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索  引  号: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成文日期:

文件编号:

主题分类:

《镇海区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

浏览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中的兜底保障作用,系统集成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帮扶资源,提升救助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助力困难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现就推进“镇海区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以下简称“助联体”)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的要求,坚持党建统领、统筹协同、数字赋能、需求牵引的原则,高标准推进区助联体规范化建设及实体化运行,实现镇(街道)助联体服务站、村(社区)助联体服务点全覆盖,打造“镇心暖”助联体特色品牌。以省大救助信息系统、e治通为支撑,加大救助数据集成力度,提升助联体数字化应用功能,优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救助服务能力,推动“一件事”线上惠民联办改革,完善“幸福清单”数据归集及探访关爱等延伸服务,构建“资源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平台支撑、数据共享、供需智配”的“镇心179”服务型多元化救助模式,营造“浙里有爱 镇心送暖”浓厚氛围,全面提升困难群众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助联体”实体建设

以资源共享、队伍共建、站点共营、成果共享为原则,建设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阵地,落实办事人员。

1.选址要求。各级“助联体”应有与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办公活动场地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实行实体化运作。区级建设区助联体;镇(街道)级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工站、儿童之家、爱心驿站等场所资源,建设镇(街道)助联体服务站;村(社区)级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慈善服务点等场所资源,建设村(社区)助联体服务点。

2.标识设置。按照“三统一”(统一名称、统一室内外标识、统一LOGO)的要求,设置“助联体”标识。在建筑物门口和室内醒目处悬挂“镇海区助联体”“xx镇(街道)助联体服务站”“xx村(社区)助联体服务点”名称和标识。

3.功能设施规划。按照“1窗+X功能区”的要求,设置“助联体”功能。“1窗”指面向群众的咨询服务综合窗口,“X功能区”包含“浙有众扶”成果展示区、常态化办公区、培训议事区、群众体验区等。区级“助联体”以“一键救助”为亮点打造智能化体验区,将安全防护、健康监测、可穿戴等多板块智能设备作为展示与体验内容;镇(街道)助联体服务站可结合本辖区服务特色设置群众体验区。

4. 人员配备。区级配备3名“助联体”工作人员(1名在编干部,2名社工站工作人员),镇(街道)级配备2名工作人员(可兼职),村级可由在职工作人员兼任。

(二)定位“助联体”功能服务

1.凝聚资源合力,建立救助帮扶“两张清单”。发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作用,建立助联体多元主体协商共治机制,会议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分工,及时梳理谋划政策清单、服务清单。聚焦困难群众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灾害等社会救助,重点优抚、残疾人、困难职工、困难家庭青少年、贫困妇女、困难家庭儿童等特殊群体救助,司法、电力、供水、燃气、通讯网络等民生事项帮扶补助,慈善公益、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社会力量帮扶。系统集成政策、有效整合资源,着力推出并完善系列化“镇心送暖”清单。

2.多维动态评估,开展救助需求摸排建档。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建立返贫监测数据库,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度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加强科学动态监测并及时予以纾困。结合对救助对象和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等困难群体的探访关爱,摸排评估困难群众生活、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各方面、多层次、差异化需求,形成救助(服务)需求清单,建立需求征集审核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制定个性化的需求建议,落实“一户一档、一档一策”,形成困难家庭需求管理信息库。

3.推进供需智配,实现救助项目精准实施。建立“点单式2.0”服务模式,结合群众需求和救助帮扶清单,通过线上分析比对,实现救助对象需求与救助项目、资金、志愿服务等有效对接和高效智配,梳理形成帮扶计划,绘制帮扶“流程图”,加强为群众提供网上办、上门办等多种形式救助申请代办服务,实现“一站式”申请受理、救助“一件事”多部门联办便捷高效。建立落实救助服务闭环管理与跟踪评价机制,定期开展部门(单位)信息交互和数据更新、推送,及时共享困难对象相关信息,持续跟进困难对象的需求满足和家庭经济变化情况,跟踪、督查政策落实情况,定期评估资源匹配效果,调整资源匹配措施,推动部门(单位)联动救助闭环管理。

4.强化培训宣传,促进救助队伍提质赋能。面向提供救助帮扶服务的各类主体,通过专家讲座、工作座谈、业务沙龙、公益直播、实践操作等多形式经常性的开展政策业务知识和系统应用等学习交流、教育培训活动,有效提高救助队伍政策运用能力及业务水平。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渠道宣传救助政策,发挥综合窗口咨询解答功能,印制助联体宣传折页,搭建救助工作绩效晾晒台,区助联体增设电子显示屏,开通“179”区级社会救助热线等,进一步提高救助政策认知度与理解力。

(三)健全“助联体”运行机制

1.打造“镇心暖”助联体品牌。一是建立“镇心英雄”志愿服务队伍。在各职能单位、公益慈善组织等多方力量中招募志愿者,组建以助联体牵头的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到救助服务活动中;树立助联体IP形象,后期拍摄相关宣传推广视频。探索建立“接受救助—志愿反哺—提供服务”互助模式,让有参与意愿的社会救助对象参与社区公益性社会服务,提升困难群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实现困难群体内部需求互补、互助共享、和谐帮扶。二是完善“镇心送暖”服务清单。推出并更新“菜单式”与“点单式”暖心服务清单,针对性开展多样化服务进家庭项目。三是打造“一镇(街)一品牌”。各镇(街道)结合助联体服务站实际情况与特色,分别提炼打造助联体子品牌,区级助联体将从品牌项目孵化、运行机制、宣传思路等方面给予指导,在彰显整体特色基础上增添个体亮色,全方位打造镇海“助联体”品牌形象。

