澥浦非遗传承 一路焕发新生
澥浦船鼓表演。
传承数百年的省级非遗项目船鼓表演,乡土气息浓郁的市级非遗项目澥浦民间绘画(澥浦农民画),还有澥浦海鲜腌制、十七房米食和剪纸等区级非遗项目……穿梭千年的古镇澥浦,交织着古老的渔业文化与民风民俗,催生出丰富的当地民间传统艺术。
近年来,澥浦镇推动非遗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多项非遗技艺得以有序传承,一路焕发新生。
旧曲“新舞” 拥抱文化之根
提起澥浦,很多人会想到它繁荣的渔业,想到那一艘艘承载着记忆的渔船。“咚咚咚,锵锵锵……”澥浦船鼓敲起来,欢快船舞跳起来。“舞船人”身着盛装,手持船身,模仿着船只在海浪里颠簸。
澥浦船鼓起始于清嘉庆中后期(约1810年),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并在2007年相继被列入区、市、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浙江省文化厅公布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单,澥浦船鼓郑梦娟入选。
“我是1991年开始接触澥浦船鼓的,那时候什么都不懂,也完全不会想到这门一度濒临失传的传统舞蹈如今会受到这么多的关注和肯定。”58岁的郑梦娟是土生土长的澥浦人,她喜欢民间文艺,了解澥浦船鼓的文化,30年来一直担任澥浦船鼓表演队队长、船鼓节目指导员,同时也是澥浦船鼓的表演者。“我喜欢这种酣畅淋漓的抒情方式,它有鲜明的浙东渔区风俗特色,可以说是我们的乡村文化之根。”
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澥浦船鼓也曾濒临失传。郑梦娟介绍,1996年起,区、镇两级政府和文化部门重视民间文艺工作,开展对当地民间舞蹈的挖掘和抢救,经过文化工作者的悉心整理,在保留澥浦船鼓精华的基础上,加入新颖的时代元素,使舞台效果和艺术内涵更加雄浑。
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努力,2006年澥浦船鼓获省广场舞蹈群星金奖,慢慢被大众所了解。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澥浦船鼓终于不再是“孤芳自赏”。北京奥运会、杭州残运会、央视小年夜晚会、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当地政府和民间艺人的努力下,澥浦船鼓走上了更大、更广的舞台。
与此同时,在澥浦小学,澥浦船鼓也有了自己的传承基地,郑梦娟会抽出时间教孩子们练习船鼓表演。看着船鼓队从年近古稀的老年队,一点点扩大到青年队、娃娃队,郑梦娟满是欣慰。“这下,古老的船鼓表演有了接班人,我们也更有了动力。”
在澥浦人眼中,今朝重焕光彩的古老船鼓艺术,留住了乡愁,更是留住了乡村文化之根。
澥浦农民画在天一阁博物馆展出。
握笔作画 诉说乡村新故事
农民画,被称作来自田间地头的“乡土艺术独白”,由民间的墙头画、门神画演变而来,如今已成为展示乡村文明的一扇窗口。澥浦农民画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一直以来以当地农耕文化、海洋文化为主要创作主题,诞生了大量反映当地乡村生活的优秀作品。
“自从接触农民画之后,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身为澥浦农民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高妮娥对农民画有着十年如一日的热爱。在高妮娥看来,农民画,画的是身边看到的人、遇到的事、感受到的家乡的变化,“将其视为乡村生活的一面镜子,再恰当不过。”
农民画献礼新中国华诞。
2011年起,高妮娥在郑氏十七房景区开设工作室,并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举办农民画创作培训班,搭建起本土民间艺术的交流平台。高妮娥表示,现在的农民画已经由全民普及向文化产业化发展,通过设计开发文具、家居用品、装饰品、土特产等农民画周边产品,带来经济效益。“如今,澥浦农民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已经有爱好者150余人,创作骨干20余人。”
时代变迁中,像高妮娥一样的澥浦新农人不再拘泥于田间地头,而将目光投向了更高远的视野。随之,以廉政文化、和谐家风、国庆献礼等为主题的农民画接连问世,还多次入围山花奖等中国民间文艺奖项。
乡村新故事,在澥浦有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为了让当地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民间艺术,澥浦建起农民画传承基地和展示中心,多次开展涵盖中小学生、成人及老年人的培训课程以及农民画大奖赛等工作。
而今,由澥浦农民画衍生的文创产品也已经走上国际舞台。2019年,韩国大邱最大的庆典“大邱艺术节”举办,受到韩方邀请,宁波市组织文艺交流代表队参加了该活动,澥浦镇文化站副站长蒋勇跟随前往,带去了澥浦农民画和三十多件文创产品。参观者惊异于澥浦农民画大胆写实的风格,中国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再次受到了国际关注。
多年的努力耕耘让澥浦农民画成为当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的“金名片”。从小镇到海外,高妮娥和农民画家们用一笔一画画出了家乡的诗和远方。
刘国文制作冻米糖。
沉淀坚守 留住舌尖上的“乡愁”
在没有薯片、可乐“加持”的年代,冻米糖这口嘎嘣脆的零食,是许多宁波人甜蜜而温暖的惦念,一口下去,松脆香甜、唇齿生津。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冻米糖也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会这门传统制作技艺的人已为数不多。
刘国文今年66岁,是目前镇海唯一还在坚持手工制作冻米糖的人。在十七房村高大的马头墙,古老的青石板路间,他用一间小铺子、一口大锅和一颗匠心,坚守着冻米糖制作这门传统手艺的传承之路。
“我做冻米糖差不多有50年了,十几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做。”回忆起儿时跟随父亲走街串巷挑货郎担的时代,刘国文说,当时最远去过舟山嵊泗的村子做冻米糖。虽然父子俩风餐露宿,十分辛苦,但一技傍身尚能养家糊口。随着父亲年纪变大,刘国文在而立之年“自立门户”,经营模式也从上门加工变为在家制作,定向供给周边的小店销售。
2013年,受澥浦镇邀请,刘国文将店铺开进了郑氏十七房景区。为了让顾客能够尝到刚出锅的冻米糖,刘国文更是把蒸糖拌料、上架切片等制作过程统统搬进了店铺。“做冻米糖要经过泡、蒸、晒等过程,起码有七八道工序,有些步骤是机器无法代替的,只能靠人工来完成。”由于刘国文制作的冻米糖松脆香甜,不含添加剂,深受周边居民的喜爱,还有许多人特意从宁波市区、慈溪等地赶来购买。除了传统的冻米糖,刘国文还制作了芝麻糖、花生糖、生姜糖等不同种类的甜点,以满足不同口味人群的需求。
冻米糖生意红火。
今年,他的“十七房冻米糖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宁波市级非遗项目。
50多载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枯燥地做着冻米糖,刘国文希望这门手艺能继续传承下去。前些年,他收了一位慕名来学艺的徒弟,悉心传授技艺。后来,徒弟在南塘老街也开了一家冻米糖店,生意红火。“冻米糖是宁波人老底子的回忆,我们如果不做,可能别人就吃不到了,所以我要守着这份乡愁和甜蜜,一直做下去!”刘国文动情地说。