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首个暑假 孩子们过得怎么样?

发布日期:2022-09-01 08:53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首次将“减负”上升到国家层面。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是“双减”政策落地满一年后的首个完整暑假,孩子们过得怎么样?家长们还焦虑吗?

书面作业明减量  实践作业成主流

稻田插秧

这个暑假,镇海区中心学校五年级的晨晨参加了水稻插秧、应急救护培训等多场研学活动。他没有奔波于各类补习机构,也没有沉浸在“题海”,而是在多元实践中,经历更多彩的暑假生活。

“‘双减’后,明显感觉孩子的书面作业减少了,大部分是手抄报制作、好书推荐、艺术鉴赏等实践类作业。”晨晨妈告诉调查员,今年学校根据孩子期末测试水平针对性地布置了暑假作业,像英语抄写、语文阅读理解、数学套卷等,在暑期前半段就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

孩子们参加暑期公益活动

7月上旬,全国疫情形势相对平稳,苏女士抓紧机会带女儿回了趟山东老家。在菜园里摘菜、在瓜藤下乘凉、在灶台旁帮奶奶递柴,远离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女儿萱萱在乡间体验久违的童年时,也完成了“学习家务”的实践作业。

萱萱是“双减”政策实施后的首批一年级学生,相比高学龄段学生,苏女士发现变化非常明显。“相较于学习成绩,学校更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比如不再对孩子的书面作业作强制性要求,而是要求孩子在暑假完成‘学一项家务’‘读一本好书’等作业打卡。”苏女士说。

自去年8月,我区发布《关于落实“双减”政策的若干措施》以来,全区各中小学作出诸多有益探索:从作业改革到培训减压、从学伴小组到兴趣社团、从课后服务到暑期托管“升级”……“双减”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孩子们有了更多时间拓宽视野、提升素养。

参观昆虫博物馆

学科培训报班减少  更注重兴趣培养

8月8日,《今日镇海》整版刊登民办非企业单位注销公告,显示40家培训机构申请注销。通过一年的“双减”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我区培训机构或注销或转型为文化艺术类、体育类和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

“之前工资的一半都用来给孩子报培训班。”朱女士是一位二孩妈妈,她坦言,“双减”后教育支出减少了,而且,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了。“以前孩子不仅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做培训班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也常因为孩子作业拖拉而上火。”朱女士说,“双减”后孩子的自主时间变多了,周末就带儿子去爬山,去看儿子喜欢的昆虫展,没有了辅导作业的“鸡飞狗跳”,母子关系更亲密了。

启文小学的拳击课

学科培训减少后,也有部分家长把目光转向了孩子的兴趣挖掘和培养。今年暑假,市民李女士给女儿报了舞蹈、声乐兴趣班。“趁孩子还小,培养她的兴趣进而发展成一项技能,说不定将来就能用得上。”从事美编设计工作的李女士,是兴趣培养的受益者,当然她也有自己的考量,“上兴趣班,孩子开心,我也省心。”李女士说。

采访中,有不少家长表示,这个暑假,由教师、退休教师、社区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等开展的各类暑期活动也十分丰富,作为艺术、体育、科技等特色课程的一个补充,带给孩子一个七彩暑假。

“减”字之下找平衡  周边游促劳逸结合

“双减”,指的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不过,调查员调查发现,相较于小升初压力,初中生所面临的中考压力依然是需要直面的问题。不少学生和家长尝试在“减”字之下找平衡。

开学升初三的刘同学向调查员罗列了他的暑假作业:英语预习九年级前5单元,背诵单词;数学预习前2单元,做题;语文背诵古诗,阅读理解文言文每周2篇;社会卷子5张;科学暑假作业1本。“从作业量来看,平均到每一天其实并不多。”刘同学表示,作业较去年暑假相比基本差不多,家里也没有布置额外作业,不过因面临中考,他倒是给自己制定了暑期特别计划。

刘同学结合老师布置的部分弹性作业,又报了网课补习。除了有规律的日常学习,他和家人们十分注重劳逸结合。“不给他太大压力,皮筋绷得太紧容易断,适当放松也是需要的。”刘妈妈说,因疫情不能出远门,全家人就会有计划地周边走走,休闲放松度个假。刘同学粗算了下,一个暑假在旅游上的花销大概是2000—3000元。

学习做饭

同样,暑假里,何同学早早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并结合自己的薄弱点,给自己报了线下一对一补习。“一节课五六百元,要对得起爸妈的这份付出,所以平时会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也不耽误出去玩。”何同学说,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这个假期,她去了海防遗迹开展红色研学,其余时间也会四周逛逛。

调查员了解到,利用暑假有限的时间奋起直追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合理用好在家时间,在“减”字之下发挥个体差异的最佳效能。

焦虑还有  调整心态适应新形势

“双减”原意是让教育这件事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双减”后,家长间的“剧场效应”常被提及——自己家孩子减了,别人家孩子不减,那自家孩子岂不在升学竞争中“吃亏”?这仍是目前大部分家长焦虑的根源。

罗同学新学年就读六年级了,想到孩子即将面临“小升初”的考验,罗妈妈感觉压力倍增。“现在学校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我们无法准确掌握孩子的成绩位次,就无法做好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不能进好初中,那以后怎么考好高中和大学?”罗妈妈说。

面对现实困境,罗妈妈也只能一边调整自己的心态,一边积极和孩子沟通。罗妈妈表示,如果孩子有需求,未来可能也会视情况给孩子补习。

作为低年级学生家长的张女士,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也表示不轻松。“班主任常跟我们说,‘双减’减的是不努力的孩子和不优秀的家长。”张女士担心,“双减”之下,家长过多介入孩子的学习,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独立性的养成。

同时,“双减”政策实施后,培训机构大面积关停,而大众唯分数论、唯学历论的意识转变还需要时间,这种情形下,教育资源成了家长之间不可言说的“秘密”,教育门槛反而变高了。“目前,我们也是一边观望、一边调整心态,希望车到山前必有路吧。”张女士说。

调查员调查发现,大家对于“双减”政策几乎举双手支持,但“双减”这道题,立场不同,态度不同。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及其家长来说,他们的焦虑表现更甚。有人表示:“毕竟要面对50%的高中录取率,对要参加中考的孩子来说,不学习没有辅导班很容易被淘汰。”

无论如何,在“双减”中适应新形势,是目前大部分人的心声。

鲲池小学的竖笛社团

专家建议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2021年8月25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对培训机构自编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所有线上与线下、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材料提出了全面规范要求。

2021年8月30 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要求大幅压减考试次数。同日,教育部办公厅等三部门印发通知,部署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工作。

……

随着“双减”工作逐步实施,更多教育工作者也在关注,下一步“双减”该往哪里走。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学院郑晓芳老师表示,“双减”的目的是缓解教育的焦虑,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双减”政策落地对学校在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也应该把注意力从只关注孩子学业转变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上来,放下焦虑,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当然,“双减”政策的落地,还需要社会公共资源的助力,丰富中小学学校课后服务内容。

另外,有老师表示,“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校内教师教学能力和责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双减”减负了孩子和家长,老师的压力似乎更大了。希望在尊重教学规律的情况下,给予更多教师相关政策上的倾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