2.发展“镇心179”特色救助模式。以区助联体作为1个枢纽平台,7个镇(街道)“助联体”服务站作为蜂窝联盟,整合各职能部门、社会资源,以“生活救助兜底保障”、“就业救助贴心帮扶”、“医疗救助暖心关爱”、“教育救助助学添翼”、“住房救助暖巢更新”、“灾害救助救济送暖”、“善行镇海同心向善”、“社会力量爱心参与”和“智慧救助惠民联办”等9大行动作为突破性抓手,打造“1+7+9”镇海特色“助联体”帮扶服务体系,体现“镇心179,暖心一起救”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中心要义。

3.创新助联体“六个一”工作法。以“暖心、爱心、贴心、安心、细心、耐心”作为助联体阵地创建的初心,通过一个受助对象,一份需求清单,一份评估方案,一个服务平台,一个服务组织,一份服务方案这“六个一”作为助联体提供救助服务的模式,旨让受助对象的受助过程标准化、内容多样化、服务专业化。

(四)落实救助“一件事”工作流程

1. 主动发现。区民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医保局、区残联等部门(单位)应定期将可能影响中低收入群众家庭经济状况变化的有关数据推送至区“助联体”平台。其中,区民政局实时推送主要劳动力去世信息,区人力社保局实时推送新增失业人员信息,区医保局实时推送参保群众自负医疗费用4万元以上人员信息,区残联实时推送新增残疾人信息。

2. 落实救助。区“助联体”平台将部门推送数据梳理汇总识别,若是民政在册救助对象,则将该对象根据救助帮扶需求推送至相关部门(单位),非在册对象则推送至户籍所在镇(街道)。部门(单位)收到推送信息后,应及时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及时落实救助措施;镇(街道)收到推送信息后,应通知村(社区)主动上门了解相关情况并告知其社会救助政策,若本人申请有困难的,村(社区)应协助其向镇(街道)申请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镇(街道)及民政部门应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及时给予审核审批。

3.闭环反馈。对推送至相应部门(单位)、镇(街道)的信息,在限定时期内,由经办部门(单位)、镇(街道)将办理情况反馈至区“助联体”平台,区“助联体”平台对每月的办理情况实行通报,确保件件有落实。

(五)明确“助联体”职责分工

1.部门(单位)。区救助职能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责,积极参与全区“助联体”工作,及时落实各类救助帮扶制度,提升困难群众“救助一件事”联办效率,并将联办结果推送至区民政局,实现救助信息闭环管理。区民政局牵头“助联体”建设,整合相关救助部门(单位)、公用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力量资源,依托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及时向其他救助职能部门推送、共享困难对象信息,指导镇(街道)、村(社区)和社会力量参与联动救助,实现政策联审联办、资源共建共享,形成救助帮扶工作“大合力”;区医保局、教育局、建交局、人力社保局、应急管理局等救助职能部门和相关特殊群体救助单位在职责范围内依照相关流程主动做好困难对象信息筛查,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帮扶范围;民生事项帮扶单位及时落实困难对象各项补助政策。通过购买服务、开发岗位、设立基层社工站等方式,鼓励专业社工力量在社会救助领域协助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评估、建档访视、需求分析等事务。

2.镇(街道)。各镇(街道)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落实专职人员开展入户调查、探访关爱、帮扶服务、资源链接和幸福清单送达等工作。建立健全救助网格,实现救助对象服务全覆盖;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发挥镇(街道)助联体服务站连接区级部门(单位)、村(社区)助联体服务点、社会力量和辖区内困难群众的枢纽作用,为困难群众提供便利、精准、多元救助;积极培育、引导属地慈善力量、社会组织、乡贤及志愿者参与帮扶活动,拓展救助帮扶渠道,丰富救助帮扶内容,提升救助帮扶水平。

3.村(社区)。协助镇(街道)开展困难群众排查、帮扶需求排摸和政策宣传,常态化开展探访关爱等工作,帮助群众反映救助和帮扶需求。发挥致贫返贫对象监测预警、发现报告作用,通过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管员、网格员等工作队伍,常态化开展困难家庭信息排查、预警监测、探访关爱、幸福清单送达、政策宣讲等工作,实时向镇(街道)反馈救助服务信息。协助慈善公益等社会力量开展困难群众帮扶。

4.慈善公益力量。充分发挥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动员引导慈善力量加大社会救助方面支出,对参与社会救助的慈善组织按照有关规定落实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区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及其他慈善组织要设立社会救助专项基金,引导项目资金重点投向社会救助领域。鼓励支持爱心企业(人士)、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以捐赠物资、设立项目、提供服务等方式,开展多形式社会救助帮扶活动。加强社会救助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积极发挥志愿服务在汇聚社会资源、帮扶困难群众、保护弱势群体、传递社会关爱等方面作用。

三、工作保障

(一)强化联动推进。充分发挥区社会救助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成立“助联体”建设推进工作专班,专班由区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任组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络员为成员,专班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联动救助职能部门、特殊群体救助单位、民生事项帮扶单位以及慈善公益力量等,建立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助联体(站、点),构建线上线下、纵横多样的一体化联动机制。

(二)加强督促检查。发挥区社会救助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联络员制度,定期专题研究“助联体”开展情况;完善“助联体”建设和运营指标,对建设和运营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健全督导问责机制,组织多部门(单位)开展联合督查,分阶段开展督促检查工作,落实社会救助领域信息公开,加强救助资金监管,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三)加大宣传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工作动态信息,通过开展政策咨询活动、印发宣传资料、开辟宣传专栏及利用新闻媒体、公众号等,积极宣传“助联体”工作,进一步提升群众救助政策知晓度、参与度,积极营造正向舆论氛围,营造“有困共助、有难众扶”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