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清廉宁波 | 诗意水乡 清风朝阳

来源:清廉宁波 发布日期:2022-06-10浏览次数:

镇海新城往北,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带,眼前这处河网交错的村庄,就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朝阳村。

初夏的朝阳村,生机盎然。西大河碧水环抱,小桥、古村倒映其中,两岸绿树成荫,白鹭翩跹。遥望远处天际线,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而在脚下的这片土地,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古意与现代精妙地融合在一处,散发出恬静古朴的人文气质。

古韵水乡 祖训代传

朝阳村位于镇海区北部约12公里,形成于宋元年间,20世纪50年代组建朝阳农业社,取其“朝阳初升,欣欣向荣”之意。2001年10月原朝阳与庙港2个行政村合并,现今下辖沈家河头、新李家、聚龙房等10个自然村。

长久以来,农耕文化孕育了朝阳人勤劳尚文的风气,数百年间,村里文人辈出,不少自然村都留有鲜明的宗族文化印记。

朝着村委会往西走上2公里的路,农田的尽头处是保存完好的沈氏祠堂,供奉着甬上“淳熙四先生”之一的沈焕。沈焕(1139-1191)字叔晦,乾道五年(1169)进士,曾任上虞尉、扬州教授、太学录事、婺源县令、舒州通判等职,死后被追赠直华文阁,特赐谥号为端宪。早年师从陆王心学开创者之一的陆九龄(与其弟陆九渊号称“二陆”),见闻日广,声誉日彰,道德文章为时人所称许,晚年在家乡镇海建造了南山书院并聚徒讲学,形成了定川学派。理学大家朱熹曾前来书院与其探究学问,几天里,两人诗书杂学,无所不涉。

晚年的沈焕过着清贫的生活,因此招待朱熹的也不过粗茶淡饭,但这丝毫未影响他们探讨学术的态度。临走前,朱熹意犹未尽,提笔题写了“南山书院”四个大字的匾额。

当年的书院,墨香悠悠,沈焕在此治学、收徒和讲学,因为“心学”的学术倾向,他的教育离不开一个“德”字,在他的影响下,“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古训也在沈家后人中代代传承。

沈氏祠堂

文化礼堂

朝阳村是一处宗族文化保存较好的村落。除了沈氏家族外,钟家、刘家、楼家等都也因其各自的姓氏划归居住地。这些家族以村落为单位,兴建祠堂,训示子孙“克勤克俭,兴业家昌;读书尚礼,一生勤奋。”村中的文化礼堂便是由清朝年间建立的刘氏祠堂改建而来,其后经过了多次修缮,形成了现在的“道德文化礼堂”,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祠堂里还办过乐群小学。

深厚的廉文化,随着时光积淀蕴藏于古村的街巷之中。如今,步行至朝阳村村口,映入眼帘的就是村文化礼堂门口“清风朝阳”的影壁,沿着“清风诗画”小径长廊漫步,一块块村史乡情、家风家训、乡贤名士的展示牌点缀穿插于垂柳莲池、九曲小桥、凉亭牌坊之间,具有本土地域特点的清廉文化精华已悄然融合乡村景观,于润物细无声间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行善助人 蔚然成风

“铭我祖训,立村之本,兴我家乡,互敬互助,忠厚传家,诚实待人,敬老怀幼,恤寡矜孤,助人为乐,行善积德,创家立业,奋发图强,克勤克俭,业兴家昌,遵纪守法,洁身自好,读书尚礼,一生勤奋……” 2014年深秋,这条不足百字、朗朗上口的村训在朝阳村正式被确立。

村训始于祖训,经过综合整理、去芜存菁,改编成了适应时代的新村训。如今,村里的常住人口达2000余人,村民们自觉遵守村训,严守着这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德。

朝阳村赋

除了崇文尚礼,朝阳村行善之风也由来已久。创办企业的村民沈康明,将原本准备给儿子婚礼使用的50万元捐给汶川建造希望小学,此后父子共同参与公益事业,为全区百名残疾人提供了工作岗位。村民楼国正孤身拦截3名行窃歹徒,以一敌三殊死搏斗,被授予了“浙江省见义勇为勇士”荣誉称号。此外,还有勇救坠河轿车乘客的村民潘亚铭、连续十多年义务清理河道的农夫俞福山……

走在朝阳村的街头村尾,最大的感受就是环境整洁优美,这离不开村民们的共同参与。村口有一处小池塘,村民自发清扫池塘边的落叶、垃圾,还有村民定期打捞水面上的落叶和漂浮物。“一切都是心甘情愿去做的,习惯成自然。我们不会计较谁做谁不做,压根不想这个问题。”这里的人说。

清风亭

朝阳百诗廊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记忆中的乡村,乡愁中的田园,经后人巧手,正在编织美丽幸福的家园。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如今的朝阳村,先后获评浙江省文明村镇、省森林村庄、宁波市好家风好家训名村落,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在此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