊医学、儿科学等5个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化文明典范城市建设,推动“七个周边、三路两侧、十小行业”整治。建设品质文化之城,加快龙赛体育中心、镇海美术馆、镇海音乐厅等重点文化项目进度,新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谋划建设综合性博物馆,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5200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5平方米,创建国家蹦床运动示范区。

社会治理更安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深化“平安镇海”建设。聚焦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城镇燃气等重点领域,开展安全风险集中治理,加快镇海港区化工片整合提升,加强石化区园区封闭管理,推动危化品领域全链智控。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御强台风、超强降雨和极端天气。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严厉打击养老诈骗、通讯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探索社区分类治理,新增“清廉村居”5个以上,“善治村”3个以上。坚决守住食品药品安全底线,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持续开展“八五”普法。

各位代表,为民办实事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的重要内容。我们经过公开征集和反复征求意见,提出10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大会票决确定后,我们将全力抓好落实,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强化政府自身建设是扛起新使命、跑赢新赛程、谱写新篇章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始终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筑牢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政治根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一)强谋划。把谋划作为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来做,着力解决“不愿谋、不会谋、不敢谋”的问题。坚持把学习和反思作为谋划的两个重要支点,在学习中开阔视野和思路,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推行重要工作项目“复盘法”。始终突出正确的工作方向,正确的工作路径,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谋划的有效性。善于发现问题,重在提出解决方案,提高谋划的系统性。紧盯工作结合点、共赢点、风险点,提高谋划的针对性。

(二)抓落实。保持定力抓落实,树牢“不抓落实就是失职,抓不好落实就是不称职”意识,不被困难所吓倒,不被议论所动摇,行稳致远抓好工作。雷厉风行抓落实,坚持“快”字当头,推动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报清单、评清单、晒清单。创新方法抓落实,多做主观努力,少找客观理由,善于在给定的条件下把工作做成、做好。以结果论英雄,用事实来说话,让时间来检验,由群众说了算。

(三)敢担当。强化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政府将始终担当在前,作出示范。主动担当,把上级交代的事、群众和基层找上门的事都当作“应该的”来做,不推不拖。敢于担当,对有利于发展的事情大胆“讲”,对不利于发展的事情敢说“不”,思考周全,拍板果断,杜绝“议而不决”。善于担当,过程能公开则公开,流程能健全则健全,把工作担当和工作规范结合好。

(四)重法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增强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能力,强化重大行政决策事前充分论证、事后全面评估,实现决策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有机统一。坚决抓好巡视巡察和审计问题整改。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事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力创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五)讲廉洁。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规定,加强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出让等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范,以高度的清醒和坚强的定力,增强廉洁从政“免疫力”。坚持严的基调,坚决守住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铁规矩、硬杠杠,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大力支持纪委、监委开展工作,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强化关键领域、重点对象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加强预算精细化管理,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把有限财力精准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上。

各位代表,栉风沐雨新征程,砥砺奋进续华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镇海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埋头苦干不松懈,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努力奋斗!

附件:名词解释与补充说明


附件

名词解释与补充说明

1.“七大机制”:指预防早发现机制、精密智控指挥决策机制、“三责联动”快响激活机制、“三区”最小单元管控机制、“五快”循环落实机制、分阶段清零机制、“三情”联动机制。

2. “五快循环”:指快检测、快流调、快编组、快转运、快隔离。

3. “产供畅享”平台:指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供需匹配和精准对接,为区内重点项目搭建“一链式”供需、“一站式”服务的平台。

4.“1244”统筹推进机制:“1”即构建“一条链”重大项目全过程管理,“2”即形成“双回路”工作推进体系,第一个“4”即成立“四大办”统筹协调服务,第二个“4”即建立“四级”协调会商运行机制。

5.“甬江芯谷”:以“服务浙江省、融入长三角、辐射全国”为目标,集聚海内外英才、有效承载优质项目、加速推进成果转化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新地标。

6. “1612”体系架构:第一个“1”即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6”即党建统领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法治六大系统,第二个“1”即基层治理系统,“2”即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

7.“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指坚持整体政府理念,对行政执法进行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系统集成改革,更大范围整合执法职责,优化配置执法资源,健全执法协同机制,实现部门间、区域间、层级间一体联动,形成职责更清晰、队伍更精简、协同更高效、机制更健全、行为更规范、监督更有效的行政执法新格局。

