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臣朱纨端午以诗铭志

发布日期:2022-06-06 08:49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朱纨石刻像。

谈起端午节,相信许多人都会记起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含冤自尽汨罗江一事。而在四百多年前的镇海,也有一位心怀大志的民族英雄,逢此佳节,借诗歌以颂其保家卫国之理想。诗人名为朱纨,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端午节,时任浙江(闽)巡抚的他回忆起上月双屿之战,在镇海(明称定海)巡抚府的墙壁上作了《端午题定海院壁》,全诗如下文:

端午题定海院壁

时年五十五(虚岁),新平双屿

重五惊重五,蒲觞定海天。

汉旌波一色,贼首双屿悬。

乱息居人怒,辰良恶况牵。

何年传角黍,对此意茫然。

6月2日,相关人员来到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据纪念馆研究人员介绍,《端午题定海院壁》是朱纨文集《甓余杂集》的第二首诗,由朱纨的孙子朱篁修订、曾孙朱质刊印。全书共12卷,收录了明世宗给朱纨的批文,朱纨上奏皇帝和朝廷的公文以及他的个人诗文。

朱纨,字子纯,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中叶名臣,第一个定设的浙江巡抚。明代巡抚初设之时,大多并无固定驻地。浙江巡抚则长期在杭州、镇海两驻。朱纨诗中的“定海院”指位于镇海的巡抚都察院,即巡抚府。明代巡抚衙门是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全称是“巡抚某地都察院”。根据《乾隆镇海县志》记载,在万历七年浙江巡抚府建成之前,历任督抚以原浙江按察分司为督抚衙门。衙门旧址位于今镇海老城徐宅一带。除《端午题定海院壁》,朱纨还作了定海楼(今镇海鼓楼)、郭衢(今郭巨)、四明驿、陆洪(今六横)等与宁波地名相关的诗。

朱纨最大的功绩是荡平葡萄牙私商和倭寇盘踞地——双屿港,捍卫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全。《甓余杂集》详细地记载了双屿港大战的史实。嘉靖十九年左右,定(镇)海县辖下的葡萄牙居留地双屿港逐渐形成,也是当时远东最大的走私基地。整个双屿之战的过程均被朱纨记入奏章《捷报擒斩元凶荡平巢穴以靖海道事》,并因此得以流传后世。

嘉靖二十七年四月五日,浙江海道副使魏一恭和指挥佥事朱恩等奉朱纨之命,率领兵船火器前来策应。至此,明军总兵力已达数千人,兵船达百艘,在宁波外海对双屿港形成合围之势。六日,福建都司掌印都指挥卢镗与浙江海道副使魏一恭、备倭都指挥刘恩章部署兵船,在双屿港集结。七日,卢镗一面亲督兵船追击突围敌船,一面命定海卫千户王守元等带兵入双屿港搜捕海。王守元等带兵进入港内,把岛上兴建的教堂、民房等建筑物尽行毁坏,又一把火烧了停泊在港中的商船及货物。明军以大胜而告终,己方仅仅受伤士兵27名,牺牲6名。捷报还有不少走私贸易船使用火器及明军缴获火器的记载,“铜佛狼(郎)机1架、子铳1个、铁佛狼机1架、子铳2个。”双屿之战将葡萄牙人赶出了浙江,卢镗指挥的走马溪之战又将其赶出福建。浙闽沿海的贸易据点均被明军拔掉后,葡萄牙殖民者被迫重新退回广东。

在诗篇《端午题定海院壁》中,朱纨用“蒲觞”一物来抒发自己抗倭的豪情壮志,蒲觞指端午节喝菖蒲酒以去除瘟疫之气,朱纨虽然取得大胜,但心中“茫然”,依旧没有对海寇放松警惕。而他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也借其一本《甓余杂集》,顺着滔滔不绝的甬江水流传至今。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