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开了40年的钟表店:在“嘀嗒”声中“修复”旧时光

发布日期:2023-01-10 09:02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图为太平钟表店外观。

在招宝山街道西长营弄有一家10平方米左右的钟表店,名为“太平钟表店”。店铺外侧似刚翻新了一遍,在冬日老槐树的映衬下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红,丝毫看不出老店铺的痕迹。

图为店内的钟表。

但步入店内,一股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墙面上各式各样的老挂钟、玻璃柜台里琳琅满目的机械手表和桌面上陈旧的铁质台灯,无一不在诉说着这家老店的历史。

老店开了四十多年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这么一句话:“荒年饿不着手艺人。”

40余年前,20岁左右的周幼琼习得了修表师父亲的手艺,从大榭岛来到镇海开了这家钟表店。“太平”二字正是源于她的家乡——北仑大榭太平村。

图为修表工具。

螺丝刀、加油笔、刷子、镊子、开表器、起针钳……桌面上整齐摆放着一排维修工具,桌前一老师傅右眼戴着放大镜,手执一把磨得发亮的镊子,小心翼翼地拆卸着一块手表。这位伏案修表的老师傅就是周阿姨的先生顾伟奇。“一开始他在单位上班,后来我这边太忙,他就随我加入这一行了。”周阿姨看着忙碌的丈夫笑着说,“他上手可快了,没多久就学会了!”

图为顾伟奇与周幼琼夫妇。

店铺的墙面上,一台略显沧桑的老挂钟尤为引人注目。据周阿姨介绍,这台钟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一位顾客放在这边维修的。周阿姨夫妇俩几十年来修了数不清的钟表,几乎各种样式都修过,现在修的表大部分是石英表和机械表,前者大多时候是要换电池,后者则经常需要保养。

“他们这家店开好多年了,我们的表都是在这边修的。”阴雨天,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穿着雨衣前来修表,言辞中不吝赞美。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

在许多人看来,每天盯着这些机械零件,实属枯燥。但或许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周阿姨能在这一行坚持40多年,恰恰就因为喜欢。

图为周幼琼在修表。

“开始的时候也想过转行,我学过无线电通信,对电报一类比较内行,当时这边邮电局挺需要我这样的。”但后来周阿姨觉得自己还是喜欢修表这一行当,于是一门心思埋首于这一方寸天地,在铁质台灯明黄的灯光下,沉浸于钟表的世界。

图为送到店里修理的手表。

“做这一行要耐得住寂寞,即便没有生意,店也要一直开着。”这几年因为许多原因,周阿姨的生意有些不如以往,但各个年龄段的顾客依然都有,甚至还有外国友人来修过手表。

谈及这么多年开店生涯中难忘的经历,周阿姨说店里经常有客人落下钱包,大概20年前曾经有位顾客落下一个布包,里面竟然装着8万元钱。到了第二天下午,失主才上门认领,还要给钱答谢。最后周阿姨夫妇俩也只收了两瓶汽水当作谢礼。

40多年弹指一挥间,修的是机械零件,念的是旧日情怀。这或许就是周阿姨能坚持到现在的原因之一。

修表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曾说:“择一事,终一生。”

周阿姨曾对自己儿子说,想做的事情要做下去,最起码做出一点儿成绩,什么活上手要能够拿得起来,要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如果干一段时间就换行业可能永远做不出成绩。

“可能一两年以后,儿子说不定也会来做这一行。”周阿姨微笑着将废旧电池收在托盘里,之后定期投放到小区的集中处理点,“等哪天退休了,我们可能就旅游去,现在也就过年休息休息。”

钟表的每一天是周而复始的86400秒,每个人的每一天也有着自己的生活轨迹。早上7点开门修表,晚上9点收工回家。在周阿姨眼里,守着钟表店这一方天地,将一个个细小的机械零件拆开、重组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简单安乐,自在和谐。

随着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许多钟表铺子已经难觅踪迹。而周阿姨夫妇俩的“太平钟表店”依然扎根在街角那棵苍劲挺拔的老槐树下,默默打磨着光阴。

冬季的萧萧落叶铺满街道,镇海的悠悠轮渡已经演变为了地铁,小小的钟表店也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了繁华,又归于平静。

或许未来有一天,修表行业也会逐渐隐入尘烟,但就像周阿姨说的,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嘛。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