8. “1+3”法制案审模式:“1”即镇(街道)法制员审核,“3”即部门审核、司法所审核、会商审核。

9.绿色制造“521”工程:到2025,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绿色工厂评价500家以上,实施节能减碳绿色化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项目200个,创建区级以上绿色工厂100家。

1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86.9%:受夏季极端高温天气影响,2022年臭氧浓度超标天数同比显著上升,拉低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11.“无废城市”:指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12.“扩中提低”: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13.“校校精品”工程: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目标,加大对薄弱学校的师资、干部、教育条件配备和学科帮扶力度,推动全区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优质均衡。

14.区人民医院部分指标达到“三甲”水平:因等级医院评审周期改变,逐步向常态化评审转变,截至目前未收到评审通知。虽然区人民医院三级乙等医院还未正式创建成功,但已有8个病种、10例技术达到三甲水平,做好了随时迎接评审的准备。

15.“三品”战略:指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16.“浙江制造天工鼎”:是继大禹鼎、平安鼎、创新鼎之后第4个以浙江省委、省政府名义颁发的鼎类奖项,通过各地制造业综合实力评比,彰显工业实绩实效。

17.“两轴四片多点”布局:“两轴”是指以甬江北岸串联甬江科创大走廊镇海片、镇海老城枢纽港城片区,构筑东西向服务业发展轴带,通过甬江科创区镇海片、镇海新城核心商务片区、北部生态休闲片区串联,构筑南北向服务业发展轴带。“四片”是指打造甬江科创区镇海片、老城枢纽港城片区、新城核心商务片、北部生态旅游休闲片区4大服务业集聚区。“多点”是指在4大服务业集聚区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特点,推动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慧谷电商直播基地、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等多业态现代服务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18.“三张清单”:指重大需求清单、多跨场景清单以及重大改革事项清单。

19.“保税非保税同罐仓储”模式:针对不同状态下的同种货物,在“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的海关监管制度下,允许非保货物进入特殊区域储存,与保税货物一同参与集拼、分拨,实际离境出口或出区返回境内,有效提升保税仓储利用率。

20.“一核两翼三轴”:“一核”是指以城镇核心建成区为主体,聚集优势要素资源,打造开发最为集中、人气最为活跃、产业最为密集的城镇发展中枢,“两翼”是指湾塘岚山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沿山觉渡乡村生态休闲发展区,“三轴”是指打造329国道沿线、杭甬复线澥浦连接线沿线以及澥浦大河沿线3条城镇发展轴。

21.“1246”提级治理:“1”即开展10家以上VOCs重点企业全流程管控,“2”即开展20家企业低效治理设施提升,“4”即开展40家企业污染防治绩效提级治气,“6”即开展60家企业废气排口排查整治。

22. “两点一房”:指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归集点、垃圾房。

23.“1811”工作体系:第一个“1”即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先行”主线,“8”即联动实施“镇农强基”等“八大重点工程”,第二个“1”即落实万亩高标农田建设等十大“攻坚项目”,第三个“1”即争创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区等十大“亮点成效”。

24.农房建设“十百千”工程:是宁波市为从源头上提升农村房屋品质,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建设均衡优质发展提出的一项工程。“十”即建设10个“浙东民居”样板村,“百”即建设100个农房改建示范村,“千”即建设1000个安居示范村。

25.省级“5+1”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体系:“5”即推进源头分类精准化、投放清运规范化、回收利用资源化、站点运维标准化、环卫保洁精细化,“1”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体系建设。

26.农业标准地:指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并完成必要的区域评估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主体标准、产业标准、投入产出标准等控制性指标,串联农田提升、土地流转、项目建设等产业发展链条,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农业质效全面提升的规模区块单元。

27.“5+N”托育服务体系:“5”即建立以家庭照护、社区统筹、社会兴办、单位自建、幼儿园办托班等5种主要模式,“N”即补充家庭托育点、社区驿站等机构,形成“5+N”多元化办托体系。

28.“雄镇医学高峰”计划:在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整合相关学科优势资源,全区分批组建科技优势突出、技术水平领先、设施条件先进、人才队伍完备、组织协调机制完善的医学重点学科群。


图解: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图解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