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67号建议的答复
领衔人 | 虞定岳 |
建议内容 |
目前从国家教育体系来说,读大学已不是一件难事,大专、本科学历毕业的大学生不少,许多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也通过3+2学习,最终也提升成为大专或本科学历人才,真正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的人员比较少。目前石油化工机电安装行业,许多企业只有技术管理人员,一线作业的专业技术工人严重缺乏,一批新型农民工在填补这一空白,经过职业技术学院培训的技术工人严重缺乏,包括设备专业的钳工、管道专业的管工、焊接专业的焊工、结构专业的铆工、电气专业的电工、仪表专业的仪表工、起重吊装专业的起重工、锅炉专业的筑炉工、架子工等等一系列专业技术工人。目前现状是在一线的施工作业人员,年轻人不多,年纪都在40~60岁偏多,这些人几乎都没有经过专业院校的教育培训,许多人员都是一批农民工,跟着一些老师傅慢慢看着学的,技术水平较低,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这方面工匠技术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项有效的措施,镇海区是石油化工电力建设的主战场,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更大,纵观全国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呼声也非常强烈,目前中石化系统内一些主力承包商也面临着没有作业技术人才,一些实际运营的企业也面临着找不到维修保养技术工人。据了解,目前宁波的几个技师学院,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企业需求量很大。 建议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加强校企联动,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工匠队伍建设。另外还可以聘请一些企业中具有专业技术经验的专家或退休的技术专家来教学,教学以实际动手能力为主,基础理论为辅的教学模式,让企业可以提供一些实训基地,教学周期可以适当考虑1-2年。 |
主办单位 | 区人力社保局 |
答复意见 |
虞定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建议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针对您提出的建议,区人社局结合面商情况,会同区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将合力推进此项工作。 一、拓宽引才渠道,加强青年工匠引进 我区深化拓展“四地十校”机制,在全国12所院校合作设立镇海区“雄镇强匠”培育奖学金,引导高校开展各类凸显镇海元素的技能大赛,鼓励学生来我区开展实践见习、就业创业。同时,每年组织重点企业赴外精准招聘,创新开展“百名青年学子镇海行”、“百名博士镇海行”等活动,不断提升我区引才品牌影响力。2021年,我区全年新引进大学生首次超万人。2022年,受疫情因素影响,我区主要采用线上形式,开展网上云端招聘会3场、合作院校云端就业座谈会2场,下半年拟结合疫情防控情况加大线下招聘会力度,组织企业赴外地高校精准招聘。 二、打造育才平台,加强本土青年工匠培养 一是新建技工学校专业化育才。为满足区内绿色石化、装备制造重点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区将技工学校建设项目列入“十四五”重点工程,由区人社局和区国有企业文旅集团共同办学,具体由区文旅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运营。首批设置机电一体化、化工工艺、化工分析与检验、数控加工、酒店管理5个专业。在新校区建成前,租赁原建成学校、俞范学校为过渡校区,计划于今年9月招收首批学生400人。新校区选址在绿色石化、装备制造产业集聚的蛟川街道俞范地区,力争今年底启动建设,2024年底建成,建成后每年可为我区培养输送本土技能人才超2000人。除区技工学校外,吉博教育集团在植物园原易思戴学院获批设立宁波第三技工学校,设置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电子商务、服装设计与制作等专业,今年拟招生1000人,总体在校生规模可达3000人以上。因此镇海区范围内两个技工学校稳定办学后,在校生规模总数将达5000人以上。 二是创新构建“1+X”公共实训体系育才。分期投入6000余万元,重点打造区公共实训中心,总面积达11000平方米,结合产业发展引入智能制造设备,可提供20余个工种实训,年实训超4000人次。深挖周边高校及重点企业资源,合作建设公共实训中心分中心,与公共实训中心错位配置实训工种,有效避免重复投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已挂牌设立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工程学院两个分中心。今年以来,加快公共实训中心(二期)智能制造实训设备采购进度,规划建设智慧工场,升级实训补贴政策,扩面布局区技工学校、石化建安两个分中心。 三是建强“技能镇海”竞赛平台以赛促培。将技能大赛作为培养、评价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每年组织镇海区技能大赛,2021年通过竞赛直接认定高技能人才超5500人次。今年发布2022年镇海区职业技能竞赛计划16项,其中市级竞赛项目10项,鼓励全区企业广泛开展练兵比武。目前技能竞赛已开通报名通道,竞赛计划于7月初启动,11月底前结束,预计通过竞赛实现技能提升超2000人次。 三、深化校企合作,加强青年工匠联合培养 一是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区技工学校紧紧围绕我区地方产业结构和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多次赴企业调研、召开专家专题论证会,首批报批“机电一体化、化工工艺、化工分析与检验、数控加工、酒店管理”5个专业,下一步,将结合我区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和师资团队组建情况,动态申请新增相关专业。召开区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座谈会,邀请区内绿色石化、装备制造等21家龙头企业,座谈了解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期望合作方式与人才培训需求,与重点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战略协议,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近年来积极对接区“2+2”主导产业、“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推进省级高水平专业(港口机械运行与维护)和市级品牌专业(机电技术应用)建设。近两年还分别新增数字媒体技术、增材制造技术应用等新专业,主动为甬江科创大走廊和新材料科技城建设提供基础性技能人才。 二是创新订单班合作培养。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基于可提供多种学历层次教育的禀赋优势,优化传统“订单培养”模式,推出三年制中职订单班、三年制大专订单班、五年制大专订单班等长短兼顾的学历教育新模式。与宁波港务局多年来合作开设的港口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累计培养优秀毕业生近1000人;利用学校开放教育资源,与宁波公交总公司合作组建三年制大专订单班,为宁波市培养公交司机120余名。2020年起,根据石化企业用工需求,与全国最大的石化行业维保单位石化建安工程有限公司合作,采取招生即招工的形式合作开办了“机电技术应用”五年制订单班。 三是强化工匠精神宣传。我区依托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组建技能大师联盟,每年组织“百名技能大师进校园”等活动,鼓励“名师带徒”。2021年3月技能大师团走进区职教中心,设立镇海区名师、大师工作站,开展“大师讲堂”,与职教中心青年教师、学生结成42对“名师带徒”,现场行拜师礼,600余名职教中心学生观看,取得较好反响。2022年计划于区技工学校过渡校区首批新生入学后,组织技能大师走进区技工学校,继续开展大师讲堂、师徒结对,聘任技能大师为兼职教师,鼓励技能大师为技工学校学生开展实操类的教学。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积极开展企业家讲堂、劳模进校园、师生下企业实践、企业冠名班级等活动,建立全国劳模竺士杰工作室、全国劳模胡耀华工作室,积极发挥工作室辐射功能,弘扬工匠精神。 镇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6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